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奇科普-奇怪的知识又增加了

海明威是谁_海明威的简介

原创版权 小潘seo整理作者:王华超 字体大小选择: [ ]

海明威是谁_海明威的简介

走近厄内斯特·海明威

厄内斯特·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1899~1961),1899年 7月 21日出生于伊利诺伊州芝加哥郊区的橡树园(Oak Park,Chicago, Illinois)。他在六个兄弟姊妹中排行老二。他的父亲克拉伦斯·艾德蒙兹·海明威(Clarence Edmonds Hemingway)是个内科医生。他酷爱户外活动,要求孩子们讲究实际,不喜欢他们沉思、梦想。在父亲的熏陶下,海明威从小就养成了对钓鱼、打猎和自然生活的热爱。在他青少年时期,夏天他们全家常住在密执安北部近彼托斯基湖畔(Northern Michigan)的房子里。父亲常带海明威一起横渡华隆湖(Walden),到奥杰布华族印第安人居住地去出诊。这段生活经历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在他早期的作品中就有以密执安北部为背景的短篇小说。

海明威的母亲格雷斯·霍尔·海明威(Grace Hall Hemingway)是一位虔诚的公理教会信徒,热心于教会活动,是个天才的女低音歌手。她热衷于艺术,日常生活就是教声乐、组织音乐会、绘画等等。对子女们期望颇殷的母亲悉心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文化上的各种爱好。她坚持要海明威学习大提琴,参加他们家庭的室内小型管弦乐队。尽管海明威当时对此有抵触情绪,但后来他还是承认,对一个作家来说,学习些音乐技巧,是很必要的。这些音乐知识在他创作《丧钟为谁而鸣》这部小说的对位结构中发挥了作用。

海明威继承了母亲的气质和艺术才华及父亲的品貌和运动本领,他性格中的两面性正是由父母截然不同的兴趣造成的。海明威的双亲对子女要求严格。他们要求孩子们生活有规律,注意整齐清洁,经得起检查,讨厌杂乱无章。当然,这种严格要求会遭到少年海明威的反抗,他甚至两次离家出走,以示对这种家庭生活的不满。他认为自己的童年是不快乐的。这些不满和不快乐在他的短篇小说中也有反映。

海明威还在中学时就显露出了他的写作才华。1917年,他中学毕业后没有进大学,而在《堪萨斯城星报》(Kansas City Star)当见习记者,采访医院和警察局,工作中常接触到流血和暴力事件。短短的记者生涯一方面培养了海明威使用简洁文字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为他日后的短篇小说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海明威对战争的兴趣与日俱增。1917年美国正式参战,海明威立即志愿入伍,但因患眼疾而未能如愿。1918年初,海明威报名参加美国红十字会救护车队,当了一名司机,奔赴意大利前线。他亲眼目睹战争带来的惨祸并身负重伤,当时离他19岁生日还差两个星期,经过12次手术共从他身上取出近二百块弹片。意大利政府授予海明威两枚勋章,以表彰他的英勇事迹。这些在《太阳照样升起》和《永别了,武器》中都有反映。

海明威是谁_海明威的简介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海明威的身心带来了严重创伤。他的亲属回忆说,战后的海明威完全变成了一个他们不熟悉的"没有生活目标的人"。他除了写作别无雄心。1920年,他到芝加哥当了一名编辑。那年他认识了日后对他帮助很大的作家舍伍德·安德森(Sherwood Anderson),并爱上了哈德莉·理查逊(Hadley Richardson)。1921年,海明威同哈德莉结婚,同年12月,海明威作为《多伦多星报》(Toronto Star)驻国外记者赴欧。1922年,海明威到了巴黎,认识了斯泰因(Gertrude Stein)、庞德(Izra Pound)、乔伊斯(James Joyce)等一批作家。他们对战后仍然存在的强权政治和玩世不恭的物质至上主义感到无比失望,为摆脱精神上的空虚和孤独感,自愿流亡到当时欧洲的文化中心巴黎,进行艺术上的创新。海明威在此期间得到他们的大力帮助。1923年,他的《三篇故事和十首诗》(Three Stories and Ten Poems)出版,但并没有引起公众的注意。1925年,在安德森的帮助下,海明威出版了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在我们的时代里》(In Our Time),以尼克·亚当斯为中心人物的一系列故事由此开始。 1926年,他还发表了《春潮》(The Torrents of Spring)及成名作《太阳照样升起》(The Sun Also Rises),这部长篇小说确立了海明威作为"迷惘的一代"代言人的地位。1927年,短篇小说集《没有女人的男人》(Men Without Women)发表。1929年,《永别了,武器》(A Farewell to Arms)的出版又获得巨大成功。30年代初期,海明威有不少时间在古巴的深海处钓鱼,到非洲去打猪,去西班牙看斗牛,以此来摆脱社会现实。在此期间,他写了《死在午后》(Death in the Afternoon,1932),短篇小说集(胜者无所得)(Winner Takes Nothing,1933)和《非洲的青山》(Green Hills of Africa,1935)及《有的和没有的》(To Have and Have not,1937)。

