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奇科普-奇怪的知识又增加了

尹喜是谁_尹喜的详细资料

原创版权 小潘seo整理作者:王华超 字体大小选择: [ ]

尹喜道教楼观派、文始派祖师前559至前545年,又叫关令尹,文始真人,华南真人、终南隐圣。先秦天下十豪之一,周朝大夫、大将军、哲学家、教育家。

尹喜是谁_尹喜的详细资料

据说尹喜初生时,他们家的周围一下开了许多莲花。史料记载:“眼有日精,姿形长雅,垂臂下膝,堂堂有天人之貌!”周围的人都知道他“少好学坟索,善于天文秘讳;”在成长的过程中,尹喜苦苦钻研,好学求索的名声越传越广。据说他竟然对人间祸福,风云变幻,所谓“仰观俯察,莫不洞悉,虽鬼神无以匿其情!”但他秉性雅好清静,高洁自古,“大度恢杰,不修俗礼,损身济物,不求闻达;”所以他到处寻找幽柄隐居之地,终于他在终南山中寻到一处势若飞凤的宝地,他即于此结草为楼,仰观乾(天)象,精思至道,号为草楼。他隐居山中刻意修持,但是随着他年龄的增长,其学识更是声高自古!他的学养,他的预测,他的人品,更使他远近闻名。据说东周时的周平王也听到他的许多传闻,很欣赏他的学识,所以封他为大夫,“后又召为东宫宾友”。尹喜并不看重封赏和爵位,他放不下自己的追求,主要的精力仍然在于“观星望气”的研究。

尹喜与老子的故事

民间传说一

老子和尹喜讲经说法。

相传老子骑青牛云游天下,以传讲道家学说经国济世,向西域开化。时任函谷关令的尹喜已知老子学识渊博,心藏大智,便叮嘱下属为有形貌脱俗之人,不得听任其过关。自己还派人洒扫道路,焚点香火,恭候圣人到来。老子行至函谷关,尹喜闻讯,迎至家中,行弟子大礼,再三叩拜,敬请老子留下,但老子不肯,之后尹喜便托病辞官,随老子一起西行,经关中、越秦岭、沿渭水受尽千辛万苦,行至他的故乡秦州伯阳。

老子和尹喜二人在伯阳龙山上筑庵讲道,一住便是好多年。老子日夜著书立德,修行练功,经常把自己的著述和所思所想讲给尹喜。老子为了使其学说得以广泛传播,将所著《道德经》授于尹喜,独自西行,不知去向。尹喜铭记师父教诲,虔心研读《道德经》五千言,能解其奥妙,释其玄理,又自著九简,名曰《关尹子》(即尹真人文始经九篇),既高深,又广大,深得历代文人所崇拜。此文以后成了道家经典之一,收录在《百子全书》之中。

尹喜是谁_尹喜的详细资料

民间传说二

司马迁《史记》记述了一个故事:老子久住周都研究道德学问,后见周朝衰败,就离开周都,到了函谷关,关令尹喜说:“您就要隐居了,请勉为其难为我们写本书吧”。当时老子就写了一本书,分上下篇,阐述道德的内容,共5000多字。这就是历史上老子西度过函谷关留下《道德经》五千言的故事。尹喜是春秋战国时的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后来,庄子称他为“古之博大真人”。

民间传说三

尹喜出生于中国西北部甘肃省的天水。传说他的母亲有一次午睡时,梦见天掉下来在自己周围旋转,然后就怀孕了。尹喜出生时,他们家的周围一下开了许多莲花。尹喜是个很有学问的人,对天文学特别精通。传说他在西部边界做地方官期间,一次在观察天象时,发现从东方飘来一团紫气,他意识到将有伟大的人物到来。不久,果然看见老子(也称太上老君,道教的创始人)骑着青色的牛经过这里。尹喜赶紧出来迎接,诚心请老子在这里休息几天。老子被他的诚心感动了,就在这里停留了几天,并向他传授了修炼的方法,还应他的请求,写了一部著作,就是《道德经》。临别时,老子跟他约定,1000天以后在四川相会,然后就浑身发出金光飞到天上去了。老子走后,尹喜一面刻苦修炼,一面整理老子的著作,写成一部道教经典,还根据自己的体会写了一部叫《关尹子》的书。1000天时间到了,他就按照约定前往四川和老子相会,老子称赞他的成就,并封他为无上真人,一起升到天上去做神仙。

