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奇科普-奇怪的知识又增加了

厉以宁的诗意人生_百科

原创版权 老爸评测作者: 字体大小选择: [ ]

厉以宁的诗意人生

本书分为四章,详细内容包括厉以宁的诗意人生、引言纸上应留墨迹,书山总有知音、两个故乡:江苏仪征和湖南沅陵、停步,停步,回忆儿时住处、两度萍蹤非预料、何处不逢春,春光不待人、当年树已站,乡恋情如故、新人新事出新风;两个学习领域:经济学和诗词、只计耕耘莫问收、依依梦里话当年、词在精工不在狂、白头岂止因离恨、书生意气短长中、前事已茫茫,花红心也凉;两个北大:浮面上的和深层次的、一样湖山多样景、红楼长诳书灯里,一醉成知己、晴或雨,信将疑,桃花未放草仍稀、布衣莫问官场事、新坟已比旧坟多、历史无情终有序;两种深情:家和国、追忆摇蓝曲,泪流有几多、岂待他乡白髮时、寰球广阔任由之、未老还乡莫断场、仙境原来非梦幻、悠然原来非梦幻、一生难得自知明——代结束语。

基本介绍

  • 书名:厉以宁的诗意人生
  • 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 ISBN:7505834053, 9787505834057
  • 品牌:经济科学出版社
  • 作者:傅旭着,,,
  • 开本:0开
  • 定价:21.00

作者简介

傅旭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毕业,法学硕士,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现为人民日报常驻全国人大常委会记者,中国人大制度新闻协会副会长。

媒体推荐

引言
纸上应留墨迹,书山总有知音
厉以宁,着名经济学家,我国经济学界最早研究当代非均衡理论的人。他所着《非均衡的中国经济》一书,被评为“影响新中国经济建设的10本经济学着作”之一。他从中国经济的非均衡性出发,提出了用股份制重新构造我国经济的微观基础的建议,为国内改革开放以来最早提出股份制的学者之一,人们有时称他为“厉股份”。但在20世纪80年代,直到90年代初,他更多的则是受到批判和误解。厉以宁自1980年以后对中国就业问题的研究,尤其是1994年提出“失业比通货膨胀更令人担心”、“就业是中国最重要的社会经济问题”,以及“就业优先”
等论点,引起广泛注意。他在中国巨观经济政策研究中的卓见已经被实践所证实。但他在这个问题上也一再遭到质疑。风风雨雨一路走来,他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并探索不止。这种精神,赢得了学术界的讚赏和青年学生的崇敬。
厉以宁除了担任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主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外,还有一大串头衔和职务,包括连续三届(第七、八、九届,1988~2002年)的全国人大
常委会委员,中国民主同盟名誉副主席,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中国企业投资协会副会长,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中方委员,中日关係史学会会长。经济学方面的卓越建树,繁忙的社会活动,令厉以宁声名大振,为公众所瞩目。在北京举行的全国人大会议期间,当代表们来到首都人民大会堂,踏上台阶步人会场时,厉以宁一出现,马上成为众多记者围追堵截的对象,各家媒体的精兵强将蜂拥而上,在他的周围形成多层包围圈。当前经济形势、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西部大开发、民营经济、中国加入WTO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面对连珠炮似的提问,他处之泰然,侃侃而谈。在人们的印象中,他始终是一位治学严谨并有独立见解的经济学家。
然而,一个偶然的机会,使许多熟悉和不熟悉他的人,对他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伴随他70年人生历程的不仅仅有经济学思想,更有着充满激情与哲理的诗意.两者相互交融.构成他独具魅力的人生。
那是2000年11月底的一个周末,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多功能厅里里外外人声鼎沸,厉以宁的众多桃李从四面八方赶来聚集这里,有远自法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来的,有来自江苏、安徽、广西、广东、黑龙江等省市的,历届弟子一共来了三四百人。一次别开生面的活动开始了:上午,听惯老师讲经济课的学生们,第一次听老师讲解唐宋诗词欣赏;下午,经常与老师探讨经济问题的他们,第一次举办了名为“经济学家的诗情画意”的厉老师诗词研讨会;晚间,熟读各类经济着作的他们,又第一次举办了“诗情高歌到碧霄”的厉以宁诗词朗诵会,诗歌、音乐伴随他们度过了一个美好的夜晚。
欣赏着这些诗词,阅读者始而惊,继而喜。眼下名人诗词可谓多矣,但是像厉以宁这样的功底、意蕴,即使在职业诗人中也不多见,何况对厉以宁来说,诗词只是他的“余事”而已。他从不认为自己是一个诗人。
在同天下午举办的《厉以宁诗词解读》一书的首发式上,厉以宁谦虚地说:“我是一个经济学研究者.一个经济学教师。诗词是我的爱好,也是我业余兴趣的一种寄託:我从高中起就写诗填词,都是有感而发,从来没有想过要出版诗集。现在出版了诗选,这也算是‘沉沙无意却成洲’吧。”
……

