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奇科普-奇怪的知识又增加了

从徐州市的发展规划和速度来看未来几年能进入准一线城市吗?

原创版权 未知作者:缘起 字体大小选择: [ ]

现代文明国家,城市的地位和交通(物流)成本高度相关。

看下图,交通(物流)成本从高至低排序为为航空、公路、铁路、水运(航海、内河)。成本之间几乎有几何级数的差距。这还有什么要问的吗?徐州已经是一线城市,而你说的,还要过几年才准一线,太荒谬了。在过去的时间岁月里,徐州已经成长了,是这个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是徐州都市圈核心城市,也是一线城市。下一步,徐州和淮海经济区的兄弟城市一起成长,将成为超一线城市,也就是北上广徐。

北上广徐,也就是再过二十年的时间而已。要说徐州成为一线城市,你们不承认,现在还缺什么,那就是房价还太低。徐州房价只要涨上去,你们就心悦诚服了。

徐州是个特殊的城市,影响力太广大,房价上涨,是与其地位匹配的,并没有虚高。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证明,徐州房价必然继续上涨。第一,历史性的地位,徐州房地产市场不只是本市人购房,辐射范围包括苏鲁豫皖接壤地区;第二,徐州是为数不多的,人口净增长的城市之一,购房人口基数增多,是徐州与邻近城市房价上涨的不同基础;第三,徐州在校中小学生人数居于全国第五,北上广深徐,这不是空口白话。再综合考虑区划调整,东南风波,徐州将很快越深圳,变为北上广徐。

 

徐州的历史,带给徐州房地产市场广阔腹地

长期以来,有人说徐州是山东的,徐州人不太喜欢。其实说徐州是山东的,也是有道理的,不仅仅是因为徐州曾经归属过山东,更因为这座城市的秉性,更像山东大汉,舒缓大气。

古徐州,和现在的徐州不一样,但是这个概念自从大禹治水,就没有中断过。《释名》曰:徐,舒也,土气舒缓也。其地东至海,北至岱,南及淮。《禹贡》云:海岱及淮惟徐州。《吕氏》云:泗上为徐州,鲁也。《尔雅》云:济东曰徐州。在古代的徐州,属地主要在今日的山东,驻地先后在进入郯城、滕州等地。管辖范围,到时与今日的淮海经济区高度重合,也就是说,变来变去,淮海经济区在历史上,一直是徐州的主要辖区。

 

北京不用说。交通成本,占据联接关内、关外,东西南北的交通要冲。海运差一点,但被首位度弥补了。

上海是交通成本决定城市命运的典范。水运成本最低,上海有海运大港,背靠中国内河水运量最大的长江水系,以及依托这个水系发达的长三角城市群。

以江苏省为例,从苏南至苏北,发达程度按接受上海辐射距离的远近递减。

南京是个特例,因为省内首位度,抵消了一部分离上海较远的劣势。此外,南京的长江水运,也有一定优势。

徐州这地方,占了一个铁路枢纽、运河水运的优势。公路枢纽意义一般,外加一个观音机场的空港。

但铁路枢纽的优势,被郑州分羹。运河水运量,远不如长江。海运,因为不直接临海,毗邻的连云港海运没发展起来,受连云港“辐射”的优惠小。

 

徐州目前是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淮海经济区位于苏北、鲁南、豫东、徽北地区,传统上不是富裕地区。徐州占个“穷老大”。

至于其它禀赋,气候方面,以往徐州冬天偏长、偏冷(过了淮河北方第一个集中供暖的城市)。现在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以及城市热岛效应,徐州冬天气温非常温和了。以往在徐州无法存活的南方树种香樟,都可以存活了。

环境方面,绿化,资源枯竭型城市的采煤塌陷区改造,确实对环境改善很大。但这些东西看起来热闹,于民有利,但长期看,却容易被模仿,容易同质化,门槛不高!!形不成竞争壁垒!!

人口方面。户籍人口1000万,一度净流出近200万。近年来由于城市基础设施及人居环境的改善,对周边地区吸引力增强,人口微有净流入。

但流入人口结构,还是以苏鲁豫皖周边县区人口为主。

没改变县区人往徐州跑,徐州人往南京、苏州跑的人口流动格局。

人才方面,本地读书读出来的,优先往欧美、京、沪、南京、杭州、苏州、广州跑,自己的高端人才留不住、外来的高端人才引进数量有限。这个是非常关键的因素。城市的竞争力,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人才结构、层次和数量规模的竞争。撇开这个谈城市竞争力,都是扯淡。

至于创业环境,有司的决心是大的,愿望是好的,甚至推出“不见面审批”这样的噱头。但在实际操作层面上,不见面就能拿到审批,还是过于理想化,犯了鲁迅说的“挂一个招牌,就当完事了”的老毛病。缺配套措施,缺落地跟进,缺官民之间监督和被监督成本合理、制约有效的科学制度设计,市场主体交易成本居高不下。

城市“公务员崇拜”氛围浓厚。无论从就业、择偶、还是公众心理,普遍认可体制内。这本身就是创业环境不良的指示剂。

产业结构,高科技、高端金融企业不多,层次不高。餐饮业发达,自嗨型城市。旅游资源,大家都明白,属于那种,外地人隐约听说过,只来一次的比较多。周边县市周末游的比较多。

医疗资源在地级市比较丰富,三甲医院比较多。但水平还是和京、沪、南京拉开了差距,大病还得往外跑。

教育,在高考层面近年江苏垫底,不能全怪本地教育,好生源往苏南跑的比较多,优质生源流失严重。叠加首位度高中徐州一中,多年来教改没上轨道,造成高考高分段考生偏低。

高等教育资源,和医疗资源的地位匹配,在地级市不差。一个211,几个普本,医学、师范、综合、高职、军校,部属、省属、市属高校都有,拉升了市民的层次。

因此,综合起来,徐州和自己资源禀赋、交通地位匹配的城市定位和发展前景,极限就是二线城市。当然了,如果足够努力,可以在二线中的排位有所进步。但进入一线,还是免了吧。

这个不是靠干劲就能弥补的。因为,别的城市也在同步发展。那么城市的禀赋(区位、气候等因素)、交通成本,决定了人口的流向,和人才的规模档次,进而决定了城市发展的后劲、前景和定位。

当然了,联合国人居奖,多条地铁,可以增加城市的吸引力,但这些花头对城市竞争力也只能起到微调的作用。

事在人为,只能纵向自己和自己比,横向比,还是理性点。

发表评论 (已有 条评论)

  

评论列表

    快来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