尹喜与老子的故事

那时侯,关尹喜还是一个血气方刚的小伙子,当老子从青牛上慢慢翻身下来的时候,他站在城楼上高声喝问了一句:“骑青牛者为何人?”老子似乎有些耳背,依然牵牛前行。关尹喜下楼来,复问了一句,“骑青牛者为何人?”老子微一欠身说:“在下李耳。”老子微笑着,但是笑容是遥远的。关尹喜微微有些惊讶。关尹喜问:“你就是天下闻名的老聃先生吗?”老子微一欠身,答道:“在下李耳。“关尹喜血气方刚的心里,忽然敏感地升起了一丝不快。这种不快源于对不可目测的距离的憎恨。老子仿佛是处在一团虚空里,关尹喜除了看到一尊若有若无的人像以外,并没有太多的东西值得留恋。以往所有堆砌起来的想法和尊重一下子失去了依凭而悬浮在空中。虚空又是不透明的虚空,好象是比空气还轻的棉花,握在手里有温暖的感觉但是却象空气一样无力可依。年轻的关尹喜被这种超出自己理性思维的感觉弄迷糊了。他呆呆的站了一阵,许久才问道:“先生出关吗?”老子点了点头,证明自己耳朵并没有失聪。很早以前就传说老子已经失聪了,但是传说并不可信,老子只是偶尔耳背而已。关尹喜做了一个请的手势,与老子上了城楼。城楼上站岗的士兵,似乎都在打瞌睡,风刮的大旗列列作响。在温暖的大厅里,老子和关尹喜跪坐。这种坐姿令士兵出身的关尹喜感到了难受和不安。关尹喜知道这种不安并非是不熟悉的坐姿引起的。自从老子出现,这种难受和不安就出现了。在老子面前,关尹喜不得不收起和属下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作风,而表现出对文化的尊重。想到文化,关尹喜的脸色郑重了。文化显然不同于大碗喝酒和大块吃肉。文化既然不属于关尹喜,关尹喜就不得不对它表示出尊重,这同对老子的尊重如出一辙。在这里,文化同于虚空。关尹喜是个很好的守备。纪律严明,军事过硬。但是函谷关平静的如同虚空,没有任何危险和不安的气氛。所有的弓箭都形同虚设,所有的士兵都不得不打瞌睡。武力所及的,只能是关外荒芜的土地,野兔,野草,蝼蚁以及每天不断下沉的黄昏的太阳。关尹喜常常望着血一样红的太阳在地平线上下沉,心想自己空有一身武艺但对一切虚空和形同虚空的东西无能为力。由是关尹喜对虚空产生了由衷的敬畏,这种敬畏象菟丝子一样蔓延,缠绕住了一切不可知的事物。老子显得疲惫,似睡非睡,但是并没有表现出对年轻的守备丝毫的不敬。他的目光是柔和的,面孔是平静的,除了劳顿以外,一切都是自然的。关尹喜的孔武有力激不起他的兴趣,关尹喜的铠甲并没有多少质感和美感。一切如同挂在房间里的画,只有平视,没有透视。关尹喜恭敬的问:“先生出关有什么目的吗?”“目的是没有的。”“那究竟为什么要出关呢?”“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但是关外并没有值得要去的地方啊。”“所以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啊。”关尹喜一下子迷糊了。好象一只蚂蚁在碗的边缘,周而复始的在走。事实上,关尹喜的目光正好停留在一只碗上,上面确实有一只蚂蚁,顺着碗沿,在走。

