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奇科普-奇怪的知识又增加了

珠三角的寒极突围 ——城乡融合的广清实践

原创版权 未知作者:缘起 字体大小选择: [ ]

  改革开放四十年,珠三角启开放之先河,这个千百年未遇的大变局,使这片千百年来渔歌唱晚、稻浪千重的出海口成为汇聚全球资源的财富湾区,见证了中国这头沉睡雄狮的觉醒。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的出台,又一次为珠三角的腾飞注入了全新的动力。但当我们憧憬着由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联通的世界级都市圈,惊叹于中国的华为、大疆等企业带来的前沿科技力量时,我们不能忽视整个珠三角周边尤其是粤东西北地区发展并不均衡的事实。
  
  如何让大湾区的发展势能为湾区非核心城市所享,并因地制宜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是当下一个不能忽视的时代命题。
  
  虹吸效应下的粤北塌陷2010年3月,时任广东省委书记汪洋调研河源时曾经指出:“全国最富的地方在广东,最穷的地方也在广东。”
  
  今天的广东,大湾区9+2城市群的正在向世界展现着世界级大湾区的雄心与蓝图,而粤东西北地区的一些欠发达地区却依旧产业投资难以到达,从数据来看,粤东、粤西、粤北面积占广东全省的70%,但是GDP只占20%。
  
  尤其是与广州市仅一界之隔的粤北地区,国土面积虽然占到整个广东的43%,但GDP却只是全省的10%不到,俨然是珠三角的寒极。
  
  珠三角的面子与里子粤北地区经济落后的的原因是多元化的,导致在工业化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产业分工始终处于价值链底端,缺乏能带动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无法形成产业核心竞争力。
  
  先天短板在于地形和区位,整个区域内平原台地仅占两成,交通通达性差;在改革开放之初时,不利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历来粤北地区的外商投资、政策制度、产业结构、基础设施、以及观念等存在诸多不足因素,导致市场经济和产业外溢难以覆及;近二三十年,广东省着重珠三角的建设,得不到政策倾斜,也导致了粤北发展缓慢;另一方面,随着珠三角核心区域的不断崛起,对于政策、资本、人口的虹吸效应,更加剧了粤北地区与珠三角核心区域的发展差距,区域发展与公共服务投入的偏移,逐渐形成了粤北与珠三角核心城市从经济发展到整个社会层面的“灯下黑”。
  
  亟待突围的粤北地区粤北的“灯下黑”体现在三大方面,首先是经济发展的不均衡,第二产业三产次中的比重过高,产业发展相对依靠劳动力、能源密集型产业;公共服务如人均三甲医院、省重点中学、高校比重较低。
  
  在两者的共同作用下,逐渐形成了粤北与珠三角地区在社会认知上的差异,无形中加剧了粤北与珠三角核心区发展差距的刻板印象。
  
  以清远市为例,传统五大高能耗行业增加值占到全市的53.8%,整个市域R&D产值仅为总产值的1%,重本录取率常年在7%左右,与长期在20%以上广州、深圳、东莞、珠海等地差距较大。
  
  今天,支撑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已经发生了转折性变化,依靠传统吸收珠三角外溢产能的模式难以为继,过去牺牲环境发展工业化已不可持续,经济发展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加快转变,更加强调高质量。
  
  从国家政策导向来看,区域的发展“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国家的经济发展已经从战略的高度显示了对环境生态保护的重视和执行决心。
  
  因此,面对我国经济增速换挡、生态经济成为主旋律的大背景下,粤北地区亟待突围,只有充分释放粤北地区的生态资源价值才是解决广东省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的关键。
  
  要实现粤北区域均衡发展,棋眼在乡村从区域定位来看,粤北是广东省的生态富集区,占广东省森林资源总量的59%,在广东一带一核一区的总体规划中,粤北被定位为北部生态屏障区,是广东多个水脉的源头,山川纵横交错,相比于珠三角冲击平原以及沿海平原地区,粤北存在着大量的乡村。
  
  以清远市为例,城镇人口比为52%,远低于广州市的86.03%、佛山的85%、珠海的89.37%、中山市的88.40%。同时,清远市的核心城区,清城区2020年第一季度人均GDP约为1.4万元,与同期广州市平均的3.42万元、佛山市2.6万元、中山1.8万元的数据相比,虽有差距,但并不能说是不可逾越的鸿沟,但清远下辖包括佛冈县以及“三连一阳”在内的乡村地区,人均GDP却仅仅在0.7万元左右。
  
  甚至与清远相邻的广州市花都区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如城镇人口比为56.9%,有近一半的乡村人口,但就从2019年度下辖镇街的国民生产总值统计来看,中心城区GDP总量达到了1170亿元,而下辖花东、花山、狮岭、炭步、赤坭、梯面六镇GDP总和为391亿元,即是中心城区超过其他乡镇总和的三倍还有余。
  
  要实现粤北地区的均衡发展,改变乡村乃至整个粤北区域人才、投资、资源单向流入珠三角核心城市的现状,核心就在于解决粤北广大乡村地区发展不充分、不均衡的问题;做足乡村发展文章,才是粤北寒极“突围”的关键!
  
