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奇科普-奇怪的知识又增加了

林迈可与白求恩:在中国抗战中结下深情厚谊

原创版权 文史天地作者: 字体大小选择: [ ]

  1939年11月11日,白求恩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写给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一封遗书,请求把部分遗物寄给加拿大、美国的同志及友人。他写道:“所有这些东西都装在一个箱子里,用林赛先生送给我的那十八美金作寄费。”这里提到的“林赛先生”,全名迈克尔·林赛,当时任北平燕京大学教授,而白求恩是远在晋察冀抗日前线救治伤员的加拿大医生。看似没有交集的两个外国人,却在中国抗战中相识、相交、相知,结下了深厚情谊。

  相识:同乘一条船到中国

  迈克尔·林赛,1909年出生于英国一个贵族家庭,毕业于牛津大学。他是怎样与白求恩这个从多伦多大学医学院毕业的加拿大人相识的呢?

  迈克尔·林赛从牛津毕业后,非常向往中国文明,期待着有探求这个神秘国度的机会。这个机会很快来临,他受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之聘,任该校经济学导师。

  1938年1月8日,迈克尔·林赛转道加拿大,在温哥华登上了“亚洲女王”号邮轮前往中国。在船上,迈克尔·林赛邂逅了受加拿大和美国共产党派遣,前往中国为抗日军民提供医疗援助的白求恩大夫。“亚洲女王”号邮轮的目的地是日本横滨。林赛需要从横滨乘船去天津然后前往北平;白求恩则需乘船转道香港,再经武汉去延安。两人在横滨依依惜别,白求恩期待着在华北抗日根据地能够与林赛再次相见。

 

  林迈可、白求恩

  白求恩到延安后,卫生部门考虑他已年近半百,又是个外国人,上前线太艰苦,就决定把他留在延安。但白求恩以“发脾气”的方式抗拒,赢得了上前线救治伤员的机会。迈克尔·林赛在燕京大学经济系任教后,接受燕大教授、女作家冰心的建议,起了个中文名“林迈可”。他虽是经济系教授,却是个无线电技术的“发烧友”,对无线电研究如痴如醉,连他的英籍好友、燕大物理系主任班威廉都由衷地赞叹,他这个“业余的”不输“专业的”。

  身在异国他乡,林迈可十分想念白求恩,期待着与白求恩在有一支“神奇军队”的华北相见。1938年4月,他读到美联社驻北平记者霍尔多·汉森写的《冀中有个有趣的抗日组织在发展》的报道,他想这个“抗日组织”可能就是白求恩说的那支“神奇军队”。复活节假期,他邀约燕大两名青年教师乘坐火车去了保定,再骑自行车到游击区,亲身感知了那支“神奇军队”。他对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在恶劣环境中与日军殊死作战的敬佩之心油然而生,也更加理解白求恩为什么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帮助这些人。

  相会:实地感受白求恩的工作

  1938年7月,林迈可决定利用暑假去寻见白求恩。按照上次的路线,他首先来到冀中,在任丘幸运地见到了冀中军区司令员吕正操。吕正操告诉他,白求恩正在平汉铁路以西的晋察冀边区帮助八路军救治伤员,并派人护送他越过平汉铁路,前往晋察冀边区。

  1938年8月初,林迈可在山西五台山区的晋察冀军区司令部与白求恩重逢,二人一起骑着骡子上了前线。

  途中,林迈可请人帮忙摁下了相机的快门,拍下了他们骑骡子行进在乡间小路上的镜头。这张照片被林迈可保存了下来。今天看这幅拍摄于上世纪30年代的照片,倒更像一幅远离战场硝烟、田园牧歌似的风景画。

  白求恩的工作方式令林迈可惊叹不已。他用两匹骡子驮着医药器械,到前线巡回替伤员做手术。他解释说,战士们每分钟都在流血,许多重伤员几经周折转移到医院,往往因为延误最佳治疗时机而失去生命或者落下残疾,因此“救护工作务必靠近火线”,进行战地抢救。