尹喜是谁_尹喜的详细资料

“出关以后,还回不回来呢?”“不回来了。”“先生的生活怎么安顿呢?”“先生的生活怎么安顿的?”“先生的生活怎么安顿呢?”老子没有回答,可能是耳朵背,可能是睡着了关尹喜慢慢站起来,吩咐手下的军士:“送先生就寝吧。”关内是繁华之地,关外是荒芜之土。滑稽之处在于一个孔武有力的年轻人对这两个世界并无必然的联系。武器是用于杀戮的,关尹喜是杀戮的象征;函谷关是为着和平的,关尹喜是和平的使者。可惜两个世界并没有产生冲突的可能,一切所谓杀戮和和平便都成了笑柄,生命在两个世界的夹缝中无所附足。关尹喜走了出去,看到关外血一样的太阳在缓缓下沉,听到大旗在风中列列作响。第二天一早,关尹喜便去向老子问候,大厅里,老子和关尹喜正襟危坐。“先生这番走,便不回来了吧。”“啊,啊。”    “能不能留下点什么东西呢。”“不必了吧。”“我早闻先生的大名,很景仰先生的。我想先生能不能留下点东西,让我也能得到一点教化。”关尹喜很真诚的说。老子闭目想了想,说:“那我就写一点东西吧。”关尹喜吩咐人拿来了竹简和笔。关尹喜看着老子的笔落在竹简上,游移。墨迹变成了三个字:道德经。关尹喜改变了一下跪坐的姿势,似乎舒服了一些。“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天地万物之母。名,……”关尹喜耐着性子看下去,慢慢的,关尹喜自己也游移了,仿佛灵魂离开了躯壳,飘荡起来。脑袋里不再有蚂蚁似的文字,而是自己也变成了蚂蚁,在竹简上爬着。爬一爬的就升到了空中,俯视老子和自己的躯壳。房子成了一个球体,周围有很多老鼠沿着弯曲的柱子奔跑着。自己正襟危坐的样子非常可笑,穿着铠甲然而除去了头盔。外面静的连一丝风也没有。士兵们一动不动的站着,显得稀稀落落。其他人都到哪里去了呢?好象自己从来没有关心过这个问题。起风了,于是大旗又开始列列作响,太阳又变成血一样红,在西沉了。老子已经搁下了笔,站起身来了。“写完了吗?”关尹喜赶紧问道。“没有,但是想不起有什么好写的了。”老子嘟囔着。“那就这样吧。”    “这样终归不好吧,如果可以的话,我明天再添一点吧。”老子慢吞吞的说。左右的军士过来扶老子下去。但是被拒绝了。“先生要不要到处走走,参观一下?”关尹喜突然问。“走一走罢,也坐了一天了。老子的眼光看起来总是空空洞洞的,说起话来调子很平稳。但是人老了,走路不太灵活。这时候,关尹喜才对老子有了一点印象,似乎从虚空里凸浮出来一个透明的躯干,有点真实了。关尹喜和老子并列走着,不敢走的太快。耳边风声呼呼的响,耳朵好象成了那面大旗。太阳象血一样红,不热,相反,有点冷。几丛灌木显出瑟瑟的样子,在这秋日将尽的阳光下。老子一直没有说话。想是写的有写疲倦了,连同说话的精力也埋葬到了文字当中。关尹喜的步子比较重,可能是因为穿了铠甲的原因。然而土地很坚硬,两个人走着,没有留下任何痕迹。灌木丛总是一样的,没有太大的区别。所以走一走的,渐渐无聊起来。太阳变成了紫色,贴着地平线,似乎变大了一点,模糊了一点。土地感染了空气里的一丝暮气,转为黑褐色了。回头的时候,人和暮色已经没有了差别。关尹喜记得自己和老子有过交谈,告诉了老子为什么这周围少有野兔,并显示了自己超群的箭法和惊人的臂力。但是老子并没有显示出太大的兴趣。关尹喜觉得很丧气,继而觉得自己很愚蠢。虚空的感觉又出现了,尤其是在暮色模糊了一切的时候。关尹喜感到自己是在虚空里走着。黑灰色的虚空让自己分不清所在。自己的躯干也不见了,混迹到了虚空中,于是一切都静止了,只有一颗思维的头颅在移动。第三天,老子继续写。关尹喜陪坐在旁。记得昨晚是自己亲自扶老子回房休息的。老子说了很多感谢的话。为什么就不记得细节了呢。是这里的生活让一切变的模糊了吗。年轻的关尹喜盯着爬行在竹简上的文字,渐渐觉得是自己在爬行了。自己在老子沟壑纵横的脸上爬行。到处是十字交错的沟坎。既没有方向,也没有目的。翻过了大沟即是小沟,沟沟坎坎,坎坎沟沟。朝左和向右是一样的。于是数到七就向左转,自己和自己教劲。最后发现自己是数到十七才向左转,而不是七。七和十七的数字跨度是如此巨大,自己究竟何时完成这种转变的,已经全然忘记了。但是老子脸上的沟壑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象蜘蛛网一样的密。每一条皱纹都是真实的,踩上去有点软,带弹性。实际上是由无数毛孔的坑坑洼洼造成的。若干年后,关尹喜总是做同样的梦,梦见自己身穿铠甲在这张面孔上笨拙的爬行,可见当时确实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子写完以后,打算离开了。军士把青牛照看的非常好,青牛显得神采奕奕。关尹喜重赏了军士。并给老子留足了必须的粮食和水。亲自送老子出关。老子留下的道德经共五千言,关尹喜视为珍宝,不时诵读。函谷关恢复了平静,但是增添了记忆。老子及其五千言在士兵口里流传。老子的面孔由一个变成两个,变成四个,但是一脸的皱纹是不会改变的,有五千言作证。关尹喜的铠甲缓慢生锈,关尹喜开始习惯于穿青衫白袜的感觉。过剩的精力化为了涓涓细流,从阅读的文字中流走了。时间也如同缓缓注入关尹喜喉咙里的酒,在熏然中是逝去。渐渐的,年老的关尹喜已无力记住老子和他的五千言。时间扼杀了一切。秋天里大旗仍是列列作响,太阳仍红的象血一样缓缓下沉。关外渐渐繁华。函谷关自己也处在虚空中了。时间跑到了汉朝,跑到了唐朝,跑到了宋朝,人们看到老子背负他的五千言在蜀道上走着,在江南的水路上走着,在烈烈大漠中走着,人们已忘记了历史。