  千载难逢的时代机遇:国家城乡融合试验区城乡融合发展的国家战略城乡关系的演进始终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并辔而行的,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城乡关系演进的内在动力,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升,城乡关系演进要依次经历依存、分离、融合三个阶段。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农业上劳动力的增进,跟不上制造业上劳动力的增进。农业边际效益递减与工业边际效率递增是城乡之间经济差异的历史必然产物,也是二者割裂的原因。
  
  我国从1953年开始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到今天一共制定了十四个五年计划。五年计划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中长期纲要,体现了我国不同时期下社会生产力和城乡关系间的变化。
  
  “一五”到“五五”计划(1953-1980):建国初期,面对一穷二白的发展基础和外部的威胁,在国家工业化的历史背景下,由于工农业“剪刀差”埋下了城乡人口、土地、生产方式二元制度性的种子。
  
  “六五”到“九五”计划(1981-2000):在探索中国特色市场经济道路的过程中,改革开放释放了整个国家的人性,国家进入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并行阶段,市场经济使城市对乡村的虹吸作用不断加强,城乡从经济二元转变为社会二元。
  
  “十五”到“十三五”规划(2001-2020):我国进入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背景下,通过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带动乡村在基础环境和农民生活上的显著提升,但真正解决城乡二元问题,需要挖掘乡村的内生动力。
  
  今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城乡关系也成为了“十四五”时期下党和国家重点解决的问题,十九大指出:“我国最大的不平衡发展的矛盾就是城乡发展不均衡,最大的不充分发展就是农村的不充分发展”,并历史性地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对于乡村振兴而言,其制度保障就是建立健全城乡融合的发展机制。
  
  因此,“十四五”时期城乡融合发展是重塑新时代下城乡关系的总纲领。
  
  在“新时代”下,我们需要从人与自然对立的工业思维跃升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思维,最终实现高质量的发展。因此,乡村发展与当下的社会生产力协调是城乡融合的战略观。
  
  城乡融合战略最本质的改变是将城乡关系从过往的“以城带乡”转变为“城乡融合”,把城乡被放在了对等的战略关系下,承认城乡的发展差异,从而实现城乡之间的价值互补。
  
  就具体政策而言,相较之上一阶段的城乡统筹和一体化战略,继续保持了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的两大原则,但更加着力于乡村发展的特色化、产业发展的造血能力以及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此背景下,城乡融合发展会涉及到三大领域:城乡经济上的互补发展。形成城乡产业优势互补、分工合理的有机体;城乡空间上的融合,城乡氛围、形态各取所长。田园风光向城市渗透,环保理念向乡村拓展城乡基建、公共服务上的均等化发展。实现城乡间各个领域的保障一体化;在操作层面上,要以城乡融合发展为契机,着力解决乡村“三块地”的发展局限性,解决城乡土地分治、乡村人地分离的矛盾,为乡村发展的空间做足制度性保障;为乡村导入适宜的产业发展模式,找到将生态资源转化为价值产出的方法;打破城乡要素流动的制度性壁垒最终带动城乡间各类要素的双向、有序、自由流动。
  
  广清接合片区的价值2018年10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清远调研时指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要下功夫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努力把短板,变成“潜力板”,充分发挥粤东西北地区生态优势,不断拓展发展空间、增强后发优势。”
  
  随着总书记在清远精准地指出广东高质量发展的短板就是城乡二元结构,粤北地区千载难逢的时代机遇到来了。
  
  2019年12月,《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改革方案》出炉,11个地区被确定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广(州)清(远)结合片区成为了广东唯一入选的区域。
  
  广清接合片区范围涵盖了广州增城区、花都区、从化区,清远清城区、清新区、佛冈县、英德市连樟样板区,面积约9978平方公里。
  
  广州北、清远南这片区域也就成为了广东最典型的“城乡结合部”,对于破题湾区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广清接合片区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实施方案的复函》中,明确了广清接合片区的五大城乡融合实验重点和六项自发探索机制,根本目的都是通过解决土地、人口、产业发展的城乡割裂现状。
  
  广清两地协同发展由来已久,在广清一体化的基础上,通过产业生态化、跨区域合作、生态旅游发展,有机会将广清的发展落差转化为合作势能。以广清接合片区的城乡融合试点为契机,将会开创广清区域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广清接合片区的重要意义绝不仅仅停留在广清两市的区域协同发展上,最终是为了实现广东省的高质量发展。核心在于探索湾区时代下珠三角区域均衡发展的路径,为大湾区巨量的消费市场和粤北地区的生态资源找到嫁接融合的空间载体和发展模式。
  
