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奇科普-奇怪的知识又增加了

南通学院_百科

原创版权 老爸评测作者: 字体大小选择: [ ]

南通学院

南通学院

因民国《大学组织法》中无纺织学院,私立南通大学于1930年11月更名为私立南通学院。私立南通大学(Nantung University)是由私立南通医科大学、私立南通纺织大学和私立南通农科大学于1928年合併组建而成。历任校长有张謇(1902-1926/07)、张詧(1912/03-1926/07)、张孝若(1926/08-1935/10)、褚民谊(1935/11-1936/07)、郑亦同、(1936/08-未知)、徐静仁、唐启宇、张敬礼(1949/08-1950/11)、顾尔钥(1950/12-1952)等。

私立南通大学/南通学院是近代中国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先生及其家族创立与支撑的。是今公立南通大学的主要前身,公立南通大学校训“祈通中西,力求精进”即源自医科与纺科。

私立南通大学/南通学院是我国最早创办的农业高等院校之一(1902年创办的通海农学堂,1906年迁通州附设为通州师範学校农科),我国最早创办的医学高等院校之一(1912年创办的私立南通医学专门学校)和我国最早创办的纺织高等院校(1912年创办的纺织染传习所)。

私立南通大学/南通学院纺织科曾拥有“中国纺织工程师的摇篮”、“中国纺织黄埔军校”的美誉。着名历史学家、汉学家、哈佛大学教授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认为:“南通大学是近代中国私立科技大学的代表”。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南通学院
  • 外文名:Nantung University
  • 定位:南通大学校史
  • 创立:1902年(一说1906年)
  • 类型:我国最早创办的综合性大学之一
  • 创始人:张謇家族
  • 今之子校:公立通大 苏大 扬大 东华大学 

首次合併组建南通大学(1902/1912-1928年)

