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奇科普-奇怪的知识又增加了

白酒这么难喝,是怎么流行起来的?

原创版权 未知作者:缘起 字体大小选择: [ ]

中国几千年的国酒都是低度数的黄酒或者米酒(广义上,米酒和黄酒是同一种酒)……比如曹操煮酒论英雄,或者古代小二们倒酒前都要筛酒,就是米酒饮用前用来加温或者过滤的一种方式……黄酒度数低,不杀菌所以要煮酒……

古代状元红,女儿红,花雕等等都是指米酒,自古文人诗情画意,无酒不欢,说的都是低度数的米酒,如果是两三杯就醉的白酒,诗兴未发人就不行了,又如何写出“三杯两盏淡酒”一类的风情,就连粗犷的水浒传中所描述的酒,都是低度数的黄酒……否则怎么可能大碗喝酒,豪气万丈,而高度的白酒只能小杯细抿……

 

一直到元朝蒸馏技术的兴起才开始出现高度数的白酒(烧酒),也就是说几千年的黄酒(米酒),几百年的白酒……

虽然明清两朝已经有了白酒,但是社会还是比较歧视白酒,认为白酒是不正经的或者劳动穷人寻求刺激才喝的……但是白酒有两个优点,一是,劲大,解乏,适合劳作一天的人,二是,白酒价格便宜,用高粱就可以酿制,不像黄酒米酒那样需要用粮食……

 

主要还是因为白酒价格便宜,使白酒最终开始产量在清朝年间就超过了黄酒(米酒)……

直到民国期间,上层社会和精英都是只认同黄酒(米酒)的,包括民间百姓也是平常喝白酒,而把黄酒珍藏起来……白酒还是劳动者解乏用的廉价酒……

而白酒真正翻身是在解放后,国家整合传统酒厂,建立国营大厂,而解放后这段时间,经济困难,粮食比较紧缺,大米不够吃,国家大力推行新工艺白酒,这最终导致黄酒(米酒)彻底一蹶不振,逐渐被边缘化,而白酒占据绝对优势……

 

所以几千年国酒地位黄(米)酒突然消失了,而白酒瞬间兴起了,各大白酒厂商纷纷花巨资打造中国酒文化,白酒俨然成为新国酒的样子……

以至于现在说到酒,国人第一印象就是白酒,而米酒或者黄酒就边缘化了,甚至和料酒一个水平了……

白酒的正常取用方式是用来抿的。

白酒须菜后饮。一饮之量,只需将口舌涂浆挂膜即可。不论素食还是肉食,有此五谷蒸馏之精华烘托,菜味层次何止丰富数倍。兴之所至,每餐一至二两足矣。若是口腔肌群控制力强,三两钱高白就能尽兴。

图:白酒

喝白酒最幸福的时刻,莫过于数九冬雪,全家人齐聚客厅,围坐火锅前。鲜切羊肉大白菜,麻酱腐乳野韭花;锅中蒸汽氤氲,窗缝风声倏呜;偕子同乐,与妻对酌。热乎乎的羊肉与甜脆的白菜下肚之后,紧跟着抿一口,一缕热线窜胃,满嘴窖香蒸腾。

相比于低度酒与未蒸馏原浆的水溶性果香与粮香而言,50°以上的高白才是脂溶性窖香(主要是各种挥发性酯类)的良好载体。度数不够,酯类含量过低,酒精的刺激性味道会掩盖酒香,闻起来就会很呛;当然硬兑酒精以提高度数的也没什么香味。

但纯粮高白香气过于馥郁,酒精的刺激性亦过大,必须经消化液充分稀释,化解酒力,不可多喝,过犹不及。在口腔需唾液稀释,先吃菜的一个目的也是为了用食物刺激唾液分泌;在胃内则需胃液稀释,而先吃菜则食物先入胃,又可刺激胃液分泌。滥饮时入喉发苦,返口发馊。便如吲哚之香,若浓集于谷道,即成粪臭。

最后,所谓万事有例外,无论如何都会讨厌白酒的人当然是存在的。

白酒说到底是发酵物,就像风鸡火腿腊肉臭豆腐一样,吃的就是各自独特的发酵风味,即使同为好酒之人,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也是很自然的事情;同为喜爱白酒之人,香型党也泾渭分明;高度酒里还有用活性炭把所有酵味都除掉的伏特加呢,照样很多人喜欢。

无法享受白酒的窖香,既可以说是遗憾,也可以说是幸运,毕竟饮酒还要承担摄入乙醇、乙醛这样的一类致癌物的风险,高白尤甚。对于每个能对自己行为负责的人来说,愿意为自己的选择付出足够代价、求仁得仁就是幸福。

发表评论 (已有 条评论)

  

评论列表

    快来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