周至楼观台

楼观台,

尹喜是谁_尹喜的详细资料

位于秦岭北麓的陕西省周至县境内,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相传周大夫、函谷关令尹喜在此“结草为楼,以观天象”,故得名为“楼观”。楼观道为早期道教派别之一。形成于北朝北魏时期,流传至隋唐间。 楼观道尊尹喜为祖师。传说尹喜任函谷关令期间,一次在观察天象时,发现从东方飘来一团紫气,他意识到将有伟大的人物到来。不久,果然看见老子(太上老君化身)骑着青色的牛经过这里。太上老君是道家之祖,在母腹七十余年,方得降生,他精气充满,善于采阴补阳,百战百胜。见关吏尹喜,丰姿可爱,与之留恋,传他方术修炼,竟成白日飞升。因此道家和妇人交媾为伏阴,与童子淫狎为朝阳。

文始派源于楼观

据《三丰集‧道派考》 记:老子一传尹文始,再传麻衣,三传希夷,四传火龙,五传张三丰。文始派是以关尹子为始祖,西汉刘向《列仙传》中云:关令尹喜者,周大夫也。善内学,常服精华,隐德修行。时人莫知老子西游,喜先见其炁,知有真人当过。物色而遮之,果得老子。老子亦知其奇,为著书授之。后与老子俱游,流沙化明,服苣胜实,莫知其所终。尹喜亦自著书九篇,号曰关令子。 萧天石《简列修真必参书目》列文始派必修书目:关尹子、文始真经、仙学真诠、文始大道抉微、修真隐诀、通玄真经、文子缵义、文始经玄义。