私立南通农科大学(校训:勤苦俭朴
1902年,张謇在通海垦区(即今如东、启东沿海一带)开办了通海农学堂,为农垦事业培养专业人才。
1906年,农学堂迁至通州,附设于通州师範学校,称为农科。首批招收农业本科学生45人。(一说私立南通大学/南通学院的农科源于此,即1906年)
张謇张謇
1908年,张謇聘请了日本照井喜三郎作为农科教员,不久添设了蚕科,建立养蚕室。
1909年,被分为初、高等农业学校。
1913年,升格为甲、乙两种农业学校。
1916年,专办甲种农校,乙种农校停办。
1919年,甲种农校升格为私立南通农科大学,学校採用欧美各农科大学之最新学制,并附设农场五处、林场一处、牧畜场一处、苗圃一处,附属总农场设在苏北阜宁县境的华成垦区。
农科在清末、民国时影响较大。因为学校的教师队伍很优秀,留美、留日归国者较多。学校非常注重实践性,培养实用型人才,学校有狼山苗圃,培养各种树苗;有鱼塘,教学生养鱼;在狼山北部有花卉园、果树园;有畜牧场,牧场从1918年起开始饲养加拿大、荷兰、丹麦品种的乳牛二十多头,并与国产良种黄牛试行杂交培育,日产牛奶数百磅以出售。而且农校还有标本室、棉作研究室和测候室(观测气候变化、预报天气)等。其中,1946年的农科招生114人,报名者有720人。
当年张謇通过农校从美国引进棉花新品种,改良南通的鸡脚棉,不仅为大生纱厂提供了更好的原料,而且为我国农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建国后在全国大範围棉区推广的岱字棉15,即是张謇引进并在在南通垦区首先引种成功的。当时农校还定期举办展览会,向农民介绍新品种。
私立南通医科大学(校训:祈通中西 以宏慈善
1911年,张謇创办通州医院(即现通大附院)。
1912年3月,张謇、张詧创办通州医院附属医科学校,4月通州废州立县,通州医院改称南通医院,学校随之改称南通医院附设医科学校。是年夏,学校更名为私立南通医学专门学校,张謇、张詧出任校长。学校起初无校舍,借南通庙宇招生授课。张謇派熊省之去日本千叶医学专门学校学习。熊省之获学士学位即回国协助张謇、张詧创办南通医学专门学校,设西医科,学制为预科1年、本科4年,校名和教学内容等基本仿效日本。创校初期,张謇请熊省之担任学校第一主任兼南通医院院长,并聘请从日本留学回国的李希贤(毕业于千叶医学专门学校)、赵铸(毕业于长崎医学专门学校)任教师兼医师。
张詧张詧
1912年8月,张謇、张詧出资13700余元,将南通城南古庙昭武院改建为校舍。
1913年4月,建成房屋73间,迴廊雨道37间。同年,张謇兄弟又出资16400余元,在学校附近购地11.7亩,扩建南通医院,供学生实习。
1914年6月,医院建成,张謇题写院名”南通医院“,后改称”附属医院“(即今天的南通大学附属医院)。12月,张謇题写校训:“祈通中西,以宏慈善”。
1916年1月16日,学校举行首届毕业典礼,张謇到会致训词,勉励学生“存不欺心”。
1917年,增设中医科,学制为预科1年、本科4年。张謇主张学生先学中医数年,然后再学西医,规定中医科学生毕业后再学西医科者免缴学费。
1918年7月,张謇出资从德国购买了X光机、手术器械、化学仪器等大小数百件,以充实医科和医院。
1919年,张謇选派10多名成绩优异的学生去日本三井医院、顺天堂医院、上井医院进行毕业实习。后又派教师和学生去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大阪医大、神户医大等高等学校参观访问。
南通学院
1920年,聘请德国医学博士夏德门任医院总医长兼教员。
1927年,南通医学专门学校更名为私立南通医科大学,医院更名为南通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1932年,聘请义大利籍医学博士贝贡新(Bergonzlnl),担任细菌学、医化学教授。
张謇一贯重视教育,他在自订年谱中写到”自见乙未马关订约,不胜愤耻,即注意实业、教育二事”。他还说:“父实业,母教育”。张謇本着“实业救国,教育为本”的宗旨,于19世纪90年代创办一批工厂的同时,还兴办了师範、农业、纺织、水利、商科等三百七十多所大、中、国小。
1920年,南通医院的解剖室1920年,南通医院的解剖室
张謇认为“医之发达与否,有关民族之强弱,人生所需不可无医”。1919年张謇在《为沟通中西医学致阎督军函》中说:“医但言理则空,药各有则实。必实而后空可证,必空而后实可神”。学校重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教学人员既是教师又是医生,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毕业出来的学生动手能力较强。自1912年创办至1926年张謇逝世,南通医学专门学校毕业的西医本科生共168名,中、西医兼修本科生共37名。
在教师的选聘方面,张謇、张詧坚持五湖四海、唯才是聘的原则,用人不但打破了地方观念,甚至打破了国界。张謇和张詧不拘一格,广纳贤才,选聘优秀教师,主要採取了两种办法。
第一,是“採访本国散在各国大学毕业之学生,招致回国”,或“访已在各国学高等各科学者,助其学费,令入大学,分门学习,订立志愿书,学成归国,尽大学教员与助费年期相当之义务”。由于张謇重才爱才惜才用才,先后有熊省之、沈尧阶、俞国钧、赵铸、李希贤、黄鸣鹄等留学生和国内医科大学毕业生愿意投身于西医教育事业,慕名到私立南通医学专门学校任教。与此同时,张謇还积极从自己的学校选派并资助优秀毕业生到国外学习深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知识,学成后回母校工作。
南通医学专门学校南通医学专门学校
私立南通医学专门学校(私立南通大学医科),不仅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医务人才,而且为本校培养了一批师资。毕业生戴尚文毕业后曾担任过南通医院院长,后去日本留学,回国后又到母校担任教学工作;张念和、朱宏之、殷士豪等毕业后到日本留学,回国后到母校任教;瞿立衡毕业后,到德国留学,在柏林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回国后担任南通学院医科科长兼任教学、医疗工作;徐光明、黄思宪、张炎等毕业后,都曾在母校任教。这批本校毕业生中,择优选送出国的留学生,学成归国后都成为20年代末期学校教学、医疗、科研、管理的骨干。
第二,是聘用外国的专家学者。张謇主张“于用人一端,无论教育实业,不但打破地方观念,并且打破国家界限。人我之别,完全没有的,只要那个人能担任,无论中国人外国人都行”。1920年,私立南通医学专门学校聘德国外科专家夏德门博士,任南通医院总医长兼教授。1932年,聘请义大利籍医学博士贝贡新担任细菌学、医化学教授。
私立南通纺织大学(校训:忠实不欺 力求精进
1912年,张謇借用资生铁厂车间创办“纺织染传习所”。同年秋,传习所扩大规模,改称“南通纺织学校”。纺织学校分本科、预科两班,本科招收旧制中学毕业生、学制3年,预科招收高小毕业生、学制5年,採用美国费城纺织学校的课程内容。学校教师聘请日籍教员和留学美、英专习纺织技术回国的黄秉琪和丁士源任教,张詧任校长,张謇任名誉校长。中国纺织领域以学校形式培养专业人才由此开端。
1913年,张謇等人捐建校舍于大生纱厂东南侧,占地35亩,定名为“纺织专门学校”。学校与纱厂仅一墙之隔。学校毗连工厂,便利教学与学生实习。
