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奇科普-奇怪的知识又增加了

电影《董存瑞》创作的前前后后

原创版权 党史博采公众号作者: 字体大小选择: [ ]

  风云激荡、前仆后继的革命斗争岁月刚刚过去,新中国初期银幕英雄形象的塑造方兴未艾。凸现群体中个体英雄,展示英雄人物成长过程,《董存瑞》标志此类影片创作跃上一个新的高度。

  受感召而生“灵感”

  1948年5月25日,伴随着河北隆化城内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董存瑞这个名字因生命铸就“舍身为国”壮举而永垂青史。7年之后,以此为原型的故事片《董存瑞》,在新中国电影摇篮——东北电影制片厂开拍。适值文化部决定该厂改称长春电影制片厂,遂成为易名“长影”后摄制的第一部革命战争题材影片,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人物传记样式战争片的代表作。

  董存瑞是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人,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当过儿童团长,1945年8月参加八路军,194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春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第11纵队32师96团2营6连2排6班班长。先后荣立大功三次、小功四次,荣获勇敢奖章三枚、“毛主席奖章”一枚。1948年5月25日,解放隆化城战斗打响,董存瑞所在连队受命担负攻击国民党守军防御重点的隆化中学。他任爆破组组长,带领战友接连炸毁4座炮楼、5座碉堡,胜利完成了规定任务。连队随即发起冲锋,突然遭敌一隐蔽桥型暗堡猛烈火力封锁,受阻于开阔地带,他挺身而出请战获准,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暗堡,前进中左腿负伤,仍顽强坚持冲至桥下。由于桥型暗堡距地面超过身高,两头桥台又无法放置炸药包,危急关头董存瑞毫不犹豫用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导火索,用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前进道路。时任冀热察辽分局书记兼军区司令员程子华获悉后,立即安排进行宣传报道,并亲自撰写了《董存瑞同志永垂不朽》文章,给予高度评价。董存瑞所在部队授予其战斗英雄、模范共产党员称号,命名其生前所在的6连6班为“董存瑞班”,规定纵队所属机关和部队在点名和集会时,静默3分钟以示悼念。冀热察行署亦发布决定,将隆化中学改名为存瑞中学。1950年在全国战斗英雄和劳动模范代表会上,董存瑞被追认为全国战斗英雄。

  ◆董存瑞烈士。

  电影《董存瑞》的三位编剧丁洪、赵寰、董晓华,均系部队文艺工作者,皆因深受感触而满腔热忱跻身创作行列。最先介入的是时在董存瑞生前所属48军(前东野11纵)任文工团编剧的赵寰,虽然他在董存瑞英雄事迹刚开始宣传时就已留下深刻印象,但深入了解却是在接触董存瑞的亲密战友、曾亲眼目睹其舍身炸雕堡壮举的郅顺义以后。1950年,中央军委决定评选一批战斗英雄,赵寰与一位新闻干事奉派采访郅顺义,接触中发现他总是声声不离董存瑞,反复叮嘱要多宣传董存瑞。郅顺义从北京参加全军英模大会回来以后,上级又安排赵寰给他写讲演稿,陪同到各单位作巡回报告并搞宣传报道。作为已是全国战斗英雄的郅顺义,报告中讲述更多的还是董存瑞的英雄事迹。赵寰在感佩郅顺义高尚品德的同时,也对董存瑞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在一次报告中,当郅顺义又举起左手模仿董存瑞炸碉堡的情景时,赵寰脑子里突发灵感:应该为董存瑞搞一个艺术创作。

  赵寰的这一想法得到了左联时期即开始文学创作活动、曾在延安鲁艺及华北八路军根据地等负责文艺工作,此时已随四野南下出任中南军区与四野宣传部副部长的陈荒煤的大力支持和具体指导。赵寰与参加整理战斗英雄事迹结识的时任46军文工团编剧的董晓华合作,用了两个多月时间,于这年年底写出了十场歌剧《董存瑞》。其中“火中救玉兰子”“侦察地形掩护同志”“挂帅点将”“连续爆破舍身炸雕堡”等重要场次,成为后来电影中故事情节的雏型。歌剧上演后受到广大官兵的热烈欢迎,董存瑞生前6连指战员集体观看后都很激动,演出过程中郅顺义还带头高呼“向董存瑞学习”口号。次年5月,该歌剧在中南军区、四野首届戏剧歌咏观摩会演中荣膺头奖,赴京汇报演出受到好评,被推荐至民主德国首都柏林举行的第三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演出,董存瑞的名字及英雄事迹被带到了国外。

