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奇科普-奇怪的知识又增加了

文枕琴_百科

原创版权 老爸评测作者: 字体大小选择: [ ]

文枕琴

文枕琴

文枕琴在莆仙一带又称枕头琴,基。在福建,除用于莆田文十音之外,在晋江十番中亦有,当地民众称之为“床”。昔时共有丝弦九条,定音为.6 1 2 3 5 6 1. 2. 3.(.x表低音,x.表高音),以芦苇桿为弓,涂上松香后象小提琴般地与弦摩擦演奏。有坐奏、行奏两种。坐奏时将琴身平置,行奏则扛于左肩,左手扶之,右手持弓。 据考,文枕琴当与古代乐器轧筝、蓁有着密切关係。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文枕琴
  • 又称:枕头琴
  • 地点:福建
  • 丝弦:九条

轧筝

轧筝是我国最初的拉弦乐器。
皎然(公元八世纪)在《观李中丞洪二美人唱轧筝歌》一诗中写道:
君家双美姬,善歌二筝人莫知。
轧用蜀竹弦楚丝,请哇婉转声相随。
夜静酒澜佳月前,高张水引何渊渊。
美人矜名曲不误,蹙响时时如迸泉。
赵琴素所佳,亦讴世称绝。
文枕琴
筝歌一动凡音轻,凝弦且莫停金(田上缶下)。
诗中将轧筝的演奏形式以竹棒撩弦,为歌唱伴奏的情景,作了较详细描述。

历史记载

据《旧唐书·音乐志》记载:“轧筝,以竹片润其端而轧之。”除《旧唐书》之外.宋代陈(日左杨去木右)所着《乐书》(公元1101年成书)也写道:“唐有轧筝,以竹片润其端而轧之,因取名焉。”(见陈《乐书》卷一百四十六),其状与筝相类。文枕琴与此相似,也是用苇桿轧之。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记载:“(日左杨去木右)字晋之,闽清人。绍圣中登制科,官礼部侍郎,事迹具《宋史》本传。”《宋史》又载:“(崇宁)二年九月,礼部员外郎陈(日左杨去木右)上所撰《乐书》二百卷。”崇宁二年为公元1103年,若陈(日左杨去木右)之记述与当时福建情况相关,那幺,轧筝至迟在公元1103年前即已流传福建。
宋代出版的《古代合璧事类备要》一书中的筝条里,也记载了一种叫蓁的乐器:“蓁形如瑟,两头惧方,七弦七柱,以竹润其端而轧之。”此后,在明代莆田人姚旅《露书》中,又有关于“蓁”的记载:“蓁形似筝,筝十四弦,蓁九弦。筝长今尺五尺,蓁三尺五寸,以文锌为之。俗云:‘筑也。’但筑旧云‘以竹击之。’今用桃技擦松香,以右手锯之稍似击形耳。”(见《露书》卷八“风篇中”)。这一记载与文枕琴的关係更为紧密,一是形状结构似筝,长三尺五寸;二是弦数同为九弦;三是蓁用桃枝擦松香,以右手锯之,文枕琴用芦苇桿涂松香,右手持之。姚旅为“万曆中布衣”布衣者,平民百姓也,所见当为乡中情况,由此亦可推得,与文枕琴紧相关联的蓁,在明代万曆(公元1573一1619)年间即已流行于莆田。

现代套用

如今这一古老乐器重又得以在现实音乐生活中发挥作用。经莆田音乐工作者改革,以钢丝为弦,共十一条,音域达两个八度以上,用马尾弓演奏,在原有推拉弓、打弓、中弓、打指等基础上,吸收二胡、大提琴、古筝、琵琶等乐器的演奏技巧,加以溶合,拉、弹并举。音色浑厚柔和,表现力较为丰富。为该乐器的进一步改革、完善提供了基础。(自《福建民间音乐简论》)

文枕琴现状

文艺复甦后,在着名民族音乐专家王耀华、项阳、刘春曙教授,着名二胡演奏家闵惠芬、着名作曲家郭祖荣、李尚清和黄文栋先生的帮助和指导下,原莆田县莆仙剧团音乐工作者黄福安于1979年开始对这一古乐器进行改良和演奏的创新,接着在1983年、1985年、1987年、1999年又相继改良、创新。1981年起由黄福安用改良后的“文枕琴”连续六届在福建省“武夷之春”音乐会、武夷音乐舞蹈节上获奖,先后又获国家文化部、广电部全国首届民间音乐舞蹈大赛作曲、表演二等奖,全国第九届“群星奖”音乐大赛作曲、表演铜奖,全国第二届大学生艺术节专业组二等奖(其女儿黄丹丹演奏),又培养了继黄丹丹之后的多名新手。2001年黄福安作曲并辅导的文枕琴小合奏《潮音》获国家文化部全国第二届“蒲公英奖”(政府最高奖)音乐大赛作曲金奖,辅导、表演银奖。2003年又在全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赛上获二等奖。多次在中央电视台、黄河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海峡之声广播电台等媒介播出,并曾出访日本、香港、澳门表演交流。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多次观摩并给予高度评价,中外多家报刊、音乐杂誌对“文枕琴”都作了详细的报导,并受到省政府的表彰和奖励。2004年莆田市首届百花文艺奖授予黄福安文枕琴演奏曲《潮音》“特别荣誉奖”(最高奖)。2007年5月被列为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保护项目名录。现在比较着名的文枕琴曲目有独奏:《思念》《湄屿潮音》《港湾遐想》《幽谷清音》《海峡女神》;小合奏《潮音》;与唱相融的《一斛珠》《海峡通途》《清风颂》等。

发表评论 (已有 条评论)

  

评论列表

    快来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