尹喜曾任涵谷关关令,在此老子应其所求,著书上下篇,以道德五千言授之。《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记述尹喜受《道德经》后,「乃于草楼清斋屏绝人事,三年之内修炼俱毕。心凝形释,无有饥渴,不畏寒暑。穷数达变之微,形一神万之旨,悉臻其妙。乃自著书九篇,号关尹子。」后世称为《文始真经》。《文始真经》以虚无为本,以养性为宗。虚则无相,无则无执,故能极博大,而又极高明。养性贵神,养形贵气,养命贵精,而养心则莫过于清静虚无,精气合一,心性合一,形合一,则自然顿超圣域。

〈四符篇〉云:“以我之精合天地万物之精,譬如万水可合为一水;以我之神合天地万物之神,譬如万火可合为一火;以我之魄合天地万物之魄,譬如金之为物,可合异金而镕之为一金;以我之魂合天地万物之魂,譬如木之为物,可接异木而生之为一木,则天地万物皆吾精、吾神、吾魄、吾魂。此即后世玄门所盛称文始派丹法之最高指导原则。

尹喜是谁_尹喜的详细资料

《楼观本起传》云:楼观者,昔周康王大夫关令尹喜之故宅也。以结草为楼,观星望气,因以名楼观。此宫观所自始也,问道授经,此大教所由兴也。是以古仙哲后,景行高真,仰道德为生化之源,宗神仙为立教之本;寻众妙之轨躅,慕重玄之指归。故周穆西巡,秦皇东猎,并回辕枉道,亲礼真宗。始皇建庙于楼南,汉武立宫于观北。晋宋谒板,于今尚在。秦汉庙户,相继不绝。《混元圣纪》谓秦始皇二十八年,于楼观之南建清庙以祀老子;汉武帝为老子造祠楼观之北。元朱象先《终南山说经台历代真仙碑记》说:楼观为天下道林张本之地。自文始上仙之后,登真之士,无世无之。楼观道派传承约略如下:

1. 尹轨……少常闻其远祖尹喜,以周康王昭王之时居草楼,遇老君与说经,其后周穆王再修楼观以待有道之士,公度遂居楼观焉。自云喜数来与相见,授以道要,由是能坐在立亡变化之事。

2. 杜冲字玄逸镐京人也,以周昭王丁巳年,闻文始先生登眞,乃于兹灵宅栖玄学学道……后穆王闻之为修观建祠,置冲为道士焉。

3. 彭宗西周彭城人,字法先,周穆王时招英贤真人,遂应聘而至。年二十,师事太极真人杜冲,受授雌一之道。

4. 太清眞人宋伦,字徳玄,洛阳人也。以厉王甲辰岁入道,于是凝心寝景,抱一冲和,不交人事,日诵五千文数遍,服黄精白术,积二十余年乃密感老君。 《混元圣纪》:周厉王廿一年,老君降于楼观,授道士宋伦以中景之道,通真之经,并灵飞六甲素奏丹符。

5. 姚坦潜心玄门,淡泊高抗,餐味昧道,存神敏尚。隐居幽岳,潜修道术。后尊玄洲真人,主司白水宫。

6. 周亮曾师事姚仙君(姚坦),赐受“八素真人”法号,受授五千文及《八素真经》,通《易》学。

7. 尹澄字初默,号尹林子。修道于楼观,清斋诵经,不杂人事。秦始皇闻其神异,屡诏不就。

8. 王探西汉太原人,字养伯,又字采。仕汉为中常侍中郎,深穷道本。因吕后专权,乃隐居南山楼观台。遇赵先生授以黄庭内修之诀,以及泽泻丸方,修炼道法。又遇西灵子都授以藏景录形之道。 于汉武帝元朔六年(前123)得道升仙。

9. 李翼字中辅,幼希慕玄门。汉武帝依观建望仙宫,增置道员,李翼应选入道。后遇太和真人,携归杜阳宫,令师事王仙君。后云游山川,出入无恒。

10. 封衡东汉时陇西人,字君达,号封子。幼好道术,通老庄之学。修炼辟谷术,服食黄连、白术,延年不饥。后入鸟兽山,遇仙人鲁女生,授以还丹诀及《五岳真形图》,骑青牛周游天下,人称青牛道士。 汉末有青牛道士封君达以(冠军丸亦名武威丸)传安定皇甫隆。