1914年,张謇题写“忠实不欺,力求精进”之校训悬于教学楼,并建立各种规章制度115条,还写了一个《旨趣书》。同年,张謇根据人才培养需要,向国外订购最新式纺织设备,供纺校学生在掌握纺织技术理论的同时,全面实践纺织工程技术。南通纺织专门学校尤其重视“手脑并用”的教学方针。实验工场初设纺机、织机两个实习工场,此后陆续增设丝织专业班、电工专业班、机械专业班,还增设了针织技术课。学生由教授(师)先上基础课,理论课以后与实习课交叉进行,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为了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又聘请了一名英国工程师,负责学生的实习指导工作。实习操作期间,学生由工厂派来的技师带领上机,手把手地指导他们,使每个学生能在每个具体岗位上熟练操作,对有关机械的结构、操作、故障、修理和安全等各种问题,都能运用相应的专业知识去解决,保证学生毕业后就业能够独立上岗,成为企业中骨干。
南通纺织专门学校 校训南通纺织专门学校 校训
张謇当年创的办艺徒预教学校,只为工厂输送了具有一般技能与知识的艺徒。而办纺织厂亟需纺织专门人才,清末民初的中国,尚无现代纺织技术人才,纺织工程技术完全仰仗洋人,非但人才难觅,且索价高昂,这成为张謇办实业的一大难关。大生纱厂最终聘到英国工程师汤姆斯和机匠忒纳。但是,生产技术方面的大小事务,诸如机器的购买、安装、管理、生产、维修完全掌握在洋人手中。如大生纱厂当年所购机器,必须由汤姆斯指定的三家洋行供应,不得购置其他厂商的相关产品,连价格、数量、配置货品一概由汤氏说了算,纱厂方面毫无自主权。儘管纱厂为洋专家们建造了高级“专家楼”,请来做西餐的厨师,但他们长期拿着纱厂的高薪遨游沪上,很少到厂任事,驻上海的一切交通、食宿开销却由厂方支付,甚至与厂方毫无关係的洋人到中国来玩,也要大生纱厂承担各种往来费用。张謇深为国人不能掌握现代科学技术,长期受制于洋人而痛心,遂决心自办纺织学校,培养中国本土纺织技术人才。
创校三年后,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张謇即刊发了《纺织专门学校旨趣书》,阐明自己举办纺织学校的主旨:“宁惟以是校养成之人供南通一县之用而已,愿我国人民鹹晓然于兹学之不可以已,而邪许以助我也,尤下走之幸也。”为便于学生住校学习,校内建有宿舍楼、体育场和图书馆,教授、讲师的住宅区“纺织里”紧邻学生宿舍楼东首。
1917年,私立南通纺织专门学校经国民教育部批准立案。
1918年,毕业生协助上海厚生纱厂安装新机成功,结束了我国近代纺织机械安装一味依靠洋人的状况,实现了张謇的中国工厂能自立的愿望。是年8月25日,美国《新贝德福周日标準报》在15和18版两个半版刊登了《中国棉纺织厂寻求美国机器》一文,以长篇专访和一组实录照片向美国社会详细介绍了南通纺织专门学校的情况。报导称张謇为“棉业大王”,学校所有机械设备均来自英国,使用的是英文教科书,英文教学,教师中有四位来自于美国,所以学生都要先上预科学英语,建校花费约48380元。大生纱厂每月拨给学校的经费2000块,当时已有学生130人,来自各个省份,每名学生每年只需缴纳18元学杂费,2元体育运动费,2元实验费。报导称讚“广阔的中华帝国,它是唯一的纺织院校”、“1912年创建以来学生人数猛增,学科範围也在迅速扩展”。
1920年,毕业生袁敬仕等将我国第一家近代线厂——益辘线厂的设备安装完成,受到社会各界好评。此时,该校毕业生已遍及国内,各地纺织厂都到该校来招聘所需的技术人才,学风昌盛之状,创建者也始料未及。据当年陈翰珍所着《二十年来之南通》一书记述,纺织专门学校办成后“成绩日佳,而各省学生来入学者亦日益众,盖该校为国内独一无二之学校也”。
南通纺织专门学校南通纺织专门学校
1921年,大生三厂建成,该校学生承担并完成了全部纺织机器的排布和安装任务。通过社会实践,学生掌握的知识更全面、更扎实、更实用。
1926年,张謇逝世,其子张孝若继任校长。
1927年,张孝若校长继志述事,改组学校为“南通纺织大学”。
张孝若张孝若
创办纺织高等院校在当年属创举,资金投入比创办文科院校大得多,为了使学校经费有可靠着落,张謇规定,纺织专门学校的常年费用,由他创设的大生各厂按成负担,在每年的纱厂余利中支付。此例一直沿袭下去,使纺织学校得以历久不衰。这是张謇在当时国势衰弱、民力睏乏、财政拮据的情况下,开闢的一条卓有成效的企业办校新模式。南通纺织专门学校是当时全国仅有的以纺织命名的高等院校,被国内外认为是中国唯一单科性纺织技术高等学府。
学校遵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建有规模较大的露天操场,还组建了学校足球队、篮球队、网球队、羽毛球队、桌球队。学生的身体锻鍊与体育竞技水平在南通堪称一流。由于张謇对该校学生德育与体格训练十分重视,故而教育质量高,社会影响大,全国各地有志青年竞相前来报考,远如海外侨民、朝鲜学子也有负笈就读的。1917年以后,南通纺织专门学校的留校生与出国留学返校生逐步替代了早期聘请的外籍师资。
当时纺织科学生的毕业证书别具一格,它既是纺校学员的学历资证纪念品(另有正规的部颁纸质毕业证书),也是对每个学员动手能力的验证。毕业证书分为丝织与工艺印染两种,由纺工系与染整系毕业生设计图案、用提花织机编织或製版印染,充分体现了学校的教育传统与办学特色。
首次合併组建南通大学(1928年)
1920 年,张謇先生以”南通大学校产部”名义,花费四十六万元在阜宁县购入十一万亩农用地,以备学校发展,后有三万五千亩垦为植棉之用。张謇曾言:”吾办教育,必自国小至大学,贯成一系,农、医、纺织各应于经济之情形,社会之需要而谋次第之发展,所置大学基产地费四十余万,得地十一万亩而不专属于一校一科,完全组织,固已审慎再四者矣。“即张謇先生明确此十一万亩地不可以用于相对独立的农、医、纺织中任何一校一科,而只能用作南通大学,且对土地的使用不可无计画零碎地利用。淮海实业银行1921年前贷款给南通大学在苏北购地的多份档案可证此。
民国初期,各地军阀割据,政府无力统一管辖各地的教育,对私立学校的规制全国各地无法一致遵守。直到北伐战争结束,南京国民政府才得以考虑实施酝酿已久的教育体制的改革。
1926年,中华民国政府教育部为了统一全国医学院校课程,更定新制,废去大学两年的预科。
1927年6月6日,国民政府的中央政治会议决议先在江苏、浙江、广东三省进行大学区制试验。是年8月,为配合新的教育体制和新的《私立学校规程》,在张孝若的主导下,私立南通医学专门学校更名为私立南通医科大学,取消预科,本科学制改为五年;私立南通纺织专门学校更名为私立南通纺织大学。
1928年的南通大学医科1928年的南通大学医科
1928年6月8日,张孝若校长召集私立南通农科大学、私立南通医科大学、私立南通纺织大学的教职工与学生代表,在私立南通农科大学召开私立南通大学筹备委员会预备会议。在会上,张孝若校长致词:“吾为农、医、纺三大学校长,準事实之便利,求适合于法令,拟合併三大学而为南通大学,分农、医、纺三科“。致词后,张孝若宣布:“王志鸿、陆费执、王青直、李鹭宾、李希贤、理平度、林子祯、范石侯、黄友兰、张谊、卢先德、蒋枷安、宋庆祥、夏永生、董奎先、马玉汝、许先涛、朱翔生等人为私立南通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并负责筹备一切事务”。
1928年6月11日,张孝若校长在南通俱乐部召开私立南通大学筹备委员会第一次会议。6月13日,私立南通大学筹备委员会在南通俱乐部召开第二次会议,讨论基产临时保管委员会草章及附属中学的问题。决定附属中学为南通大学三科公有,学生中学毕业,可升入南通大学三科中任一科学习;6月17日,私立南通大学筹备委员会在濠阳小筑举行第三次会议,讨论各科编制及经费预算各案;6月20日,私立南通大学筹备委员会在私立南通农科大学举行第四次会议,讨论南通大学组织大纲草案。