  ◆《董存瑞》导演郭维。

  歌剧《董存瑞》获得成功引起文化部电影局的关注。已调任中南军区文化部长兼中南军政委员会文化部副部长的陈荒煤作出安排,由抗战初期即投身抗敌演剧活动,参加过名剧《抓壮丁》的集体创作,曾任四野文工团长,时为中南军区部队艺术剧院创作室主任的丁洪,与赵寰、董晓华共同完成电影剧本。为使银幕上的董存瑞形象无愧于真实英雄,他们没有急于求成,而是从细致、艰难的采访、体验工作入手。他们到董存瑞的故乡,到已调至朝鲜参加抗美援朝作战的董存瑞生前部队,采访他的亲人、战友、领导,前后历时一年,收获颇丰。他们曾这样回顾:“在人们的亲切描绘中,在一些零星的回忆中,董存瑞同志的声音、笑貌、思想感情,在我们的面前变得具体起来了,我们一合眼睛,就可以看见这个生龙活虎般的青年小伙子。我们也看到了这个小伙子是在党的教育下成长的,一系列事件贯穿着他的一生─—这也是理解英雄的一把钥匙。”

  虽然前期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是进入实际创作阶段却并不顺利,前后历时达两年之久。最初拿出的剧本不甚理想,各方面均认为剧中董存瑞的性格不够突出,特别是缺乏个性特征,身边的几个人物也是一样,一致评价不如三位作者在此期间穿插写成的纪实性小说《真正的战士》。这使他们很为苦闷,曾自感水平所限想放弃不干,但还是坚持下来继续加以修改,一方面仍是董存瑞舍己为国、不怕牺牲精神的感召,他们把写英雄的过程,一直当成学习英雄品质改造自己的过程,另一方面则是相关领导于严格之中还有亲切鼓励,特别是后来调任文化部电影局副局长、分管剧本创作的陈荒煤,一如既往地亲自予以指点,帮助他们正确处理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关系,精心选择和运用能够深刻表现董存瑞的思想、行为特点,而且又是创作者自己在过去的生活中所经历或体验过的材料,一步步表现出董存瑞由一个稚气未脱的小伙子,到想尽办法参军的新战士,又到“无组织无纪律的新兵”,逐渐发展为一个合格的革命战士,最后成为一名战斗英雄的成长过程,终于圆满完成了电影剧本创作任务。

  让英雄真实可信

  担当《董存瑞》导演重任的,是刚完成《智取华山》的郭维。在此之前曾有一些导演接触过这个剧本,大都认为主人公是个过于理想化的英雄人物不好出戏而婉言推辞。其时已调到长影的郭维被紧急从正在体验生活的朝鲜前线召回,接过陈荒煤亲自交下的《董存瑞》剧本,却是“很有激情”。因为他很早以前就有个夙愿,就是想表现中国北方解放区农村成长起来的年轻人。郭维早在冀中生活和战斗时就留心作过观察,后来两次赴抗美援朝前线深入生活,又注意调查研究青年战士的成长,为这些在解放区长大的年轻人的朝气蓬勃、热爱祖国、斗志昂扬,个个都想在朝鲜战场上立个“国际功”以报效祖国而产生创作冲动,希望塑造一个有血有肉、个性十足、在解放区成长的年轻的英雄人物,《董存瑞》的拍摄不啻是个契机。

  ◆《董存瑞》摄制组合影照。

  在通读了《董存瑞》剧本之后,郭维更加坚定了通过董存瑞形象表现在中国农村解放区成长起来的千百万英雄的想法,明确自己要拍摄的影片必须突出两点:第一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培育,第二是人物性格的特点。

  当进一步深入分析剧本,并就社会对董存瑞认知状况进行了解,郭维意识到,通过报纸广播的宣传,无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士,还是学生和广大群众,都知道董存瑞是舍身炸雕堡的英雄,其英雄形象几乎在每个人的心里扎下了根,如果影片里出现的董存瑞形象不能让观众信服,那就是失败,这是开拍前首先考虑的大问题,要让观众感到,这个董存瑞就是他们心中真正的英雄。因而要把董存瑞作为千万个普通战士中成长起来的伟大战士来塑造,在影片中必须是普普通通的人,是一个普通的出生在农村的战士,如果高不可攀,观众就会觉得是神而不是人,没法向他学习,同时他又必须有传奇性,性格中应该充满魅力,要更浪漫主义地加以刻画,抓住观众的目光,银幕上一看就喜爱,这是十分重要的。

