缘奇科普-奇怪的知识又增加了

古代小说叙事艺术研究的教学模式探究

原创版权 作者:核心期刊目录查询 字体大小选择: [ ]

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法国的叙事学,是20世纪小说批评理论的重要理论焦点之一。叙事学主要以研究作品内部叙事规律为主,其中主要包括叙述者、叙事角度、叙事结构、叙事话语、叙事方式等几方面内容。古代小说叙事艺术研究方面的教学,应该结合叙事学理论,针对

  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法国的叙事学,是20世纪小说批评理论的重要理论焦点之一。叙事学主要以研究作品内部叙事规律为主,其中主要包括叙述者、叙事角度、叙事结构、叙事话语、叙事方式等几方面内容。古代小说叙事艺术研究方面的教学,应该结合叙事学理论,针对学生的基本情况,采用教师讲解、学生阅读欣赏及共同讨论的形式来使学生更深入地领略古代小说的叙事艺术魅力。

  《》被北大2004版核心期刊、北大2008版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2008年版),《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期刊网》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古代小说是古代文学的代表样式之一,也是古代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小说以其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以及独具匠心的叙事结构不断深深吸引着无数读者。在高校的古代文学教学中,古代小说的教学至关重要。无论从什么角度切入进行教学,目的都相差无几,就是使学生在领略古典小说艺术魅力的同时,了解历史、社会以及各种风物人情,从而开启睿智思维,体味人生智慧,为自己的人生发展找到些许启迪。

  古代小说发起于魏晋南北朝,形成于唐代,宋元时期进一步发展,明清时期达到繁荣鼎盛。其中最有影响力,也最具代表性的是明清时期的四大古典名著。然而,如果从叙事学角度入手讲解古代小说就不应该只将明清小说作为重点,而应该以叙事学理论为纲,按照古代小说的发展脉络,分析各时期小说代表作品的叙事艺术特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按照叙事理论包含的内容分章逐一讲解。

  一、适当穿插事例,丰富理论内容

  20世纪80年代,叙事学理论被译介到中国。此后,很多学者开始结合叙事学理论对古代小说进行了片段性研究。王平先生的著作《中国古代小说叙事研究》运用叙事学理论系统、全面地探讨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叙事艺术特点。以该书为参考教材,又博采众长,学习多位学者的研究观点,我们制定了古代小说叙事研究这门课的教学大纲。在讲授过程中,力争在每一个叙事理论层面都做到深入简出,言简意赅,又要通俗易懂。学生们在听课过程中,往往对于一些理论内容不是很感兴趣,相反小说故事内容对其却有很大吸引力。那么,教师怎样才能做到既将叙事理论内容传达给学生又将小说的精彩故事呈现给学生呢?这就需要我们在教授过程中适当穿插事例,还要做到详略得当。如果片面讲述理论,干涩无味,难以理解,同学们听起来味同嚼蜡;但如果过多的讲述小说内容,又变成了“说书”专场,不符合该课的教学目标。所以说,适中很关键。比如讲述叙事学理论中“叙述者”这一内容时,首先要使同学们弄清概念,同时掌握小说的作者与叙述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有的同学很疑惑,认为小说的作者肯定是小说故事的讲述者,为什么二者之间还有区别呢?那么通过分析具体小说我们就可以找到答案。我们知道,小说的作者并不完全同于故事的叙述者,也就是说有的小说是这种情况,有的小说并非如此。例如唐代的小说,有很多就是后者情况。唐传奇中有很多作品,作者与小说故事无关,故事的叙述者却是故事中的人物。比如小说《任氏传》,它的作者是沈既济,但在小说结尾又向读者解释了作者与小说中主要人物韦崟的关系,从而我们了解到,小说主人公韦崟实际上充当了叙述者,向读者讲述了他与狐仙任氏的故事,而作者是从他那听来才写成的小说。当然这也不排除,作者在写小说时又进行加工创作的可能性。明代学者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中曾指出,“……唐人乃作意好奇,假小说以寄笔端。”说明了唐人有意创作小说的特点。这样我们就完全理解了,作者实际上是刻意设置了一个故事叙述者,而将自己置于故事之外。这也反面体现了小说创作者在叙事方面独具匠心的精巧设置。

