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奇科普-奇怪的知识又增加了

知名“中医黑”又双叒叕翻车了

原创版权 针砭药石公众号作者: 字体大小选择: [ ]

那些张口就来,一脑门子就知道黑中医,压根没一点实事求是精神的人的“病”,或许并不是态度问题,也并不是智商问题,用一位网友的话来说:“是器质性的:臀错位,脊缺如”。

  最近正在播的剧《梦华录》23集有这么一个桥段,男主顾千帆用宝剑切黄河鲤鱼给宾客们制作鱼脍,剧中体现的是所谓“鱼剑双绝”。

  然后有网友借此做科普,提醒大家生吃淡水鱼一定要特别注意,能不吃尽量不吃,否则极有可能感染肝吸虫病。

  肝吸虫是我国感染率最高的寄生虫之一,它在人体内可以长期存活,最长可达二三十年,感染者中约1/3没有明显症状。但其他的,轻则发热头痛、不欲饮食,重则肝胆出现严重问题,直至死亡。

  就目前而言,广东广西等鱼生盛行的地区,肝吸虫病的感染率显著高于其它地区。其中,广州肝吸虫的感染率为10%,而吃鱼生最为出名的顺德地区感染率则高达50%。

  这是很好的科普,当然没问题。

  然而,从事食品研发的大V、知名中医黑松鼠“云无心”转发后,这画风竟然有了那么一丝丝诡异:

  云无心的意思很明确,古人不会在意吃鱼生导致肝吸虫病,因为第一,许多人活不到出现严重症状;第二,古人把那些症状叫“疑难杂症”,不会怀疑到若干年前吃过的鱼生上面去。

  果真如此吗?

  如果说,一个人十多岁的少年时代经常吃鱼生,就按十五岁算,以潜伏三十年发病、去世来算,这人在四十五岁死亡。云无心的第一层意思很明显,古人普遍低龄,活不了多久,压根等不到肝吸虫病发作就早已死亡了。

  这倒是符合现代人对古代的刻板印象,也符合现代人对最为切近的“古代”清末及民国的印象(恰恰是百年战乱、外地入侵时期),但是是不是一直如此呢?

  答案是否定的。

  其实,在非战乱年代,古人的寿命还挺长的。明朝《利玛窦中国札记》是这么记载的:“一般说来,中国人比欧洲寿命长,直到七八十岁仍然保持他们的体力。”

  这是一个在中国生活了多年的欧洲人的印象与对比,算是一个初步的定性。

  这就是说,虽然有夭折的婴儿,有得病或各种意外死亡的青壮年,但有足够的人群可以活到肝吸虫病爆发的年龄。

  另一个佐证,《古代中国人寿命与人均粮食占有量》一文中选取了秦汉到明清两千余年五千余人的生存寿命资料,这些人均来自正史、地方志、族谱等文献资料,且系正常死亡有明确的生卒年月(剔除神话色彩较重的人物),最终得出下图,这也反映了“人生七十古来稀”的描述是准确的。

  虽说,从统计学的角度,因为选取的人都是有名有姓的,全民的平均寿命应该比这要低,但是,这也足以证明“云无心”的那第一点纯属张口就来。

  第三个佐证,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温泉镇尹湾村出土的尹湾汉墓简牍之“集簿”部分表明:汉代东海郡139.4万人中,80岁以上老人33871人,占比2.424%,可与之对比的是,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80岁以上老人占比1.57%;90岁以上老人11670人,占比0.835%,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90岁以上老人占比0.15%;另,该地区新生儿出生每年增加约3.2%。

  嗯?“活不到出现严重症状”,这话从何而来?不会是臆想+脑补吧?

  第二条就更为有意思了,“古人把那些症状叫做‘疑难杂症’”,意思很明确,中医把自己治不了的一股脑地归为“疑难杂症”,然后就可以想怎么糊弄就怎么糊弄了。

  《三国志·魏书二十九》开篇记载的就是华佗的故事,其中有一段是这么写的:

  广陵太守陈登得病,胸中烦懑,面赤不食。佗脉之曰:“府君胃中有虫数升,欲成内疽,食腥物所为也。”即作汤二升,先服一升,斯须尽服之。食顷,吐出三升许虫,赤头皆动,半身是生鱼脍也,所苦便愈。佗曰:“此病后三期当发,遇良医乃可济救。”依期果发动,时佗不在,如言而死。

  说的很明确,就是是鱼脍导致的寄生虫病,华佗给他催出了虫,也说这病之后会复发(可能是虫尚未催干净或身体需要调理),但如遇良医可救。

  这就证明当时的有医生已经认识到了寄生虫、人的某些疾病与吃生鱼片之间的关系,并且有办法可治,而这样的良医从语气看并不独华佗一人。

  华佗是什么时候的人?三国时期,与魏武曹操同时代,约公元145年-208年。这可是两千年前的古代啊!

  当然了,更早的《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等都有关于寄生虫病的记载,就像网友评论的那样:“古人早就知道有寄生虫,只不过没分的这么细”,“人呐,还是谦虚点好,虚心才使人进步”。

  南方日报2016年还有过一篇报道,讲的是一名女孩每天莫名发烧,辗转多家医院都没找到病因、也没治好。后来是白云区人民医院院长根据中医典籍、第一次开出中药的反馈及病人最新反馈的过往饮食综合得出这是寄生虫病,然后继续调整组方,同时建议到诊治寄生虫病更权威的中山一院检查,最终发现是肝吸虫病,之后女孩继续服用周医生开出的中药,直至痊愈。

  这是中医典籍两千年后依然发挥作用的小例子。

  当然了,那些张口就来,一脑门子就知道黑中医,压根没一点实事求是精神的人的“病”,或许并不是态度问题,也并不是智商问题,用一位网友的话来说:“是器质性的:臀错位,脊缺如”。

发表评论 (已有 条评论)

  

评论列表

    快来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