图书目录

引言 纸上应留墨迹,书山总有知音
第一章 两个故乡:江苏仪征和湖南沅陵
一、往事悠悠似彗星,一闪无蹤影
二、停步,停步,回忆儿时住处
三、两度萍蹤非预料
四、何处不逢春,春光不待人
五、当年树已枯,乡恋情如故
六、新人新事出新风
第二章 两个学习领域:经济学和诗词
一、只计耕耘莫问收
二、依依梦里话当年
三、词在精工不在狂
四、白头岂止因离恨
五、书生意气短长中
六、前事忆茫茫,花红心也凉
第三章 两个北大:浮面上的和深层次的
一、一样湖山多样景
二、红楼长夜书灯里,一醉成知已
三、晴或雨,信将疑,桃花未放草仍稀
四、布衣莫问官场事
五、新坟已比旧坟多
六、历史无情终有序
第四章 两种深情:家和国
一、追忆摇篮曲,泪流有几多
二、岂待他乡白髮时
三、寰球广阔任由之
四、未老还乡莫断肠
五、仙境原来非梦幻
六、悠然身在牧乡中
一生难得自知明——代结束语

文摘

书摘
菩萨蛮
别长沙
一九五一年

平堤沙岸湘江渡,
娇红艳紫湘山树。
湘水自多情,
欢腾送我行。
无穷留恋意,
伴逐霞云起。
何处不逢春,
春光不待人。
词中的“何处不逢春,春光不待人”,既是自信,更是自勉。
厉以宁和蔡士德二人相约,“再来长沙,一定同游橘子洲”。然而谁都没有想到,这一去就是30多年,直到1985年,厉以宁夫妇去桂林开会,会后来长沙讲学,住在湘江宾馆,蔡士德偕夫人张兰珍来湘江宾馆看望厉以宁,两人才得以重逢。老同学此番见面,自是万千感慨。蔡士德这时在湖南财经学院统计系任教,已56岁,厉以宁55岁,执教于北京大学,一南一北,厉以宁为此赋了一首《七绝》。

七 绝
别后三十四年在长沙重遇蔡士德同学
一九八五年

往事如云远近中,
沅湘旧事渐朦胧,
依稀犹记当年约,
橘子洲头橘子红。
两人一起从沅陵乘小木船东下参加高考,一被北京大学录取,一被湖南大学录取,谁能想到一别竟长达34年呢?
蔡士德夫妇都是沅陵人,他们时常回沅陵,厉以宁向他们打听沅陵近况。他们只摇头,说“还不如你年轻时的情形吶!”什幺理由造成的?他们虽没有细谈,但各自心中有数。厉以宁感慨之余,填了一首《捣练子》。

捣练子
闻沅陵近况有感
一九八五年

乡土恋,
故园情,
老友重逢话暂停,
且问城南江上景?
“丛山不似旧时青”。

七 绝
重读晏殊词
一九五六年

花落燕来小径中,
採桑少女笑颜红,
休言富贵无佳作,
纤巧温馨一代风。

厉以宁这首词中涉及的是自己最欣赏的晏殊两首词,它们的确是传世名作。一首是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另一首是《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巧笑东邻女伴,採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有的评论家把晏殊的词说成是“有富贵气”,厉以宁不以为然。厉以宁认为,评论一个人的诗词要看他的代表作,而不能从这个人的上百首或上千首诗词中挑上几首非代表作,就妄加评论。比如说,陆游一生写过上万首诗,有些是平庸之作,有些写得粗陋,甚至不能卒读,要挑毛病,随处可挑。但陆游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七律·临安春雨纫霁》),“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七律·书愤》),才是他的代表作,评价陆游的诗应当以此为据。
厉以宁诗中用“纤巧温馨一代风”一句,给了晏殊很高的评价。
对于欧阳修的词,厉以宁也是喜爱的。在《七绝·重读欧阳修词》中,厉以宁写道:

七 绝
重读欧阳修词
一九五四年

章台路断怨楼高,
秋韵原来风竹敲,
白髮戴花船上醉,
明年谁约洛城郊?
厉以宁在这首诗中,涉及欧阳修的四首词,其中,一是《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鞦韆去。”二是《木兰花》:“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故倚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三是《浣溪沙》:“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鞦韆。 白髮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尊前。”四是《浪淘沙》:“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对于北宋婉约派另一代表人物晏几道的词,厉以宁也有较深的研究。晏几道是晏殊的幼子,但在政治上不得志,只当过很小的小官。但在词的写作上,与其父齐名,人称“大小晏”,或并称“两晏”。据厉以宁的好友、北京大学老同学何持方教授的记述:“以宁认为晏几道的词虽然清婉,如有‘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这样的名句,但仍没有摆脱六朝宫体诗的影响。用字工丽,却掩盖不住仕途失意的伤感”。
1956年,厉以宁写了这样一首《七绝》。

七 绝
重读晏几道词
一九五六年

六朝宫体韵流长,
婉约词情足断肠,
老尽红尘怜倦客,
几人悟出实凄凉。

调笑令
偕何玉春自清河骑车回北大,沿河沟西行,不觉迷路
一九八六年

杨柳,
杨柳,
杂草丛生前后。
不分南北东西,
飘絮令人眼迷。
迷眼,
迷眼,
粉蝶渐飞渐远。

往事不堪回首,特别是那些令人伤心的往事,但往事又往往深埋在心头,一不经意,回首又是难免的。何玉春1955年由华中工学院毕业后分配到辽宁工作,到1992年已整整37年了。这
一年7月,厉以宁偕夫人应邀到瀋阳讲学,不禁想起当年两地分居的情况,他代妻子写下了一首《七绝》。
……
  

发表评论 (已有 条评论)

  

评论列表

    快来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