11. 张皓东汉安帝时汝南人,字文明(一作之明)。永初年间(107—113)下诏选逸人为道士,年二十,即与入选。师事封衡,付授空炁金胎之道、青要紫书、金根上经,以及神丹半两,遂入赤城山服丹修道。行之数年,耳能彻听,目能洞视,变化莫测。

12. 道士梁谌者,字考成,京兆扶风人也……大魏元帝咸熙初,事郑法师于楼观,时年十七。 《列仙全传》:初事郑法师于楼观,晋恵帝永兴二年老君命真人尹轨降于楼观,授以炼气隠形之法,及水石还丹术,谌乃隠于终南山,丹成能飞行变化。

13. 王嘉字子年,陇西安阳人也……隠于东阳谷,凿崖穴居,弟子受业者数百人,亦皆穴处。石季龙之末弃其徒众至长安,潜隠于终南山,结庵庐而止,门人闻而复随之,乃迁于倒兽山。苻坚累征不起,公侯已下咸躬往参诣,好尚之士无不师宗之。

14. 孙彻字仲宣,不知何许人……前赵初光中师事王先生,方十八岁。

15. 马俭字符约,扶风人,博通经史,苻秦甘露中从孙彻学道,隶道士籍于楼观,授五符真文、断谷服水、行气导引,遂役使万灵,制御羣邪。姚苌闻而异之,往召不至。

16. 道士尹通者,字灵鉴,真人轨之后……时天下寇难纵横,通履艰危,冒惊险而至楼观,年二十六。后魏太武始光初(424-428)事马俭法师,服勤历年,方授真人秘韫,玉字金书。时有侄法兴及牛文侯、王道义与其徒七人继踵而来,共希灵迹,故仙风真教自此复彰。

17. A道士牛文侯,陇西人也。性识颖拔,学洞古今,尤深于庄老。至于天文、地理,无微不综。又善诲人,随其性,导以忠孝,其劝戒则示罪福之理,其威禁则以符箓之科,由是法教重兴。

B道士张法乐者,南阳人,幼而学道……托迹楼观,事尹起法师,竭诚致力于左右,积有岁月,感其勤苦,遂付道要……遂寻幽访奇,卜居于耿谷之西。衣弊茹蔬,谢绝人事,日诵五千文,及修雌一之道,炼形养炁,抱一守真,凡三十载。

18. 正懿先生陈宝炽,颖川人也。后魏孝文太和十八年(494),隶籍楼观,事法师王道义,未几羽化,遂游华阴,复遇陆景真人,授秘法而归。

19. A王延字子元,扶风人也。西魏孝文帝大统三年(537)丁已入道,师正懿先生陈宝炽。至十八,肆业于楼观,与真人李顺与(兴)相友善。未几,访华山云台观,复师焦旷真人,授三洞秘诀真经。

B道士李顺兴……年十一与道士籍……正懿乃为立坛,授五千文及黄庭经。

C道士侯楷字法先,年十四力究经典,尤精老庄之学,趣向孤高,不毕婚宦,遂就学于正懿先生。卜居于寒谷,行三奔术,诵《大洞经》及《三皇内文》劾召之法。

20. 法师严达字道通,扶风人也。自髫龀已有方外志,每得一花一果,辄羞献于像前,楼观侯法师见而器之。后魏明元帝永兴中入道,年始二十……周武帝建德中(574),诏法师及王延于便殿……上嘉其对……特为法师建通道观于田谷之左,复选楼观之士十人,俾共弘真教。 遂与王延、苏道标、程法明、周化生、王真微、史道乐、于长文、张法成、伏道崇等十人,以道术相忘,同乎出处,世号曰“田谷十老”。

21. A巨法师名国珍,武功人。性淳厚,好神仙学,年三十,断俗缘而事游法师于楼观,时隋文帝仁寿之四年也(604)。

B法师岐晖,字平定,京兆人也。周武帝太和五年(570)入道,未几,会武帝沙汰释老之徒,因复流俗。 至隋,道法重兴,时年二十六,景行之心愈固,遂事苏法师(苏道标)于通道观。