 

  林迈可、白求恩骑骡子去前线战地医疗队

  救护现场更让林迈可的心灵感到震撼。白求恩给伤员做手术的地方与硝烟弥漫的战场近在咫尺,枪炮声震耳欲聋,他带的医疗队以破庙、戏台、废弃砖窑做手术室,以担架、门板当手术台,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把一个个伤员从死亡线上救了回来。林迈可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了白求恩做手术的一个场面。就是这一张让中国人十分熟悉的经典照片,可很少有人知道它的作者是林迈可。

  白求恩还引见林迈可与聂荣臻认识。聂荣臻得知林迈可懂无线电技术,就邀请他为军区司令部检修了无线电通讯设备。

  聂荣臻还向林迈可介绍了晋察冀军民历次歼灭日军的战绩,也谈到边区物资匮乏问题。对此,林迈可已亲眼目睹,因药品奇缺,许多伤员致残或丧失生命,医术高超的白求恩也束手无策。白求恩愤怒地谴责,这都是日本人封锁造成的。

  相依:融入同一条战线

  1939年暑假,林迈可再次去晋察冀边区与白求恩相见。身穿八路军军装的白求恩举手向林迈可行了一个军礼,说:“林赛先生,你采购的药品帮我们解决了大问题。现在我们已站在了同一条战线。你不只是我的朋友,而且还是我的战友!”

  原来,上次林迈可离开晋察冀根据地返回北平后,像白求恩那样,直接投入到支持中国抗战的实际行动中。他与中共北平地下党组织取得了联系,千方百计地帮助八路军采购、运输药品和通讯器材等奇缺物资。占据北平的日军对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严密的物资封锁政策,药品和通信器材更是其严格控制的“敏感”物资,一旦发现有人“违禁”,格杀勿论。

  当时日本还没有跟美国开战,欧美等外籍人士享有“治外法权”。林迈可利用这种特殊身份,在北平等地为八路军采购日本人严格控制的药品,比如治疗疟疾的奎宁,药店是以克为单位出售的,而林迈可能够一次性购买几十斤。

  林迈可利用进出北平城门可免受日军盘查的便利,经常在周末以旅游为名,骑着摩托车载着药品,一次次地通过日军哨卡,把药品送交给设在北平西郊的地下党联络站。由林迈可帮助购买运输的药品及医疗用品,通过妙峰山的秘密交通线输送到晋察冀边区,然后又源源不断地转送到白求恩等医务人员的手中。林迈可在北平购药,白求恩在晋察冀用药,一条地下运输线使他们站在同一条战线上进行战斗,也延绵着加深着他们的友谊。

 

  林迈可拍摄白求恩做手术的照片

  这次到晋察冀边区后,白求恩又陪同林迈可拜访了聂荣臻。聂荣臻对老朋友再次造访表示热烈欢迎,真诚地感谢他对晋察冀边区的支持和帮助。他们三人在愉快的交谈中,留下一张弥足珍贵的合影照。聂荣臻还建议他到晋察冀边区各处走走看看。这也是林迈可求之不得的。因为白求恩是个大忙人,林迈可觉得不宜过多地打扰他的工作。

  晋察冀边区的一切都使林迈可感到无比新奇:军民们举行抗日集会,八路军新战士认真操练,兵工厂的工人紧张工作,乡村小学校黑板上写着抗日标语,露天舞台上演抗战活报剧……他兴奋地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下这一切,为中国抗战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资料。

  林迈可来到晋东南武乡县砖壁村的八路军总部,朱德总司令专门会见了他们一行。林迈可热情地为八路军总部检修了无线电通讯设备,还一起解决了改制煤气发生炉的问题。

  在回北平前,林迈可去向白求恩辞行。看着白求恩日渐消瘦的脸庞,林迈可感到他实在太辛苦了,邀约他到北平去休养些时日,还安排了去上海、香港旅行的计划。白求恩答应等有空闲时一定去,并托林迈可帮他修理一块手表。临行前,林迈可掏出身上为数有限的美金硬塞给了白求恩,嘱他买点营养品补补身子。