  二、开展创设性互动活动,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教学是教师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学到一定知识、有所收获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性的互动活动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是必要的教学手段。古代小说叙事研究这门课的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起学生对小说作品阅读的兴趣,才能达到高效的教学效果。因为在课堂上,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有些同学对古代小说的基本内容一知半解,有的小说甚至根本就没有读过。那么,对于教师来讲通过与学生互动这样的环节,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对古代小说作品的阅读兴趣,对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有着重要作用。比如,在讲解叙事角度时,针对叙事视角这一问题,让同学们以自己熟悉的古代小说作品为例,谈一谈叙事视角的流动性。在课堂上,通过这种问题的设置,有利于调动起学生交流的主动性和阅读的积极性。苏联教育改革家赞科夫曾说过:“在传统教学法中,起特殊作用的是一些实质上跟认识没有内在联系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来源于外部压力或内部动力。外部压力是苦学之源;内部动力是乐学之本。最佳的学习状态应该是将外部压力转化为内部动力。内部动力主要针对兴趣而言。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也就是说兴趣是最好的学习动力。对于古代小说叙事研究这门课,同学们只有熟悉古代小说或者说在了解古代小说的前提下才能更好的领会其在叙事方面的艺术魅力。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通过对有审美情趣的小说情节的介绍,引导和启发学生自主阅读的积极性。比如在讲到叙事时间的插叙内容时,我们有必要对古代小说发展历程中运用插叙的小说做一下介绍。我国早期的叙事作品基本上按照顺时序叙述,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逆时序仍然极少使用。逆时序包括我们通常所指的倒叙和插叙。到了唐代,小说得到了长足发展,插叙相对多了起来,倒叙却仍然极少使用。比如《谢小娥传》中运用插叙手法比较明显。《谢小娥传》中的主人公小娥是商人的女儿,8岁时,母亲去世,与历阳的侠客段居贞定下婚约。段居贞一身正气,尊重道义,结交豪杰。小娥的父亲积蓄了巨额的财产,在商人中隐姓埋名,常跟女婿同舟贩货,往来于江湖之上。小娥14,刚要出嫁,父亲和丈夫就都被强盗杀死,金钱财物全被抢走,段居贞的弟兄、谢家的外甥和侄子、与仆人数十口,都被沉入江中。小娥也伤胸断脚,漂浮在水中,后被别的船所救。小娥伤好后几经辗转,流落到上元县靠乞讨为生。后托身在妙果寺的尼姑净悟的房里。当初,父亲刚死时,小娥梦见父亲说:“杀我的人是:‘车中猴,门东草。”(申蘭)又过了几天,又梦见她的丈夫说:“杀我的人是:‘禾中走,一日夫。”(申春)小说在此叙述过程中,用了“当初”字样,显然小娥做这两个梦应该是在父亲和丈夫刚刚死去之后,即在到妙果寺之前,然而作者在她到了妙果寺之后才加以交代,这显然是跨度不大的插叙手法。这里离奇的小说内容以及富有深意的谜案是同学们比较感兴趣的地方,教师在讲解中不直接点明谜底,揭示案情结局,相反将疑问留给学生去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势必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古代小说自主学习的兴趣。

  三、通过鉴赏,引导学生的研究性

  古代小说作品需要学生经过阅读来了解和欣赏其文学艺术魅力。在课堂上,教师借助于叙事学的教学内容,通过穿插小说的精彩事例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小说的叙事特色,一方面引导学生产生对该领域研究的兴趣。比如对于叙事逻辑的理解,学生们可能会觉得很抽象,很深奥,但通过教师的讲解也许会激发起学生对该问题的研究兴趣。我们知道,任何作品都必须服从一定的逻辑制约,否则便无法让人读懂。法国著名叙事学家布雷蒙认为,叙事序列是叙事的基本单位,并用它来说明功能与功能之间的逻辑关系。运用这种叙事逻辑的基本理论对中国古代小说进行分析,便可以从头绪纷繁、千变万化的事件描述中探索出叙事逻辑的种种表现,并进而把握古代小说叙事的深层结构。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的笔记小说或者仅仅讲述某一怪异现象,或仅仅记载某一人物的言谈话语;只有少量作品教完整地具备了小说的必要因素。干宝的《搜神记》是志怪小说的代表作,因为它的创作目的是“发明神道之不巫”,所以其作品常常带有某种因果关系,主要表现为复仇式、报恩式及兼容式等3种叙事序列。唐传奇中的许多作品仍然沿袭了这种叙事逻辑。比如属于报恩式的有《任氏传》《柳毅传》《李娃传》等;属于复仇式的有《谢小娥传》《霍小玉传》等作品。“用传奇法而以志怪”的《聊斋志异》在叙事逻辑方面继承并发展了魏晋南北朝小说及唐传奇的基本序列。比如报恩式的有《绿衣女》《连锁》《青梅》《婴宁》《小谢》等篇目;属于复仇式的有《侠女》《席方平》《红玉》《商三官》等;而《聂小倩》《青凤》《青娥》《小翠》《马介甫》等属于兼容式叙事序列;除此之外还有劝惩式、误会式等叙事逻辑也比较常用。长篇章回小说的叙事逻辑与短篇小说单向式基本序列逻辑模式不同,它往往是以若干个复合序列所构成。当然具体到某一部小说,又具有特殊性。比如《三国演义》《水浒传》比较注重事件的因果关系;《金瓶梅》《儒林外史》注重事件的自然联系;《红楼梦》注重事件的循环往复;《三侠五义》注重事件之间的相互影响。学生想要理解每一种叙事逻辑模式,除了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述外,还要仔细研读小说作品。如果对作品不熟就会一知半解,而当老师将小说中精彩部分用精简的语言讲述出来的时候,学生会有意犹未尽之感。例如,为什么说《三国演义》的叙事逻辑是注重因果关系的?整部小说都有哪些因果关系的逻辑顺序?这一系列问题会浮现在大家的脑海中,继而激发同学们去探索去研究,通过研究也许会得出独特的见解和全新的理论认识。同样,《红楼梦》中的叙事逻辑很复杂,是由多种复合序列构成的。比如宝玉与黛玉的感情纠葛,两人对彼此心迹相互试探的过程极其艰难,每一次都大同小异,但又迥然不同,最终两人互证心迹,情投意合。这种并列式复合序列逐渐推进了小说故事的发展。教师讲到此处,可以让同学们继续挖掘小说中复杂的叙事逻辑关系有哪些,分别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这种提问式的探讨方式,无疑会增强学生自我研究的欲望和兴趣。教学与科研是不可分割的整体,通过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的进行科学研究,相反科学研究也会促进教育理论的提高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科研意识环节必不可少。

  参考文献:

  〔1〕赞可夫.教学与发展[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0.

  〔2〕王平.中国古代小说叙事研究[M].石家美: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

  〔3〕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杨义.中国叙事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发表评论 (已有 条评论)

  

评论列表

    快来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