C法师于章字长文,扶风人,年七岁,父母教读孝经,数日乃曰闻有道德经,意愿习诵,父母异之,随其所好,令习于侯法师。…法师为开三洞众真要法,倒筴相付。

22. 尹文操字景先。少习儒业,喜诵《老》、《庄》及《孝经》。稍长,精心奉事尹真人庙,不近俗事。员半千《大唐故宗圣观主银青光禄大夫天水尹尊师碑》称文操因读《西升经》、《灵宝经》等,深悟玄理。师事周法师。受授龟山策、青羽隐法及紫云妙旨。遂奉敕出家,配住宗圣观。着有《祛惑论》四卷、《消魔论》三十卷、《楼观先师传》一卷。又撰《玉纬经目》,著录道经书七千二百余卷。著名弟子有侯少微。

老子出关到底是那一关之争

“老子出关”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但目前有关老子西行的路线,所去之“关”是什么关,至今没有定论,多数人认为是“函谷关”自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司马迁,对于老子出关之事,也没能“究”出个究竟来,这绝不是他敷衍后人,也不是他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的影响,重儒轻道的缘故,而是此关偏僻,参与此件大事的人既少且已作古,实在找不到任何有价值的线索,所以,严谨的司马迁只能放弃,只能说“莫知其所终”,给后人留下千古悬疑。近年来的考古发掘和研究成果,基本勾勒了老子西行的大致路线图和著书《道德经》的具体位置,一桩千古之谜的神秘面纱终被揭开。

尹喜是谁_尹喜的详细资料

这个路线图是:洛阳→函谷关→天台山→玄关→大散关→甘肃天水→陇西→临洮→兰州→酒泉等地,再折回陇西,落户临洮,并终老于临洮东山。

《宝鸡县志》载:“尹喜为散关令”,老子将出散关以升昆仑。喜见紫气东来,知将有圣人过于此,乃扫道40里,得见老子。老子在“中国”未曾授徒,见喜恳切,乃停以授。现在的宝鸡益门镇通仙观旧址即是尹喜的故里 。这里尚有老子授经的“说经台”。史传老子讲道天台山,现在的天台山上有道家祖庭“玄都”,山下有“玄关“,即“老子过玄关”之玄关。《道臧·西升经》和葛洪《抱朴子》都有记载:“老子西游,遇关令尹喜于散关,为喜著《道德经》一卷,谓之《老子》”。尹喜,字公文,春秋末陇西人,曾官“散关”令,而非“函谷关”。

《史记》《水经注》都有类似“因居周久之,乃遂去”的记载。意思是说老子将要离开周王朝。但“函谷关”刚到河南边界,还在周朝版图内,怎么就会不知所终了呢?既然老子觉得周王朝已礼崩乐坏,又绝望而去,就应该是道离周王朝很远的地方去,刚刚才出“函谷关”也就不符合他的“去周西游”的目的。

《后汉书》记载,老子出关“西入夷狄”;东汉官员襄楷给桓帝的上书有云:“或言老子西入夷狄为浮屠”;王国维在《秦都邑考》上说:“秦人祖先,起源于戎狄”,“夷狄”是秦人先祖的发源地,也就是今天的甘肃礼县一带,事实上整个东周时期,中原诸侯国一直视秦国为“夷狄”。

中国老子文化研究院院长邱锋在一次学术研讨会上表示,函谷关在秦惠王时代设置,而大散岭早在秦代就已存在。

尹喜是谁_尹喜的详细资料

关于老子出关活动,他认为一是老子出关应该是出散关入流沙,经西域访中亚,与弟子们一道实践“以道立天下”。他认为有史料证实老子入夷狄到天竺。

学者普遍认为,老子西入函谷关才刚进入了秦国,秦国还是周王朝的辖区。只有出了大散关,才算离开了秦,离开了周,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去周”。