1928年南通大学纺织科1928年南通大学纺织科
1928年8月,经过私立南通大学筹备委员会五次会议的认真讨论和慎重研究,张孝若将私立南通医科大学、私立南通纺织大学和早在1919年就已定名的私立南通农科大学合併,定名为私立南通大学(Nantung University),农、医、纺三所高校分别成为私立南通大学的农科、医科、纺科,张孝若出任校长,李希文、王志鸿、张谊分任医、农、纺织三科科长,医院更名为南通大学医科附属医院。私立南通大学成立后随即上报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备案待批。
1928年9月17日,私立南通大学筹备委员会在私立南通大学农科校区召开第五次会议,讨论礼聘校董事宜,决定敦聘李煜瀛、于右任、李宗仁、秦汾、何玉书、钱永铭、张轶欧、许璇、荣宗敬、周威、吴兆曾、徐肇钧、褚民谊、张孝若、王志鸿、李希贤、陆费执、戴尚文、张谊等社会名流、国民政府军政要员十九人组成私立南通大学校董会(Nantung University Board of directors)。校董会阵容如此强大、威名如此显赫,为当时私立大学所罕见。
1929年,私立南通大学的经费总额为32300银元。
为让师生在课外能有更多的学习、研究、休息和游乐场所,张孝若校长还将张謇先生创办的图书馆、博物苑划归南通大学。私立南通大学一时声名鹊起,享誉全国。张謇先生的由国小到大学循序渐进的办学思想,至此已完整展现。
1928年私立南通大学(Nantung University)十九位校董简介:
李煜瀛(即李石曾,李鸿藻第三子。时任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中国教育家,故宫博物院创建人之一。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早年曾发起和组织赴法勤工俭学运动,为中法文化交流做出了很大贡献)
于右任(时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国民政府常委。国民党元老,民国四大书法家之一)
李宗仁(时任国民政府委员。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中国国民党内“桂系”首领。曾任国民军事委员会委员,1938年指挥徐海会战,3月至4月的台儿庄战役,歼灭日军二万余人。中华民国首任副总统、代总统)
1928年南通大学校董一览表1928年南通大学校董一览表
秦汾(时任教育部次长、中央大学普通教育处处长。我国着名数学家,哈佛大学硕士,历任教育部专门司司长、次长、代理部务,北京大学理科学长、大学院普通教育处处长和任国立东南大学校长)
何玉书(时任江苏省政府农矿厅长。黄埔军校潮州分校政治部上校主任,中华民国立法院立法委员)
钱永铭(时前财政次长、中央银行理事。1917年经张謇介绍任交通银行上海分行副经理,1919年升任交行上海分行经理。1920年又出任上海银行公会会长。1922年任交行总行协理。1925年离开交行转任盐业银行、金城银行、中南银行、大陆银行四行储蓄会副主任及四行联合準备库主任)
张轶欧(时工商部工商司长)
许璇(时任浙江大学农学院教授、浙江农工银行筹备主任。清末留学日本,着名农学家、农业教育家,中国农业经济学科之先驱。曾任中华农学会会长)
荣宗敬(时任上海申新纱厂总经理、中央银行理事。荣德生之兄,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荣毅仁之伯父,中国近代着名的民族资本家,被誉为中国的“麵粉大王”、“棉纱大王”)
周威(时前南京特别市卫生局局长)
吴寄尘(又名兆曾,字缙云,别号咏秋,时任南通大生纱厂董事、南通实业总务处主任)
徐肇均(时任通崇海泰总商会主席、淮海银行协理)
褚民谊(时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1909年加入同盟会,国民党元老。曾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教育行政委员会委员、行政院秘书长、国民教育促进会常委。1935年张孝若校长在上海被刺身亡后,一度引起混乱,作为国民党政府抓教育的主要官员,褚民谊于1935至1936年担任南通学院代理院长,对稳定学校的教学秩序起了重要作用。遗憾的是,抗战时期他变成汪伪政府要员,成为民族的罪人,1946年8月23日在苏州被国民政府枪决)
张孝若(时任南通大生纱厂董事长、通崇海泰总商会主席)
南通学院办公楼南通学院办公楼
王志鸿(时任南通大学农科长)
李希贤(时任南通大学医科长)
陆费执(时任南通大学农科教务主任)
戴尚文(时任南通大学医科教务主任)
张谊(时任南通大学纺织科教务主任、代理科长)
张孝若在《南通大学成立纪念刊·宣言》中写道:“吾父兴办地方自治事业,盖有序焉。先实业,次教育,实业所以裕教育之本,教育所以储实业之材;更进而互助,以求其发达……而最大之目的,及最后之结晶,则为南通大学。孝若继承此起,知救国之道惟提倡学术。而城南区域山水明秀,树木交荫,距市尚远,居民较少,俨然已成一学区。準事业之便利,遵法令之适合,非亟以农、医、纺织合组南通大学不可”。
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制定颁发《私立学校规程》,决定对公私学校重新登记注册。同年。国民政府颁布《大学组织法》,按新规,大学分为文、理、法、农、工、商、医等学院,具备以上学院中三个学院的高校,才有资格称为大学。南通大学虽建有农、医、纺三个学院,但部章上所列的学院并无“纺织学院”。南通大学只能以两个学院(农、医)之办学规模向政府注册,而“纺织学院”成为了附办。
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令:“先準以南通学院名义立案,俟具备三学院呈部核准后再恢复旧名。”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将“南通大学”以“南通学院”为名立案的签文在1930年11月18日到达南通,私立南通大学于1930年11月改称私立南通学院,医院更名为南通学院医科附属医院。张孝若聘任瞿立衡(私立”南通医学专门学校“毕业后出国留学并回校执教)为私立南通学院医科的第一任科长。
私立南通学院的农科当时会集了我国农学界众多知名学者,有李永振、王兆澄、陆燮钧、林秉正、杨守珍、孙恩麟、王志鸿、周自明、赵子和、张达、张书城、吴功美、杨夔伯等。其中我国棉产改进事业的奠基人、时任农艺系及农场主任、棉作改良主任的孙恩麟月薪最高,为每月300元,其次是时任教务主任的王兆澄每月220元,再次是科长李永振、农艺化学系主任杨守珍、畜牧系主任陆燮钧每月200元,其他教授、讲师薪水不等。校长张孝若如张謇、张詧当年,不支月薪。
1935年10月,张孝若在上海遭暗杀,不幸去世。同年11月,褚民谊任私立“南通学院”代理院长。
1936年8月,由郑亦同接任私立南通学院院长。医科本科学制,1936届起由5年制改为6年制。
当年国民政府按部章虽只批准南通学院之称谓,然民众仍称之为南通大学,根据2009年2月4日《新民晚报》上刊登的一幅上海收藏家所藏照片显示,1933年7月颁发的丝织专业的毕业证上颁发学校即为“南通大学/Nantung University”字样。