  在后来的实际拍摄中,郭维按照已确立的“力求真实朴素,绝不过分渲染、臆造英雄形象”的原则,坚持“一切都要从人物本身出发”,围绕“我要当个战士,真正的战士”的贯穿动作,对董存瑞的思想、感情和性格发展变化,作了典型化的艺术表现,使之成为一个真实感人的活生生的英雄人物,让观众感到可亲可敬。影片一开始,呈现在观众而前的董存瑞是一个为要求参军与八路军赵连长“蘑菇”纠缠的“刺儿头”,其“枪炮子弹,大打大干,走南闯北,东游西转,又光荣又体面”的动机,简单中夹杂不纯,十分吻合他作为解放区农村青年的思想现实。在遭到拒绝后,他不自量力地和膀大腰圆的战士比摔跤,被摔倒后又死乞百赖地不认输,终于以乖巧取胜后才罢休,其性格中不服输的“犟劲”特点初步得以显现。区委书记王平为保卫乡亲英勇牺牲,促使他更加坚定了参军决心,终于成了一名战士,但并没有因身份的改变而自然成为英雄,他曾为误解比别人少发子弹而耍性子,也因浪费子弹没有缴获而挨批评,还想当然地在还不是党员时却要去缴纳党费……正是经历了各种碰壁之后,他逐渐体会到革命的艰难,了解到党的性质,从而增强应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开始从幼稚、莽撞、偏狭向成熟、持重、磊落的转变,为保证战斗全局胜利,在同上级指挥员失联之际,甘冒“违纪”责难甚至影响入党压力,断然主动带领战友支援兄弟班坚守阵地;当选为爆破队长后,毅然把一面“火力支援战旗”交给对其并不友善的王海山手里,使对方感动得热泪盈眶,就是生动而有力的体现。经过这一系列铺垫,最后在紧急关头他做出高举炸药包拉燃引火线、为部队开辟前进道路的英雄行为,也就不令人感到意外,而是顺理成章之举了。

  “舍身炸碉堡”是全片重中之重,对于这一既是生活中的真实行动、又是戏剧情节发展的高潮部分,郭维同样没有过于夸张渲染,而是作了严谨细致、层次分明的表现。影片中董存瑞同郅振标抱着炸药包冲到敌堡附近,看到敌人机枪的火舌不断吞噬着我军战士,愤怒难抑便让郅振标掩护,自己带炸药包奔到桥下,他想把炸药包往上放够不到,往下放离桥太高,想在壕墙砸个洞又砸不开,这时响起了总攻冲锋号,眼看冲上前来的战士一片片受阻倒下,为了避免更多的战友牺牲,他毅然手托炸药包拉响导火索,于波澜迭起之中而又合乎情理,既有生活的真实性,又有充分的戏剧性,董存瑞点燃引爆线瞬间高呼的最后一句话,依据党中央于1948年发出的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口号中的“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将原本实际生活中的吩咐战友“卧倒!卧倒!快趴下!”衍变成“为了新中国,前进!”不仅合乎剧情所涉解放战争处于大反攻阶段的特定背景,而且起到了升华董存瑞舍身炸碉堡壮举意义的作用,成为完成这一具有强烈时代感典型人物塑造的点睛之笔。

  都把自己“摆”了进去

  《董存瑞》拍摄成功,与张良的精彩表演分不开。他与董存瑞的年龄、经历等几乎相仿,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孩子,从小当过儿童团长,同样经过一番周折,在15岁时当上八路军,将原名张庆铸改为张良。董存瑞在攻克河北隆化战斗中英勇献身时,他正在东北参加解放长春、沈阳战役,后来转战华北,以部队宣传队鼓手身份参加开国大典,迎来新中国诞生。朝鲜战争爆发,他又随志愿军首批赴朝作战,在战地立功入党,回国后被选调到华北军区文工团的话剧团,开始从事专业话剧表演工作。虽然经受过战争锻炼,又有一定表演实践,为他塑造战士形象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在银幕上再现董存瑞英雄形象却是有过一番曲折。

  张良是在首都舞台上参演话剧《战线南移》时被郭维发现的,虽然并无动听的嗓音,长得也不算英俊,但郭维更多着眼于性格和气质,感到他与自己将要塑造的人物形象还是较为接近的。当郭维前往张良所在的文工团,了解到其身世及部队生活经历,尤其是演戏中富于激情,更是感到很适合饰演董存瑞。于是在与张良正式见面时,郭维便开门见山地说明正在物色电影《董存瑞》的演员,让他先阅读剧本,看看是否有信心在银幕上塑造董存瑞的形象,还特意问了一句:“你知道董存瑞的英雄事迹吗?”张良笑道:“那还能不知道,他是全国人民家喻户晓的战斗英雄,他也是我的崇拜偶像!”