海明威是谁_海明威的简介

1937年,海明威以记者身份参加了西班牙内战,他对这一反法西斯战争的态度与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态度截然不同。海明威把维护西班牙的自由和维护世界自由紧密地联系起来,写了剧本《第五纵队》(The Fifth Column,1938)和小说《丧钟为谁而鸣》(For Whom the Bell Tolls,1940)。前者不甚成功,而后者大获成功。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海明威曾短期到中国报道日本侵华战争。作为记者,他还多次参加英国空军行动,最后随美军亲自参加解放巴黎的战斗。1950年,海明威发表了《过河入林》(Across the River and into the Trees),这篇小说在主题上没有新的突破,只不过重复了他过去几部小说的主题:战争、爱情、孤独和死亡。艺术上一般,评论界都不把它列为海明威的主要作品。

1951年夏末,海明威声称,他已完成一本共分四部的"海洋小说"初稿。这四部中只有一部,也是最短的一部发表于海明威生前,即1952年出版的《老人与海》(The Old Man and the Sea),标志着他在艺术创作中已达到了巅峰。其余三部是在他死后于1970年发表的,名为《海流中的岛屿》(Islands in the Stream)。这本海洋小说的初稿虽然是在同一时期写成的,但《海流中的岛屿》缺乏《老人与海》的那种光华和含蓄,总体结构冗长而松散。尽管如此,《海流中的岛屿》的某些章节仍十分精彩,而且作者的痛苦、作者的个人经验也从他虚构的变了形的描写中明显地透露出来。这对我们全面研究海明威极有帮助。

由于战争和多年来充满冒险性的剧烈活动造成的重创,海明威晚年健康每况愈下,情绪也日益低落,最使他痛苦的是失去了创作的能力。1961年7月,他在爱达荷州(Idaho)的家中用父亲留给他的猎枪,以和父亲同样的方式自杀。海明威死后,他的第四位妻子玛丽·威尔什(Mary Welsh)整理发表了他 20年代巴黎生活的回忆录《流动宴会》(A Moveable Feast,1964)。1986年,斯克里布纳公司(Scribner's)的一位年轻编辑整理出版了他的《伊甸园》(The Garden of Eden)。

海明威是谁_海明威的简介

海明威一生中有过4次婚姻,他的前两位妻子哈德莉·理查逊和波琳·帕发弗(Pauline Pfeiffer)都比他大,对他百依百顺,给予他母亲般的爱。这两次婚姻开始都很幸福,但生性好动、还像个大男孩儿的海明威不安于稳定的家庭生活,因此导致这两次婚姻的破裂。他的第三位妻子玛莎·盖尔荷思(Martha Gellhorn)聪明、漂亮、能干,个性极强,不愿意为了家庭生活而放弃自己的事业,这同海明威的大男子主义思想发生了激烈冲突,海明威三度离异。他的第四位妻子玛丽·威尔什既聪明、能干,又体贴、顺从,在事业上给予海明威极大帮助,陪他走完了人生的最后旅途。在他死后,玛丽还帮他收集整理了不少书稿。精力充沛、感情丰富的海明威除了四位妻子外,还与其他多位女性有过恋情。海明威作品中的女主角多是以他曾爱过的女性为原型的,如一战时,他在意大利战地医院爱上的护士阿格尼丝·冯·库罗夫斯基(Agnes Van)就是《永别了,武器》中凯瑟琳的原型。1925年他在巴黎迷恋上的女子达芙·怀特斯登(Duff Whitestone)就是《太阳照样升起》中巴莱特的原型。《丧钟为谁而呜》中的玛丽亚就是海明威理想中的玛莎。

海明威一生塑造了一系列的硬汉形象,歌颂了不可战胜的英雄气概,但他最后却选择了自杀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这似乎违背了他一贯的创作思想。有人甚至认为,海明威欺骗了读者,是个虚伪的懦夫。但我们认为,海明威所选择的死亡方式正是他硬汉精神的最好明证。对海明威来说,活着就意味着运动、创作和永不停息的激情,而当这一切不复存在时,他宁死而不愿苟延残喘。他不屈服于所谓的天命,他想以死来证实他对有意义、有价值的"生"的执着。