因抗日战争首次分开(1937-1945年)

1937年,南通学院(Nantung University)已经有专职教授20名,副教授9名,讲师19人,其中很多是从国外留学回来任教的。是年8月,南通遭到日本战机轰炸,南通学院被迫停课。
南通学院农科、纺科
1938年9月,在多方支持之下,南通学院的农科、纺科迁至上海江西路45号複课,后又迁至上海重庆路办学。
南通学院纺科1942年位于上海重庆路原校址南通学院纺科1942年位于上海重庆路原校址
1942年,部分师生迁到新四军淮南根据地桐城镇办学。在南通学院本部,日本人把学生实习的机器都毁了,但学校留守人员还是以学生宿舍为教室,办起了高职班。
南通学院医科
1937年,医科和附属医院人员设备全部被迁到扬州。
1938年2月,南通学院医科附属医院被国民政府军政部正式命名为第七重伤医院,投入到抗战第一线,先后救治了600多名从上海等地送来的重伤病员。之后,第七重伤医院辗转来到湖南衡阳。
1938年8月,南通学院医科与江苏省立医政学院合併,组建国立江苏医学院。12月,江苏医学院迁到了贵州贵阳借当地校舍办学。
1939年,学校迁到了重庆的北碚,并成立了附属医院,由于重庆当时经常受到日本飞机的轰炸,学校组建了多支空袭救护队和流动医疗队,每次敌机一来,便上街救人。