  张良看完剧本彻夜未眠,对受邀饰演董存瑞英雄形象既兴奋又紧张,不止千百遍地问自己:“能完成好吗?能塑造一位千百万人认同的董存瑞吗?”因为他从没见过董存瑞的照片,不知自己像不像他,而且人人心中的董存瑞是不同的,万一演砸了挨骂事小,对不起全国人民,对不起董存瑞,必成千古罪人!但是作为一个党和人民培养的部队文艺工作者,塑造英雄形象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况且还是第一次看到这样好的电影剧本,第一次遇到这样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最后还是决定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遇,拼尽全力去参加试镜。

  ◆1963年,周恩来接见董存瑞的扮演者张良。

  然而待试镜样片出来,张良看到银幕上自己被放大了几十倍的面孔,几乎被吓坏了,简直不敢相信这是自己,因为实在太难看了,又瘦又小,两眼眯起来像一条线,一点儿神采也没有,再仔细观看自己扮演的人物片断,土得像个地道的农村娃,绝不是心目中天神般的董存瑞。他灰心、失望,断定自己的形象不适合演电影,更不配扮演董存瑞。经过一夜的痛苦思索,张良决定退出,第二天就正式要求返回文工团。

  郭维得知后很为吃惊,不明白张良怎么会一下子失去信心,因为电影局领导对样片很满意,还赞扬这批演员选得好,尤其对张良更为满意,认为气质好很像董存瑞,对该片寄予了很高期望。弄清原委后,郭维一针见血地指出张良对英雄的认识有偏颇,把英雄太理想化了,并对他悉心加以开导:“你可能是想塑造一个毫无缺点、完美得像天神一样的英雄,所以过分看重了个人形象。你身材不太高大是事实,但人的身材不同,并不是所有的英雄都长得高大威猛,重要的是一个人的思想、性格、行为,他对人民、对革命事业的贡献。我们所要塑造的不是天神,而是董存瑞普通一兵的形象,你不要着重表演他英雄的一面,而是要着意刻画他顽强进取的性格,要演好他亲切、可爱的一面。”郭维明确向张良提出:“你不要打退堂鼓了,长影党委已经决定就是你演了,这任务很光荣、也很艰巨,你必须以董存瑞的精神去塑造董存瑞!”

  一席深谈使张良顿开茅塞,拉近了与董存瑞的距离,重新点燃了创作热情之火,经过深入研读剧本,决意塑造一个倔强的、顽皮的、耿直的、质朴的、天真的、可爱的董存瑞。促使他全身心投入拍摄之中的,还有所在创作集体给予的关爱和帮助。从排练开始,全体演员都把自己“摆”了进去,每天穿上戏里的服装,并要求不许喊演员本名,只准叫剧中的人名,人人都叫张良“四虎子”“董存瑞”,张良也叫他们“郅振标”“牛玉和”“连长”“指导员”……越叫越亲切,越叫人物关系及感情越贴近,使张良能够进入一个真实的氛围。尤其是饰演赵连长的张莹,建国初即由部队文工团调入东影,已在《光芒万丈》《赵一曼》《白毛女》《六号门》等多部影片担任角色,在初拍电影的张良眼里是大演员了,却像戏中成为董存瑞的引路人、保护人一样,给予张良这个银幕新兵无微不至的关怀与鼓励,不仅经常一起研究人物之间的彼此关系、性格和表现手段,而且每当张良处于面对摄影机或是灯光架独自表演,因还不适应分镜头拍摄和无对象交流而眼神空泛时,张莹总是站到摄影机旁,轻轻地说:“看着我,同我交流。”随着所期待的台词富有感情地响起,张良热血沸腾激情洋溢,眼睛也就能放出所需的光芒了。后来他一再由衷表示自己所以能演好《董存瑞》是有郭维、张莹作为“精神支柱”,“郭维导演像师长,谆谆诱导,启发调动我的创作信心,张莹同志则像位大哥,给予我极大的关爱和鼓励。”

  ◆电影《董存瑞》海报。

  影片于1955年底摄制完成,次年3月正式公映,引起强烈反响,受到普遍好评,被认为“是近几年来国产影片中最好的作品。它的出现,使我国电影艺术的面貌为之一新。”文化部分管电影副部长夏衍指出:“看了《董存瑞》,我要告诉我的朋友,对中国电影应该刮目相看了”,“我以为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的电影艺术工作者已经开始在艺术中,纠正了公式化概念化的积习,认真地刻画了人物,塑造了典型,力求描写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1957年1月11日,《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北京电视台共同举办的1956年观众最喜欢的电影演员和影片评选活动揭晓,《董存瑞》高居榜首,张良票数仅次于老明星白杨。同年在文化部颁发的1949—1955年优秀影片奖中获一等奖。在经受了数十年的历史检验后,1995年该片又获得了“中国电影世纪奖”。与之交相辉映的是,2009年9月,董存瑞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诚如有评价所称:“董存瑞可称之为我们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千秋英烈,影片《董存瑞》也可称之为我们新中国电影发展史上的一部不朽之作。”

发表评论 (已有 条评论)

  

评论列表

    快来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