海明威在他的作品中歌颂了忠贞不渝的爱情,渴望白头偕老的婚姻,但他自己一生却数度移情别恋。现实生活与艺术创作的反差使许多读者难以接受。但我们认为:首先,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海明威的作品虽有一定的现实基础,但更多的却是一种经过艺术加工了的理想境界。我们不应把作者与作品中的主人公相提并论,混为一谈。再者,海明威不是一个神话,他也无法避免性格上的缺点和不足,如偏激、自私、争强好斗、大男子主义等等。从这些我们认识了一个作为平凡人的海明威。他和我们一样共同体验着人生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在命运的挑战面前拼搏抗争,苦苦探求勇气的源泉、生命的真谛。

海明威笔下的世界非常狭小。他不善于进行广阔的社会生活描写,也不善于用多头线索展开复杂的故事情节或有众多人物参加的场面。他的世界只是一个被炮火逼在一隅,在墙上一条缝里看到的世界。他的参战经历让他念念不忘暴力和死亡。在他的世界里,有咖啡馆、钓鱼、打猪、斗牛的地方,有可以游历的国家,还有短暂的恋爱插曲,此外简直没有什么别的了。海明威的人物不会"成熟",他们不可能生活在和谐的家庭小圈子里。他的男主人公占据了中心地位,具有强烈的个性,勇敢、坚毅,但却缺乏多方面、丰富的性格特征。他的女主人公只起到了配角作用,以表示对男主人公的温柔、顺从、体贴。他们否定传统的价值观念,又不愿意思考,因为思考使问题变得复杂,给他们带来苦恼,而这正是他们竭力想忘却的。海明威独特的视角和独特的人物要求有独特的形式来表现。为此,他采用了一种精湛的文体,创造了一个独特的艺术境界,奠定了他在世界文坛上一代宗师的地位。

他善于把简单的现实主义叙述方法同复杂的象征主义意象结合在一起,因此他的文章中常有意在言外的神来之笔。他的句子结构非常简单,常是短句,或者是用最常见的连接词(如"and")连起的并列句。他选用普通的口语,竭力简化词汇的构造,把极普通的字用得经济而又异常新鲜。他的描写常常从视觉、感觉、听觉与触觉入手,多选用具体的感性的表达方式。把眼睛所看到的东西加以提炼,使读者所见正是作者所见,这就把作者、作品与读者三者间的距离缩短到最低限度,取得清晰自然、逼真的艺术效果。海明威的短篇小说中,读者看不到传统的陈述、抽象的描写和冗长的说明。很多作品都是以对白展开情节,陈述故事,阐明主题。他的对白省略了许多起辅助、限制作用的功能词,用有节制的字眼来表现极为强烈的思想感情,把对白的功能发挥到了极致。海明威的对白因此被称为"电报式对白"(telegraphic conversation)。通过这种对白,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对话双方的意识流动。海明威在继承乔伊斯·沃尔芙(Joyce Woolf)等大师的意识流写作手法(the technique of stream of consciousness)的基础上,大胆革新,给这一技法注入了新的活力。

海明威说:如果一个散文作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里有数,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者写的真实,会强烈地感受到他所省略的部分,好像作者已经写出来似的。(引自董衡巽编《美国文学简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出版。)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威严壮观,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海明威这一"冰山理论"是在学习了艾略特(T. S. Eliot)的"客观对应物"(Objective Correlative)的基础上形成的,即写作时不直接表露感情而是寻找一组物体、一个情景、一连串事件,使读者通过这些外在的事实产生某种特殊的思想感情。"冰山理论"意味着简洁性、象征性和含蓄性。卡洛斯·贝克(Carlos Baker)在《厄内斯特·海明威书信选:1917-1961》一书中指出:一旦读者领会到海明威作品中隐于表面的那部分含义,他就会发现,象征的作用无所不在。海明威的象征手法用得颇有节制,常用来表现作品主题,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或者渲染某种气氛,以达到深化主题的目的。

在创作中,海明威最成功的一点是"博众家之长,成自家一体"。他吸取了众多著名作家的成功之处,将其揉合成他自己独有的风格。如马克·吐温(Mark Twain)的口语化语言,斯蒂芬·克莱恩(Stephen Crane)的战争观,葛屈德·斯泰因(Gertrude Stein)的散文节奏,舍伍德·安德森的简洁,埃兹拉·庞德(Izra Pound)的节律感,所有这一切在海明威的作品中自然融合,成为他独树一帜的文体风格。

海明威作为一位文学大师,以他的创新风格、熟练的技巧和丰富的感情表现树立了他在世界文坛的稳定形象。他经受住了退步、死亡和诬蔑等挫折,现在被公认为是20世纪美国最主要的小说家。