战后第二次合併(1945-1949年)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南通学院师生準备迁回南通,在南通学院本部成立了还校办事处,接管已满目疮痍的校舍校具。
南通学院农科、纺科(1946-1949年)
1946年秋,因校舍不够,只有纺工系两个班、染化系一个班与农科一年级回到南通上课,其余二、三、四年级学生只能在上海临时校舍上课。
1947年春,农科农艺系与纺科二年级学生相继迁回了南通唐闸上课,农科畜牧系与纺科三、 四年级学生,仍留在上海上课。
1948年,由于国共内战,南通局势不稳,除了新招的两个班,其余的学生再次迁到了上海上课。
1949年8月,南通与上海解放,农科、纺科几百人冒着酷暑,通过水陆两路迁回南通,9月,农科农业经济学系併入了浙江大学。
自1938年为抗日战争迁出,南通学院各科颠沛流离,整整12年。据当年的纺科学生、张謇的嫡孙张绪武回忆:“当满载着全校师生的大达号轮船驶过狼山、靠近南通港时,几乎每个人都是热泪盈眶”。
南通学院医科(1945年)
1945年,日本人投降后,国立江苏医学院準备迁至镇江,私立南通学院报告要求在原址恢复医科,后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了报告,于是原南通学院医科师生从重庆码头登船,一路顺流而下回到南通。
为办好医科,南通学院时任常务校董张敬礼(原医学专门学校首任校长张詧之子)特从大生纱厂拿出16亿法币,买下了当时的江北医院,用于充实医科、重建附属医院。
1946年,医科正式恢复并招收新生。
这是饱经战火的私立南通学院/私立南通大学的农科、医科与纺科三科的第二次合併。
1946年,南通学院农科、医科与纺科三科共录351个学生,报考者有1332人。学校拥有一流的排球队、羽毛球队。学生们自己办有报刊杂誌,学生们吹拉弹唱,有的在大一就开始排演曹禺的名剧《雷雨》、《原野》等。据张绪武(南通学院纺科本科1946级)回忆,他在剧中还曾扮演过周萍与焦大星两角。
从校友曹成生保留的当年听课笔记与考试试卷可知,南通学院当年是双语教学,外籍教师很多,学生的英语水平很好,当年虽没有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南通学院却有大量毕业生出国留学。纺科校友黄立还保留着南通学院毕业留言簿,他当年的毕业证书是他自己动手设计、製作的,这算作是他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当年的纺科、农科毕业纪念册,从首任校长、学校沿革、老师介绍,再到同学的照片,做得相当精美,这些都是学生自己设计、製作的。且里面还有一些产品的小广告,这样学生们就可有所收入、自食其力了。据当年的照片显示,抗美援朝时期,南通学院学生走上街头,宣传抗美援朝的伟大意义。在1950年,包括张绪武在内,南通学院纺科一大半学生提前毕业,回响国家号召,雄赳赳气昂昂奔赴东北,支持新中国的建设。

因院系调整第二次分开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南通学院遭拆分、外迁 。(其中,1949年9月,南通学院农科、纺科从上海迁回南通与医科一起复校时,农科农业经济学系被调入浙江大学)
1952年南通学院被拆分1952年南通学院被拆分
南通学院农科(1952年)
1952年8月,根据《华东区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方案》,南通学院的农科独立、改名苏北农学院,并整体迁往扬州,之后苏北农学院成为了扬州大学农学院,扬州大学的办学历史也因此追溯到了1902年创办的通海农学堂。
南通学院纺织科(1952年)
1952年7月,南通学院的纺织科被调整到上海的华东纺织工学院(即今之东华大学)。
从1912年至1952年,南通纺织专门学校(南通学院纺织科)历时四十载,为我国纺织工业培养的纺织工程毕业生计38届、染化工程系毕业生计15届、高级纺织职业班计3届,总计培养毕业生1 793名。他们分布于全国各主要纺织厂、印染厂、纺织院校、纺织科研单位和各级纺织管理机构,成为我国纺织工业的骨干力量,为我国纺织教育的早期现代化和纺织工业的现代化作出了奠基性贡献。
建国后至1987年止,通大纺织科的师生在纺织工业部担任重要职务的有35人,毕业生中还有众多出国留学深造,许多人学成归来报效袓国、成绩斐然。供职海外的校友也在当地纺织界享有较高的社会声誉。《中国大百科全书》纺织卷编委会32名编委中南通学院纺织科校友就有13名,除1名副主编外,其余5名正副主编皆为南通纺织专科学校(私立南通大学纺科、私立南通学院纺织科、南通学院纺织科)的师生。
南通学院医科(1952年)
1952年,南通学院的医科在南通学院原址改名为苏北医学院。
1956年,因苏北区党委建制合併,又改名为南通医学院。
1957年,江苏省人民委员会下发通知,指令南通医学院整体迁往苏州,并更名为苏州医学院。
讯息传来,人们在思想上、感情上都接受不了,连当年南通港码头的工人看到是医学院的东西,都拒绝往船上搬,不愿乾此活。医学院与人民民众的病痛健康关係密切,学院迁走,一批在学院兼职的名医教授必然随行,学院迁走附属医院就不会存在,医院医疗水平和质量将会下降,人们普遍担忧。当时正当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并提倡“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当时的民盟盟员、南通市政协副秘书长、苏北医学院办公室副主任曹书田先生,紧急呼吁停止迁校,请求保留南通医学院。电报引起了中央领导和省市领导的高度重视,省委派出省委常委、组织部长高啸平、副省长季方为首的工作组来通听取各方意见,与市领导共同研究处理此事。根据各方意见,大家虽认为苏州条件比南通好,迁苏州是对培养人才和开展科研有利,但也要从南通的实际情况出发,南通本来发展不快,再把仅有的一所高校迁走,一定会带来负面影响。
通过政协常委会协商讨论,提出了折中处理方案:①迁校后在南通市设立分院;②保留附属医院,请省有关部门大力扶持改善附院的设备,使医院办得更好一些。这个方案在6月中旬市里召开的二届二次人代大会、政协一届三次全委会上通过,并得到大家的理解和支持。6月下旬南通医学院开始迁往苏州,同时留下了一批讲师和黄竺如、李志学等着名教授续办南通分院。(附:曹书田的斗胆上书为保住南通医学院起了很大作用,可惜的是,因此电报曹书田在文革中被打为右派分子,吃尽艰苦,1966年8月的一天深夜,他只身离家出走,从此杳无音信。)
1958年,苏州医学院南通分院经过一年多的充实发展,南通市委上报,要求将苏州医学院南通分院更名为南通医学院,不久得到批准。
迁往苏州组建苏州医学院的部分于1962年底划归第二机械工业部(后改为核工业部、核工业总公司),1999年划归省管,2000年4月併入苏州大学,即今之苏州大学医学部。