  林迈可万万没有想到,他们的这一次分别竟是永诀。几个月后的1939年10月24日,白求恩在一次手术中手指被划伤,受病菌感染转为败血症,因抢救无效于11月12日不幸离世。

  闻知白求恩去世的噩耗,林迈可悲恸不已。留给他的那18美金,他分厘未用,全部充邮寄费。他的手表已经修好,痛不能物归原主。林迈可一直珍藏着这只手表,直到1975年石家庄成立白求恩纪念馆,他才将这只手表捐赠给了纪念馆。

  为缅怀和纪念亡友,林迈可继续帮助白求恩曾经服务过的八路军。根据八路军的物资需求,林迈可采购了更多的药品、手术器械、通讯器材、机油等紧缺物资,还联络好友班威廉从国外购回零部件装配无线电收发报机,然后通过那条地下运输线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晋察冀边区。

  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从天津撤走时,在租界给八路军留下6皮箱短枪、地雷、收发报机等军用物资。根据中共驻北平地下人员的请托,林迈可通过美国领事馆把东西运到燕大,再借用司徒雷登的汽车,分3次把6皮箱军用物资送到西山普照寺附近的联络点,交给北平中共地下党的联络人,然后转交给八路军。

  相随:到白求恩战斗过的地方去

  1941年12月8日早上,林迈可夫妇收听到上海的德国电台广播: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正式对日本宣战。林迈可想,这几年自己帮八路军做了很多事情,日本人肯定会上门找麻烦。一分钟都不能耽搁了,必须马上撤离燕京大学。撤往何处?他脑子闪出的唯一念头:到白求恩战斗过的地方去!

  林迈可驾驶司徒雷登的汽车,带着妻子和给八路军办过事的班威廉夫妇驶出了燕大东校门。不到10分钟,日本宪兵开进燕大,封锁校园,抓捕抗日师生。日本宪兵在林迈可住所扑了个空,气急败坏地放话来:抓住林迈可,不会当作一般战俘看待,要送他去军事法庭受审。

  林迈可驾车出城往西,在红山口找到了过去的接头人。在游击队的护送下,他们避开日军的封锁线,到达河北涞水县小峰口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

  1942年春节后,林迈可、班威廉来到晋察冀军区司令部驻地河北平山县吊儿村。聂荣臻热情地聘请林迈可、班威廉担任无线电研究组的导师。

  聂荣臻与林迈可谈及他们共同的朋友白求恩时,心情都十分沉痛,对白求恩以身殉职深表惋惜。林迈可说,这次离开燕大,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去白求恩战斗的地方。我为能在这里直接参加八路军和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感到非常荣幸。我要像白求恩那样,同八路军一起与日本侵略者战斗。

  林迈可、班威廉一同穿上八路军军服,当了无线电研究组(不久更名高级班)的导师。他们根据学员的不同情况,将其分成甲乙两个组,甲组9人,乙组17人。开设的必修课有大学数学、高等物理、电工原理、无线电工程等,选修课有高等数学、高等电磁学、光学、天线理论、量子论、相对论等。

  他们按正规大学的要求进行教学,直接用英语给甲组授课,并经过严格考试。甲组学生王士光、林爽将听课笔记译成中文,刻印成讲义,然后再给乙组讲课。学员们互相帮助,学习成绩齐头并进。由于日军的“扫荡”,高级班随军区司令部转移到平山、阜平两县的5个村庄,但教学从未中断,有时以老乡弃用的羊圈作教室,若遇敌机空袭,就在村外树林里挂上小黑板继续上课。

  林迈可在带学生实习无线电技术的过程中,将晋察冀军区总部及所属军分区的上百部无线电通讯设备全部进行维护保养、升级改造,使无线电通讯指挥系统始终保持在最佳运行状态。从一个军分区到另一个军分区,需要穿越日军所控制的铁路、公路封锁线和碉堡据点。有一次,他们与日军遭遇,为了掩护林迈可等人安全转移,一个班的战士全部牺牲。战地文工团还编了一首悲壮动人的歌曲《保护国际友人林迈可》,在晋察冀根据地传唱。