  以全域旅游推动城乡融合的广清结合片区探索横空出世的粤港澳大湾区北部生态文旅合作区粤北地区一直是广东省域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屏障,其地位和价值不可替代,因此必须严守绿色发展的底线。
  
  由于在整个珠三角工业化发展时期,粤北没有经历工业化的洗礼,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国家战略的不断推进,粤北的生态价值逐渐展露,背靠湾区巨大的旅游消费市场,通过旅游将生态优势转变为生态经济发展优势的机遇也就随之来临。
  
  从旅游的投资趋势来看,粤北生态发展生态区的文旅投资价值不断突起,且逐步聚焦在广州市区以北的临湾区一线圈层。广东省发改委2020年3月发布的《广东省重点项目建设计划》中,文旅项目部分中(不含市政基建)在建的41个项目中的21个,新建13个中的6个位于粤北,均超过半数。
  
  从湾区游客出游偏好来看,随着港澳广深等传统热门旅游目的地的市场饱和以及广东本地游客的审美疲劳,湾区的旅游逐步向北部生态发展区外溢,知网的一则研究计算了来自广州游客与湾区各县区旅游联系量,发现广州北部五区一县的清城区、佛冈县、增城区、从化区上榜湾区前20。
  
  总览世界四大湾区,一个共同的特质就是在湾区核心城市周边100km半径内,存在一个甚至几个休闲度假目的地群,成为了人们在创造财富的繁华背后的心灵栖息地,正如东京湾的箱根,旧金山湾的纳帕河谷。
  
  粤港澳大湾区也在呼唤一个后花园,需要一个世界级的旅游目的地。
  
  2019年12月粤港澳大湾区北部生态文化旅游合作区横空出世,这个跨区域合作的旅游一体化发展战略范围涉及广州、清远两市,范围包括花都区、从化区、增城区、清新区、清城区、佛冈县,总面积9505.32平方千米。
  
  粤港澳大湾区北部生态文化旅游合作区是推动广清接合片区实现城乡融合、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路径和手段之一。
  
  粤港澳大湾区北部生态文旅合作区有三大战略目标:第一,紧扣生态资源就是生产力的主题,坚守生态政策红线,在两山理论下找到湾区北的生产力坐标,对接湾区巨量的旅游市场,找到美好生活时代下粤北乡村和生态的体验价值,将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
  
  第二,以全域旅游为抓手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立足广清片区五区一县一市的生态价值,以全域旅游打通三产融合的发展关系,促进与发达地区的资源双向流动,最终形成与湾区都市功能互补的城乡融合新局面。
  
  第三,跨区域协同作战,差异化发展,构建以旅游为主导的跨区域合作平台,促进旅游产业共推、品牌共建、环境共治、交通互联、设施共享,联合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王志纲老师在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北部生态文旅合作区发展大会发表“湾区时代话文旅”主题演讲创造以全域旅游视角变短板为潜力板的四大理念全域旅游是一种区域发展理念,通过全域旅游,将广清接合片区传统城镇化、工业化视角下的短板变为城乡融合发展的潜力板。
  
  全域旅游可以将传统视角下的交通阻碍与地形割裂,通过旅游业态,让山岭、河流以及生态环境成为休闲、康养、体验的环境底色;分散的人口和村落不再是工业化城镇化的短板,而是成为了旅游服务的载体和开展高附加值手工种植农业的基本产业单元;以旅游发展为契机,在开发中保护、传承多元的民俗、非遗、节庆,使之成为文化与旅游产业的重要体验内容等等。
  
  通过全域旅游激发粤北乡村的生态价值。在旅游成为湾区刚需的大背景下,利用全域旅游这一桥梁,打通粤北地区生态资源与湾区都市休闲度假需求,凸显湾区北部乡村的价值。
  
  以全域旅游为媒,打通城乡间要素双向流动。通过全域旅游这一系统性工程,政府层面顶层设计先行,推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活化特色乡村资源,吸引各类投资开发主体,形成城乡间的要素双向流动。
  
  发挥全域旅游的产业平台价值,联动一二三产发展。以全域旅游作为产业发展增量,带动存量一二产农旅、产旅融合,找到产业新路径以及全新的价值增长点,为区域产业发展注入全新动能。
  
  全域旅游赋能乡村,形成城乡协同的产业发展局面。构建需求在湾区都市,投资在需要融合发展的乡村,收益为村民所享的局面,引导投资、人力、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双向有序流动。
  