第三次重组南通大学(2004年)

1952年,南通学院的农科、纺科与医科相继拆分、外迁后,经过多年发展,纺科、医科分别在南通复建、发展为南通工学院(南通纺织工学院)、南通医学院,农科暂未复建。私立南通大学为省内外多地高校的建设做出了慷慨的贡献。
1978年,经中国国务院批准,南通医学院改为交通部和江苏省政府双重领导,以交通部为主,从此南通医学院和苏州医学院一样,均成为部属高等院校。
1985年1月,经中国教育部批准,南通市重建南通纺织专门学校于城东南文化风景区,定名为“南通纺织工学院”,使中断20多年的着名高等纺织院校得以重生与发展,亦使前贤“播于九幽之下”之宏远抱负以恢张后世,推于光明昌盛之境。
2004年5月,经中国教育部批准,公立南通医学院、南通工学院与南通师範学院三校合併,组建公立南通大学(Nantong University)。南通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名为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校刊更名为南通大学学报,分为社会科学版、自然科学版和医学版。
2011年3月15日,南通大学校友会在通大主校区举行成立大会,大会审议并通过了《南通大学校友会章程》、南通大学校友会理事会组成人员名单,一致推举张绪武、王湛任南通大学校友会名誉会长,姚穆院士、保铮院士等12人任校友会顾问,顾晓松教授任校友会会长。
南通大学校友会名誉会长张绪武代表南通张氏家族对通大校友会的成立表示热烈的祝贺。他深情回顾了其祖父张謇为实现“实业救国、教育为本”的理想,创办的公立南通大学的前身——私立南通大学(Nantung University)发展历史,以及张家先辈与南通大学的深厚情缘。

1902-1952年的杰出校友(部分):