会上还展示了北魏《李诞墓志铭》,该墓志铭记述了老子后人从印度“归邦”返回的事略,为老子老子西行出散关到中亚又添新的证据链。

老子生活的年代,尚无函谷关

宝鸡有伯阳山、玄关、老子授经台,还有尹喜故宅等相关遗迹,以及流传甚广的的老子传说,老子与尹喜的踪迹文化以及道文化宫观遗存丰富,历史上宝鸡地区曾设置伯阳县,其山川、河谷也多以“伯阳“命名,因此,大道文化产生于此是完全合理的。

很显然,如果说老子所出之关是函谷关,那么老子尚未未走出今河南地界就“莫知其所终”了,说不过去。

而大散关就不一样了,散关是古散国的关隘,古散国是西周初年分封给散宜生的封国,也就是说大散关至少在西周初期就已经存在。

而老子的生活年代大约在前571年—前471年间。在此期间,尚没有出现“函谷关”这一地名。函谷关名称出现时,已经是老子羽化登仙的二百年后了。

所以说“老子去周西游”所至之“关”是“散关”,老子留五千言《道德经》的位置,就是今陕西省宝鸡市西南19公里大散岭上的“古大散关”。

尹喜贵清思想

尹喜的哲学思想及戒律观基本上是沿着老子的学说方向发展的,他继续追求个性自由的“清静无为”。尹喜十分重视道德修养,谨慎行事:“言美则响美,言恶则响恶,身长则影长,身短则影短。”尹喜为人十分清白:“人爱我,我必爱之;人恶我,我必恶之。”“存亡兴废而非由此道者,未之有也。”尹喜的爱人,是顺应人类自然之本性,不要人为地去爱,也不要强求别人爱我。不要以自己的主观意愿去改造这个世界,要顺应自然,合乎自然:“同焉者和,得焉者失,未尝先人,而尝随人。”

关尹的思想主旨,《吕氏春秋》“不二篇”说“关尹贵清”,“贵清”二字点明了关尹思想的特质。《庄子》“天下篇”是这样描述关尹的思想的: 以无、道为精,以外物为粗,知足守分,清廉虚淡,不为物累,精神独立。关尹、老聃爱悦这种思想。关尹说:成功不自居,将功劳归于外物的自化,这是修身的方法。无为而任物自化,使外物的形状各自彰显。动若水流,静如悬镜,心机如响应声,动静无心,随任变化。恍惚似丧失一切,寂然似清虚无为,得到了就像失去了。不居人之先,常居人之后。

《列子》“黄帝篇”记载了列子与关尹的对话。列子问关尹:“至人潜入水中行走不溺毙,蹈于火中不烧灼,走在万仞高崖之上也不害怕,请问这是什么原因?”关尹说:“这是守持了纯气,并不是靠的智巧勇敢精神。”

晋人张湛注解说:“至纯至真就是我的性分,不是求之于外界,慎守纯真的性分而不失掉,外物就不能侵害,岂是靠智计勇敢而涉身险地呢。”

尹喜是谁_尹喜的详细资料

上述关尹的思想,都体现了“贵清”二字。什么是“清”?“清”即是清净、清静,在道家的语汇里,清和净、静是可以通用的。动若水流,静如悬镜,清虚无为,万品无滞不染于镜心,抱朴守真,都体现了“贵清”而尚净、静的思想。关尹子的贵清思想对中华清概念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尹喜墓,位于涡阳县天静宫东二公里处,S202省道从该地北侧30米处通过。尹喜隐居地原墓占地1000平方米,高约9米,俗称尹子孤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尹喜墓于50年代初遭到严重破坏,致使“曹霖扒墓”上了辞书,成为当时一大新闻。尹喜,又名关尹,春秋末著名道家人物;原系周康王朝中的一位贤大夫;周昭王23年,天下大乱,他辞去大夫之职,请任函谷关令。司马迁记,老子西出函谷,留下五千言道德经与关尹子,后不知所终。因此,尹喜被称为老子大弟子。同时又是《道德经》的传世之人。道教奉为经典,称《道德真经》。尹喜不忘恩师,晚年遂到老子故里定居,死后葬于此,把自己的躯体留在这里,让自己的忠魂永远守护老师诞弥之地,以示虔诚和报答五千言教诲之恩。尹喜墓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发表评论 (已有 条评论)

  

评论列表

    快来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