海明威的生活和作品对现代美国性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培养了一代人不以苦乐为怀的情操,对许多作家文体风格的形成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他们不仅受他风格和技巧的影响,还受他激烈的内容和英雄准则的影响,这些正代表了美国价值的精髓。

海明威的语汇现在仍活在我们的语言中——压力下的风度、割裂的和平、密执安北部的印第安营地、大二心河中的钓鱼、杀人者的抵达、潘普洛纳的宴会、弗朗西斯·麦康伯短暂的幸福生活、乞力马扎罗山上不朽的豹骸、皮拉尔村法西斯的大屠杀……

当你走进海明威的世界,你所发现的就是这些鲜活的、富有价值的语言,它们能信手拈来,恰如其分地运用在日常生活中。在海明威的世界里,你会学会如何正确对待失败,认识孤独和恐惧;如何在压力下保持风度,在逆境中顽强抗争。这些正是当代人在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必须具备的一种素质。海明威描绘的战争中的英雄气概和悲惨结局对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来说似乎已很遥远。然而,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社会都少不了一种英雄气概,它激活我们的感情,唤醒我们做人的尊严和直面生活的勇气,让我们懂得坚忍的价值,担当起社会的责任。这就是我们从当代的价值观、审美观、人文观出发,挖掘出的海明威作品的现实意义。

正因为如此,我们有必要对海明威的作品进行系统而详实的分析、研究。目前,国内外对海明威的研究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我国,海明威的诸多原文作品、译文以各种形式出版。但是,把其所有的作品精华汇于一册,并就其细节进行具体分析的尝试还是少之又少,甚至可以说是一个空白。为此,我们愿以自己的微薄之力,为海明威研究的大花园里再添上一朵小花。

为在有限的篇幅内尽可能全面反映海明威的创作风貌,本书收入了海明威不同时代、不同主题、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作品,包括五个短篇小说、四部长篇小说书选及一个中篇小说节选。所选材料力求丰富、典型,以期达到"窥一斑而见全貌"的效果。每一所选作品都包括内容简介、作品赏析、英语原文、注释及参考译文。海明威的作品在本书中接明暗两条线索排列。明线索是把海明威的作品大致按创作时间顺序排列,又根据体裁分为短篇、中篇和长篇做了适当调整。暗线索是海明威的"硬汉子"成长、发展、成熟的过程。细心的读者可从各作品赏析中发现这一暗线,它把我们各个独立的作品赏析连成一个整体,以期读者掩卷之余回味、沉思,心有所得。为节省篇幅,保留精华,我们对原文进行了适当删节,删节部分一律用*号代替。

在作品赏析中,我们以开放的思想,借鉴、吸收了现当代影响较大的几个批评流派的批评原理和方法,如形式主义(Formalism)、英美新批评(New Criticism)、社会——历史批评(Social-historical Criticism)、马克思主义(Marxist Criticism)、结构主义(Structuralism)、后结构主义(Post Structuralism)、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读者反应(Reader Response Criticism)等,把它们融会贯通,为我所用,力争在理论指导下,深入浅出地评析作品。

翻译过程中,我们在努力做到信、达、雅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语言学各分支,如词汇学(Lexicology)、文体学(Stylistics)、语义学(Semantics)、语用学(Pragmatics)、语篇分析(Discourse Analysis)等的最新成果,在参考部分已有译文的基础上,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对选文进行了重新翻译。

本书采用英汉对照形式,是为了面向广大的大中专学生及中等水平的英语爱好者,以便读者更好地认识海明威和他笔下的世界,学习英语语言,了解美国文化,寓学习于娱乐之中。

本书倾注了我们火热的激情和辛勤的汗水,在长达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们几易其稿、奋笔疾书,有过搜肠刮肚、辗转反侧的痛苦,也有过文思泉涌、一泻千里的喜悦。到今天,终于能在海明威100周年诞辰之际,把这本书奉献给广大读者,以表达我们对一代大师的永久敬仰。

作为学术上的后来人,我们这本菲薄之作离不开前人的艰辛探索和研究,我们只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小孩,有幸看到了前方那一片湛蓝的大海。所以我们衷心感谢所有把海明威介绍到中国来的译者、评论者。没有他们披荆斩棘的先期探索,这本书难以问世。

由于我们才流学浅,经验不足,而且鉴于评析和翻译都有个人品味的成份,我们的作品肯定无法达到至善至美的境地,文中疏漏、不足之处,还望读者、专家不吝赐教。

发表评论 (已有 条评论)

  

评论列表

    快来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