  文旅赋能旧村升级,“三大法宝”留住乡村文脉广清接合片区存在着众多的乡村,保留了良好乡村空间形态和极具个性的乡村文化。例如更有花都梯面镇的红山村,群山怀抱中,金黄色的油菜花和着淼淼稻浪,游目骋怀,好不自在;佛冈县汤塘村,保留了至今1300余年,在《太平寰宇记》中有记载的温泉泉眼,与周边的古民居、风水塘、稻田景观有机融合,泉气蒸蒸,如梦似幻;还有不输西班牙西红柿狂欢节的佛冈高岗镇豆腐节,每年正月都会举行豆腐大战,吸引近万人自发前往参加……具有特色的乡村对于旅游而言是一座金矿,因为乡村选址体现了千百年来的传统人地哲学、乡村氛围塑造了完美的乡愁场域、乡村环境保留了原生的农耕山水肌理、乡村文化形成了千姿百态的非物质文化财富等等,在发展全域旅游的过程中,乡村怎样才能彰显价值呢?智纲智库总结出三大法宝。
  
  塑形:依托乡村肌理,再造原乡美学。依托湾区北众多的广府、客家文化底蕴丰厚以及坐落于山间溪畔生态环境极佳的特色村寨,在保留乡村空间肌理的基础上打造主题鲜明的美学空间。
  
  赋能:活化民俗文化,演绎乡愁生活。挖掘乡村在地的节庆、非遗、特色民俗等资源,与高体验感的旅游业态进行融合互动,让传统文化焕发活力的同时构筑受市场青睐的乡愁体验业态。
  
  聚气:“三老满意”的乡村提升合作机制。搭建乡村改造合作机制,在政府总体统筹之下,发挥村集体经济衔接企业与村民利益的作用,活化乡村的村规民约,植入到乡村提升中去,形成良好的开发氛围。
  
  智纲智库在广清接合片区的战略实践花都创新:轻轨环线网络“连起来”,产业协作“串起来”,推动多层次交旅融合,促进广清城乡融合发展花都是粤港澳大湾区最大的空铁联运枢纽,是湾区北部快进体系的入口,也是漫游系统的出发台和回归台。
  
  在现有大湾区轨道交通规划基础上,通过城市轻轨环线将空铁流量导入到花都的五区一县,提升清新、清城、佛冈、连樟样板区、从化、增城等地的产业投资、旅游流量。同时,优化旅游产业协作,通过旅游将生态资源转化为产业发展动能。实现轻轨环线网络“连起来”,产业协作“串起来”。
  
  以交旅融合为路径,让旅游要素与现有三产次的有机融合,打通乡村产业链;通过发展全域旅游中的乡村休闲旅游,智慧农业、香料种植、体验农业、特色餐饮等旅游业态,通过跨界提升现有产业的附加值;随着旅游流量导入,乡村传统产业从toB 销售产品转向toC 打造服务,打开区域产业的外向度。
  
  以一场健康觉醒之旅,构筑城乡融合产业发展样板佛冈县位于清远的最南端,是清远的“南大门”,距离广州珠江新城不到50分钟车程距离。佛冈温汤、田园、森林、溪谷、古村交错,满足了人们对乡村和生态的无尽遐想。
  
  佛冈背靠湾区巨大的消费市场,以温泉资源为龙头,以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为两翼,将生态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通过生态型产业打通广清接合片区的生态资源与湾区人群的美好生活需求,打造一场健康觉醒之旅,构筑城乡融合产业发展样板。
  
  王志纲老师在佛冈县长蔡旭东先生陪同下调研佛冈运用“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的政策红利,先行先试,通过全域旅游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以全域旅游为路径,串联起区域的生态资源,以增量产业带动存量资源盘活和产业升级,从而培育具有唯一性、权威性、排他性的佛冈特色的乡土产业;通过旅游业态探索乡村“三块地”的活化利用机制,一方面政府根据现有政策活化佛冈村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农用地的发展机制,同时吸引各类市场主体,实现“三块地”的活化利用;三生有幸引领乡村,依托复合多元的生态资源,围绕一场健康觉醒之旅,面向美好生活时代人们的高品质生活需求打造高体验感的度假产品,从输出农作物到输出高品质生活。
  
  让乡村不再仅仅是农业生产的空间和外溢产能的归宿,对接美好生活时代下人民对于生态、休闲、文化、健康的追求,打造幸福产业;立足城市生活的短板,通过多元的节庆、民俗等代表着乡愁的元素,输出久居都市的客群所想的生活方式和产品,利用城市的稀缺体验创造价值;多元的山水地文景观,淳朴的特色农产,不再是欠发达的表现,而是可以用来发展生态产业的不可替代资源,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
  
  乡村见证了华夏民族悠久灿烂的农耕文明,在工业文明时期乡村是一个安静、包容的守望者,随着生态文明时代的全面到来,乡村必将从幕后走向前台。(完)

发表评论 (已有 条评论)

  

评论列表

    快来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