张謇(1853-1926年,字季直,号啬庵,江苏南通人,清末状元,中国近代着名实业家、教育家、政治家。提倡“实业救国、教育救国”,于1895年起陆续兴办一系列近代企业,一生创办了三百六十多所大、中、国小,亲任南通农科、医科与纺科三所学校校长。孙中山评价其为中国教育事业“开了历史之先河”。着有《张季子九录》、《张謇函稿》、《张謇日记》、《啬翁自订年谱》);
张詧(1851-1939年,江苏南通人。1912年至1926年任私立南通医学专门学校第一任校长);
张孝若(1898-1935年,江苏南通人。早年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1918年回国后从旁辅佐父亲,1922年北洋政府任命他为考察欧美日九国实业专使,他因此多次前往欧美考察。他曾担任江苏省议会议员、吴佩孚联军司令部参赞、淮海实业银行总经理等职,还曾出任中华民国驻智利首任公使(未到任)。1926年父亲张謇去世后,继任大生纱厂等企业董事长、私立南通大学(Nantung University)/私立南通学院校长。1935年10月17日,张孝若在上海突被僕人暗杀);
张敬礼(1911-1995年,江苏南通人。1935年毕业于私立复旦大学。1949-1950年先后任私立南通学院执委会主任、代理院长)等。
通海农学堂通州师範学校农科甲、乙两种农业学校、(私立)南通农科大学、(私立)南通大学农科、(私立)南通学院农科科走出的杰出校友有:
王直青(名金吾,字直青,后以字行。清朝光绪十二年(1887)出生于河南安阳县水冶镇。1915年,王直青公费留学欧美,赴德国柏林大学攻读农学专业。1916年,转赴美国,先后就读于伊利诺州立大学、威斯康辛大学、佛罗里达大学和乔治亚州立大学。1919年获得乔治亚州立大学农学硕士学位。归国后,历任中州大学教务长、河北农业专门学校校长,私立南通大学/南通学院农科教授、浙江大学农科教授,河南大学教授等。1958年,因病于开封逝世,终年71岁。着有《棉作学》及农学学术论文数十篇);
陈翰珍(1897/07/27-1996/10/29,陈香贻,男,字翰珍,以字行。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生于四川自贡市大山乡。历任青年党台湾省党部委员、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兼组织部长,国民党中央主席团主席、国民党中央执委会干事长、国民党中央评审委员会评审长等。1989年初脱离“中国青年党”,与谢学贤、李公权另组“青年中国党”,并任第一任主席。1919年,毕业于富顺县立中学,旋考入成都留法勤工俭学会预备学校,与邓小平是同学、上下铺舍友。原拟赴法深造,后有感于四川天府之国,天时地利最宜桑蚕,为服务乡梓,乃转学成都高等蚕桑学校。1920年,至南京高等师範学校肄业,选修农科,半年后以志趣不合,复转学浙江省立蚕桑学校。1921年,又入金陵大学蚕桑特科,未几转学至张謇所办私立南通农科大学(即私立南通大学农科),在通本科学习两年后肄业北上,就读北京农业大学(后合併为国立京师大学之农科),至1928年7月本科毕业。着有《二十年来的南通》 《奇态的生物》 《生物趣谈》 《往事拾零》 《司法院提案权资料彙编》等);
杨度春(1903-1983年,男,字逸飞,奉城北门村人。1921年毕业于肇文学堂后,入南通张謇所办农业机械学校,1924年考入私立南通农科大学,毕业后先留校执教,遂任江苏省无锡农业推广实验区主任、浙江省建设厅棉业处副主任等职。其间,积极推广美棉,并于1935年春试验成棉苗田土蚕(即地老虎)淹杀法,为省农学院编入治虫教材。次年任湖北省棉业改良委员会试验总场技师及代理场长、襄阳区植棉指导所总技师。“七七事变”后,秘密动员所属植棉讲习所学生去武汉投奔新四军,辗转避难于汉口、长沙、沙市、湘西沅陵等地,后至桃源湘农所工作。1939年任四川农改所棉作试验场一级技士,翌年任南通国立商学院土地经济系讲师,2年后升为副教授兼代训导长。解放后,任南通学院、苏北农学院农科教授,编写出《南方耕作学》教材);
王志鹄(生于1905年,卒年不详。男,字思九,江苏省崇明县(今上海崇明区)人。农学家、农业化学家、农业教育家。私立南通大学农科农学系毕业后,赴日本北海道帝国大学留学,之后转入义大利皇家大学农学院,1934年获农学博士学位。归国后,历任国立北平大学农学院农业化学系教授、国立西安临时大学农学院教授、国立西北农学院教授兼农业化学系主任、同济大学教授、国立中山大学教授兼农学院院长。1949年到台湾后,初任台湾省立宜兰农业职业学校(今国立宜兰大学)第四任校长,旋即转任台湾省立农学院(今国立中兴大学)第四任校长。20世纪60年代,出任台湾文化学院教授兼教务长。20世纪70年代,受聘筹划成立了私立南亚工业专科学校,担任首任校长(1990年被推举为校董事长);
徐冠仁(1914/03/07-2004/02/18,男,江苏南通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930年6月,毕业于南通学院附属农科高中。1930年9月考入南通学院农科。1931年9月,转入中央大学农艺系读大二,直至1934年毕业时获学士学位,毕业后留中央大学任助教,进行水稻遗传学研究,1946年获得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研究奖学金,赴美研究并攻读博士学位,并被接纳为美国Sigma XI科学荣誉学会会员,同时被留在明尼苏达大学农学及植物遗传学系,任研究员,他的成就,在联合国1954年的“世界小麦育种家和育种站名录”上,列上了徐冠仁的名字。1956年,他放弃了在美国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毅然和夫人携幼子回国,投身开创和发展我国原子能在农业上套用和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伟大事业,创建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子能利用研究所和中国原子能农学会,发展了我国原子能农业利用事业,造就了一批核能农业利用的骨干和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核农学。他是中国核农学的先驱。他为中国农业现代化和生物科学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得到中国科学院的表彰和奖励。他曾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子能利用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所长、名誉所长,兼任北京农业大学教授、农业物理气象系主任,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副主任、代主任,中国科学院等离子物理研究所顾问,中国原子能农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荣誉理事长,《原子能农业套用》、《核农学报》主编);
夏永生(1910-1972年,男,早年丧父,家境清贫。奉城国小毕业后,入上海吴淞水产学校。因带头反对校方提高学生膳费而被开除,并关押于太仓县政府。经同学联名保释,后在金沙镇国小任教,失业后回奉城。1927年秘密加入中共地下组织的学习小组会。因阮志道反对,求职国小教员不成,遂得杨度春资助,入私立南通大学农科系作旁听生,成绩优异,不久便成为正式生。毕业后入赘南通瞿姓家。后考取公费留日生,在东京帝国大学专攻水稻栽培学。1937年归国,先后任浙江农业大学龙泉分校讲师、福建省农事试验场水稻栽培技术员等。1946年南通学院农科複课,聘其为副教授。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任苏北农学院农科教授兼教务长,后提为副院长兼院党委委员。文革中忧郁成病,终成不治之症);
王翊金(1912-1962年,男,汉族,江苏东台人。1935年毕业于私立南通学院农科农学系,后留校任教。曾赴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研究,先后在四川大学、华西大学、贵州大学、四川教育学院、中央大学、相辉学院、西北农学院任教,1952年在西南农学院农学系任教授。讲授《棉作学》《作物栽培》、《生物统计学》等课程。主要从事棉花的科学研究工作,成果突出,编着有《棉花栽培学》等多部教材;撰写了“棉花纤维品质测定”等多篇论文);
陈道元(1913/03-1992/04/17,男,汉族,南通海门人,研究员。1935年毕业于私立南通学院农科农学系,先后在汉口商品检验局、湖北省棉花掺水掺杂取缔所、上海真母棉作育种场、苏北行署农水处、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等单位工作。在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主持三麦新品种选育工作期间,先后育成了扬麦1、2、3、4、5、6及扬麦158等七个小麦新品种及“214”、“605”两个大元麦新品种。这些成果分别获得了政府的奖励,其中扬麦5号、扬麦158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扬麦4号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扬麦3号获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曾任江苏省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荣获江省和全国劳动模範光荣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2年4月17日不幸因病逝世);
周尧(1912年生,男,浙江鄞县人,1932年9月至1936年6月就读于南通学院农科,1936年去义大利那波里大学攻读昆虫学博士学位,1938年回国奔赴抗日前线。九三学社中央参议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昆虫学报》、《动物分类学报》、《昆虫知识》、《中国动物志》、《中国蝶类志》等杂誌及系列丛书编委等职务。因在科技世界语领域的成就,1988年被国际科技世界语大会授予“绿色宇宙大奖”);
余松烈(1921年3月生,男,汉族,浙江慈谿人,1938年9月,进入私立南通学院农科读大一,1940年6月,余松烈作为南通学院农科肄业生,经考试转入私立福建协和大学农学院农艺系,于1942年6月毕业,获农学学士学位。毕业后从事于生物统计及田间试验技术、作物栽培学、小麦栽培与育种学的教学、研究及推广工作六十年,现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山东省农业顾问团副团长、小麦分团团长。科研成果主要有“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山东省黄淮海中低产地区夏秋粮均衡增产栽培技术”等。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二次,部省科技进步奖多次。曾培养指导四十多名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主编或副主编“中国小麦学”、“作物栽培学”、“山东小麦”等专着10部,发表论文50多篇。曾兼任中国作物学会理事、栽培研究委员会委员、小麦学组组长,山东省六、七、八届人大代表、人大常委,全国七、八届人大代表。曾获全国农业劳动模範、全国高等学校先进工作者等称号);
皇甫淳(1931/05-2011/11/27,男,汉族,江苏常熟人。1949年考入私立南通学院农科农学系(1952年08月,南通学院农科独立,改名为苏北农学院,从南通整体迁往扬州),1953年从苏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吉林农业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长春市园艺学会理事长。曾任长春市第九、第十届人民代表。1992年被批准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从事农业教育四十余年,成绩卓着,先后获校优秀教学奖三次和民盟长春市委“十佳园丁”称号。科研成果突出,主持选育成“双优”、“古红”、“集安紫肉”等三个果树新品种。先后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三项。在科技兴农、扶贫支农、参政议政等方面,成绩显着,先后获国家教委、科委、农业部、林业部、商业部、吉林省委、省政府及长春市等单位奖励二十余次,颁发奖章两枚);
陶勤南(1933年6月生,男,汉族,江苏苏州人。1951年考入南通学院农科农艺系(1952年08月,南通学院农科独立,改名为苏北农学院,从南通整体迁往扬州),1952年随南通学院农科师生前往扬州继续读书,1955年在苏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后至西北农业科学研究所工作。1983年调至浙江农业大学工作。1997起年在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任教。1955-1979年为研究实习员,长期担任化肥研究室负责人。1980年越级晋升为副研究员。1984年担任硕士生导师。1986年晋升教授。199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第四批博士生导师。长期担任植物营养学科负责人,该学科现已集国家、省及本校重点学科于一身。现任浙江省政协第八届常委及农业与农村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九三学社浙江省委副主任委员,併兼任教育委员会主任) 等。
从(私立)南通医学专门学校、(私立)南通医科大学、(私立)南通大学医科、(私立)南通学院医科走出的杰出校友有:
瞿立衡(南通严家灶人,1918年考入私立南通医学专门学校,时年仅15岁,学了四年中医、四年西医,1925年在张謇的自助下远赴柏林大学继续深造,1930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回国后担任过两任南通学院医科科长,总时长达10年);
顾尔钥(1919-2000年,江苏南通人。1939年参加革命工作,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至1956年先后任私立南通学院、苏北医学院、南通医学院院长;1952年至1956年先后任南通学院、苏北医学院、南通医学院党委书记)等。
从(私立)南通纺织专门学校、(私立)南通纺织大学、(私立)南通大学纺织科、(私立)南通学院纺织科走出的杰出校友有:
傅道伸(湖南籍,1917年毕业于私立南通纺织专门学校,建国后任陕西省纺织工业局局长、陕西省政协副主席、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副理事长,1984年被聘为《中国大百科全书》纺织卷编委);
任理卿(湖南籍,1918年毕业于私立南通纺织专门学校,建国后曾参与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的筹建工作并历任该院院长,为我国纺织科学研究做了大量开拓性的工作);
缑克敬(1889-1974年, 字尧卿,陕西省鹹阳市三原县西阳镇城南堡人。1927年毕业于私立南通纺织专门学校,回陕担任陕西省教育厅督学,后任省三原工业职业学校校长。1931年任乾县县长。1933年任十七路军南京办事处主任,后又任国民政府立法委员及国民大会代表。1942年在家乡捐资兴建正风学园,即今之正风国小。1947年登报声明放弃“国大代”身份,隐居家乡。全国解放后,出任西北军政委员会轻工业部副处长,1954年调陕西省参事室参事,1974年病故于西安);
杜燕孙(浙江籍,1936年毕业于私立南通学院纺织科染化系,曾任上海第一印染厂工程师兼工务主任。建国后,历任华东纺织管理局加工科科长,兼任上海交通大学、华东纺织工学院教授,后调任纺织工业部处长、纺织工程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等职);
王勛(原名王廷祚,1915年7月30生于上海宝山县农村,1933年考入私立南通大学纺科化学系,1937年夏毕业,获学士学位。北京钢铁学院聘为兼职教授,担任过国家科委冶金组成员,中国金属学会副理事长、常务理事、荣誉会员、冶金技术经济学会理事长。1997年9月21日因病逝世,终年82岁);
李振声(江苏南通籍,毕业于私立南通学院,1959年发明了无梭喷气织布机,毛泽东主席在河南省工业展览馆视察时,称讚是个了不起的发明);
陈维稷(安徽籍,1929-1931年任私立南通学院纺织科染化系主任、教务主任兼教授,中国现代纺织科学技术奠基人、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建国后任纺织工业部副部达33年之久);
何正璋(上海籍,1948年毕业于私立南通学院纺织科纺织系,曾任纺织工业部副部长、纺织部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等,是当代中国纺织科学技术进步的组织领导者之一);
张绪武(1928年3月生,男,江苏南通人,张孝若之子,1950年毕业于私立南通学院纺织科纺织工程系,高级工程师、高级经济师。为第六届、七届、八届、九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常委,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第九届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常务副主席。现任第十届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社会与法制委员会副主任、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首席副主席);
曹成生(1928年生,男,江苏无锡人。1946年上海南洋模範中学毕业,投考南通学院被录取,1950年毕业于私立南通学院纺织科纺织工程系。历任香港怡生纱厂保全主管、机电主管、技术室总工程师、副厂长,1972 年调任总管理处襄理副理,随即加入南联实业集团任怡生纱厂、中南纱厂、海外纱厂三厂经理,1990年后兼任马来西亚马六甲纱厂经理直至1996 年退休 。现仍担任香港格致机械有限公司董事);
梅自强(1929年生,男,江苏常州人,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高产梳棉理论和实践的学科带头人。1947年入读于私立南通学院纺织科纺织工程系,上海解放前夕参加了南通学院的地下党外围组织“通院团契”。建国后,于1949年11月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1年,梅自强从南通学院毕业后,担任“1951年华东区大专院校毕业生赴东北工作总队”副总队长,率队奔赴东北,就职于东北纺织管理局。1952年10月,梅自强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被选送到北京俄文专修学校留苏预备部学习。1954-1958年,梅自强在莫斯科纺织学院读研究生。用三年时间完成了研究生论文,获得了科学技术副博士学位。第八、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保铮(1927年生,男,江苏南通人,着名电子学家。1948年考入私立南通学院纺科,后从事雷达系统和信号处理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对推动我国雷达信号处理理论与技术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及光华基金特等奖。1984年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姚穆(姚穆 ,1930年生,男, 江苏南通人,纺织材料专家。曾任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现任西安工程科技学院(原西北纺织工学院)名誉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1948年考取私立南通学院纺织科纺织工程系,1950年8月升三年级时转学至当时设在鹹阳的西北工学院纺织工程系,长期从事该领域科研和教学,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等。

发表评论 (已有 条评论)

  

评论列表

    快来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