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奇科普-奇怪的知识又增加了

推荐《台北人》

原创版权 网络整理作者:佚名 字体大小选择: [ ]

“我写作是为了表达人类内心无言的忧伤。”

——白先勇

台北人》的汉英对照版作为“理想国”系列的一种出版了。之前“理想国”已经出版有白先勇作品集共计5种。

台北人》是白先勇的代表作,由十四个短篇小说组成。它浓浓的历史感、圆熟的小说技巧与典雅流丽的行文风格交相辉映,构成了永恒的魅力,在世界各地华人所到之处拥有广大的读者群。1982年,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出版了《台北人》英文版,由白先勇与叶佩霞翻译,著名翻译家乔志高编辑校对,三人克服翻译上的重重困难,终于使《台北人》中的故事渡过了两种文字播迁的风险,以“世界性的语言”呈现。他们运用英语及其固有的音调、色彩和辞藻,表出了汉语原文的艺术境界,并将这份工作做到了精湛的程度,使《台北人》成为汉英双绝的文学经典。

以下为英文版编者乔志高的编者序。

编者序

这本短篇小说集里所收的故事是白先勇在六十年代后半陆续写成,在他和当时一群年轻作家所创办的《现代文学》上发表的。这些故事后来在一九七一年以《台北人》为书名结集出版。它们在发表后很快就使白先勇被公认是一个少有的兼具艺术感性、写作技巧以及深刻的道德意识的作家。刊行以来,这本书在港、台及世界各地的华人中始终拥有广大的读者群。最近中国大陆也开始容许刊行白先勇的作品,在那儿的渴望读到非“官方路线”作品的年轻人当中,白氏的小说深得少数有幸先睹为快者的喜爱。

台北人》的故事所以隔了这么久才出现在西方读者面前,部分原因在翻译上的困难。单以书名来说,如果把它直译出来便可能造成误解。白先勇小说的内容无涉于政治或时事问题,他所处理的题材也不是所谓的“人民大众”;白先勇所作的,毋宁是借了故事中种种动人的情节,让我们对五〇年代自大陆撤离到台湾的一小群男男女女所承受经历的生活得到一种深刻了解。在这个意义下,也许把《台北人》译为Taipei Characters(台北的人物)还更确当些。

这些故事里形形色色的角色的确是像美国人口语中通常所谓的characters(“人物”)。其中有舞女、歌女和上流仕女;有把余年消磨在回忆自己早年英雄事迹的高级将领和官员;还有一边缅怀着自己学生时代参加爱国运动的往事,一边不是在国外教书就是希望能到国外教书的学者;身上挂着与日本鬼子打仗的伤疤的老兵、空军遗孀、老佣人、自负甚高的小饭店老板娘、年华老大的同性恋电影导演,等等。白先勇把这些饱经战乱的角色罗列在我们面前,使他们所用的语言时而质朴无文、时而光芒闪烁、时而粗鄙、时而生动多彩,然而总是恰如其分地和各人的身份口吻相称。作者就像天际的一颗孤星,以坚冷如钻石的目光注视着下界光怪陆离的人世万象。

白先勇属于在台湾成长的一辈出色文艺创作家。这些作家中有许多在台湾受完大学教育后继续到美国深造,然后写出了他们的成熟作品。他们之中有台湾本地人也有大陆来台家庭的子弟,包括了写《尹县长》的陈若曦。陈若曦小说写作的年代及故事的背景都比较近,她那本书替一九六六到一九七六“文革”浩劫期间的十年大陆生活留下了纪录。白先勇的《台北人》则为中国现代史的多事之秋补叙了较早而不无关连的另一章。

白先勇的个人背景提供了他许多观察周围人事的机会,也成为他日后写作的素材。他生于一九三七年,也就是卢沟桥事件、抗战军兴的那一年。父亲是北伐抗战的名将白崇禧。白将军在一九五一年携眷撤退到台湾。幼年的白先勇随着父母从原籍广西而南京而上海而香港,终于到了台北。他的故事当中有些隐约有点自传成分,而所有的故事都标示了他的敏锐的观察以及他在经验中捕捉到的生动印象。

对于他笔底下的人物——这些生活在自己同胞中间的谪客——白先勇尽管毫不畏缩、严密地观察,却并不表示任何指责或不满的态度。他对他们在巨变之后生活方式上的依然故我——或依然故乐——毋宁视之为生命的一种高度反讽;对他们的沉湎于往日的或真或幻的光荣(也可说过去的一切如影随形地跟踪着他们)也未尝不寄予深厚的同情。他所写的既非社会史也非政治史,而是福克纳所说的“人心的自我挣扎”的历史。福氏所写的,也正是在另一个文化里被人剥夺而失去依凭的一群。

发表评论 (已有 条评论)

  

评论列表

    快来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