  转眼到了1944年春天,林迈可在白求恩战斗过的地方整整工作了两年。高级班学员们全部毕业,晋察冀军区所有电台均已改造升级完毕。还有一件值得庆贺的喜事,他的女儿艾丽佳在晋察冀诞生了。

  林迈可想到延安去,因为延安是白求恩到中国后的第一站,他想去那里体验一番。再者八路军卓有成效地抗击日军的情况,英国和美国情报机构几乎一无所知,他想在帮助共产党、八路军与国际沟通方面作些尝试,而延安相对安定一些,设备也多些,更有条件达到这一目的。聂荣臻很支持林迈可的想法,并委托一支去延安的部队一路护送。

 

  1939年8月,(左起)聂荣臻、林迈可、白求恩在一起交谈

  1944年5月,林迈可到达延安。毛泽东、周恩来在杨家岭会见他一家。他听不懂毛泽东的湖南话,妻子李效黎就给他当“翻译”。他后来这样描述此次谈话:“他侃侃而谈,先问我到中国以前住在哪里,做过什么事情;然后说不管我是从哪里来,或者出于什么原因来到中国,对我参加八路军和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他觉得很高兴。我告诉他,我能碰上和八路军一起打日本,这是我的光荣。”

  林迈可希望尽快工作,他对朱德说:“我觉得,当前最迫切的问题是打破新闻封锁,用无线电让世界听到延安的声音。”朱德很欣赏他的这个想法,聘请他担任“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部无线电通讯顾问”。林迈可设计制造了600瓦的大型发报机和定向天线,准确计算出美国旧金山所处方位在延安东北偏北一点,又借助经纬仪测量出延安所在地理方位,将巨大的V形定向天线准确地架设完成。

 

  1942年4月,林迈可为高级班学员解答问题

  8月8日,在周恩来的直接参与下,新华社英文部用这套设备首次对外试播。林迈可应邀兼任新华社英文部顾问,负责新华社英文稿件的审定。9月1日,英文部正式开播。

  不久,美军观察组来到延安。他们说,美国西部可以收到延安发出的新闻,中共领导的军队在华北抗日的消息开始在美国、欧洲传播。稍晚又传来消息,地处与美国相反方向的印度加尔各答,也收听到了延安的新闻。“延安声音”终于冲破了国民党的新闻封锁,直接传向了世界。

  抗战胜利后,林迈可带着妻子儿女回到英国。他从去世的父亲那里继承了勋爵爵位,成为英国上议院议员。

  新中国成立后,林迈可多次访华。他得知高级班后来发展成为晋察冀无线电专科学校,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军电)的前身;高级班学员中,钟夫翔是国防部五局(导弹管理局)局长、邮电部部长,导弹事业的奠基者;林爽是国防部五局副局长、七机部副部长,弹道导弹总设计师;王士光是四机部副部长、“两弹一星”地面测控系统的开拓者。对此,林可迈感到无比欣慰。

  1994年2月,85岁的林迈可走完了不平凡的一生,将跟他的挚友白求恩在“天堂”相聚。

  可以告慰白求恩、林迈可两位异国友人的是:他们为中国抗战胜利所做出的贡献,中国人民永远铭记于心,中国最高领导人亦给予高度评价。

  1939年12月21日,毛泽东主席专门写下《纪念白求恩》一文,指出:“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2015年10月2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访英时在英国议会说:“已故英国议会上院议员林迈可勋爵积极参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极为艰苦的环境下,帮助中国改进无线电通讯设备,他还冒着生命危险,为中国军队运送药品、通讯器材等奇缺物资。历史将永远铭记这些为中英友好、为世界和平正义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人们。”

发表评论 (已有 条评论)

  

评论列表

    快来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