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奇科普-奇怪的知识又增加了

宋朝对外战争胜率明明超七成,但为何都认为宋军太弱呢

原创版权 未知作者:缘起 字体大小选择: [ ]

在众多朝代中,提起宋朝,给大家的印象就是孱弱、羸弱、怂,而事实上,宋朝的对外战争胜率不低,且士兵、将领打起仗来同样英勇顽强,那么为何大家还是说宋朝太弱呢?
 
  • 皇帝们太怂

 
宋朝的皇帝,是掣肘战事的一大要素,正所谓人无头不走鸟无头不飞,作为领导人,自然责任重大,而宋朝的皇帝总是在关键时候掉链子。
 
史料记载“准曰:「陛下欲了此,不过五日尔。」因请帝幸澶州。同列惧,欲退,准止之,令候驾起。帝难之,欲还内,准曰:「陛下入则臣不得见,大事去矣,请毋还而行。」帝乃议亲征,召群臣问方略。”
 
公元1004年,萧太后和辽圣宗耶律隆绪率大军20万大举南下,宋真宗闻听消息,吓得面无血色。很明显,宋真宗真的很害怕,一时间不知所措,还想跑回內宫躲避,皇帝是一国之主,怎么能闻听外敌入侵就吓成这个样子。
 
 
 
 
寇准规劝真宗亲征澶州,好不容真宗才下定决心亲征,可他心中仍有逃跑的想法,等到了澶州南城,真宗再度犹豫,想要跑,寇准再次苦口婆心地劝说,才好说歹说让真宗上了澶州城楼。
 
皇帝御驾亲征,和将领带兵寓意有很大不同,宋军得知皇帝亲临前线,那是士气大振,欢呼声传到几十里外。
 
在澶州城下,双方爆发激烈战斗,宋军将领李继隆指挥得当,宋军以一当十,将辽军杀得大败,并击杀了辽军主将萧挞凛,因此,萧太后向宋朝请和。
 
当时,宋军占据主动,而辽军孤军深入,处处碰壁,到了澶州城下,已经是强弩之末,以宋军的实力,足以消灭这股辽军。可是,宋真宗畏惧战争,喜欢和平,便同意了萧太后和谈条件。
 
宋军以胜利方的立场,却要每年给辽国岁币10万两,绢20万匹,面子里子全丢了,尽管双方达成了停战协议,宋军却也浪费了最好的战机。宋真宗之怂,由此可见一斑。
 
 
 
 
  • 时常割地赔款

 
史料记载“靖康元年春正月,金人犯京师,军于城西北,遣使入城,邀亲王、宰臣议和军中。朝廷方遣同知枢密院事李棁等使金,议割太原、中山、河间三镇,遣宰臣授地,亲王送大军过河。”
 
靖康元年,金兵侵入宋境,攻到开封城下,碍于金军的强悍实力,宋廷一味地委曲求全,天朝上国的尊严在此时荡然无存。
 
金兵不急于攻入城内,而是要钱、要东西、要地盘,宋朝不仅赔了大量金银,还将太原、中山、河间割给了金国,事实上,就算不给,当时基本也已经被金国人攻下了。
 
除此之外,徽钦二帝还成了亡国奴,被金军掳走,历朝历代,皇帝被掳走的情况是有的,但像徽钦二帝如此之软弱的真的不算多。
 
割地赔款,对于一个政权,是最屈辱的一件事,而在宋朝,这种事情时有发生,所以,宋朝给人的印象总是孱弱不堪。
 
 
 
 
 
  • 士大夫严重拖后腿

 
宋朝是官员们的天堂,赵匡胤定下重文轻武的国策,也让宋朝的士大夫过得极其逍遥自在,除此之外,在宋朝当官还有一个保障,那就是如果不是罪大恶极,就不会被杀,即使是打了败仗,出了大乱子,也只不过是贬官了事。
 
理论上讲,如此宽松的为官环境,应该有不少仁人志士,但事实上,宋朝最不缺的就是萎靡的官僚。
 
澶渊之战时,寇准劝说宋真宗亲征,而参知政事王钦若却劝皇帝去金陵避难,因为王钦若是江南人,陈尧叟劝说皇帝逃到成都,因为陈尧叟是蜀人。这就皇帝身边顶级高官干的事,在他们心中,保家卫国好像跟他们没什么关系,保住自己的官爵地位才是最重要的。
 
 
 
 
 
北宋时期,除了太祖、太宗,最有想法、最有魄力也就属宋神宗,宋神宗从即位开始,就一直致力于富国强兵,他和王安石搭档,搞起了轰轰烈烈的熙宁变法,而且做出了很大的成绩。
 
财政上,国家税收大幅度上升,军事上,王韶熙河开边效果显著,熙宁九年,郭逵平定交趾也是打得有声有色。
 
诚然,王安石的熙宁变法也有诸多问题,但真的一举改变了北宋当时的现状,宋朝国力大增。然而,在变法途中,反对派一直以各种理由阻挠变法,而待到神宗去世后,反对派的士大夫们,马上推翻新法,恢复旧法。
 
这些士大夫反对新法的初衷是什么?是为国为民吗?非也,其中的大多数还是为了自身的利益和地位。
 
 
 
 
 
神宗去世后,反对派马上跳出来,将新法驳斥得一文不值,其中的代表人物就司马光。不可否认,司马光的确是一代史学宗师,但在军国大事上,司马光一直没带什么好头。
 
高太后高滔滔是反对派的主心骨,为此,她一心要恢复旧法,废除新法,司马光给她出了个主意。理论上讲,宋哲宗即位后,要延续神宗的法制三年,这才是尊崇孝道的体现,而司马光避开矛头,转换思路,搞出来个“以母改子”。
 
换言之,就是高滔滔要废除新法,而不是宋哲宗,规避了主要矛盾,但事实上,司马光如此理论更是触犯了大忌,那就是后宫干政。总而言之,宋朝之所以长时间萎靡不振,跟这群士大夫们有着密切的关系。
 
 
 
 
 
  • 关键战役总出幺蛾子

 
宋太祖赵匡胤文武兼备,建国之后,宋军南征北讨,几乎是无往而不利,而从太宗开始,宋朝的对外战争时常笼罩着一层阴霾,关键时刻总出幺蛾子。
 
以元丰五路伐夏为例,这是自北宋开国以来最大的军事行动,其目的就是覆灭整个西夏,而在战役进行的最关键时刻,出了一个差头。
 
史料记载“城未及阖,先锋夺门几入,遵裕驰遣使止之,昌祚曰:「城不足下,脱朝廷谓我争功,奈何?」命按甲勿攻。”
 
泾原军的指挥官名为刘昌祚,刘昌祚率军一路攻城拔寨,最后直达灵州城下,就在宋军将要攻入城门之时,高遵裕的命令到了,命令刘昌祚停止进攻。
 
高遵裕主管环庆路,是刘昌祚的顶头上司,高遵裕为何要阻止刘昌祚攻城?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争功,是时,五路宋军在西北势如破竹,除了王中正、高遵裕,李宪的熙河军、种谔的鄜延军、刘昌祚泾原军均斩获颇丰,宋军在野战中将西夏人打得丢盔弃甲,毫无还手之力。
 
 
 
 
 
可是,就是因为高遵裕这一命令,让整个作战计划陷入混乱,加之当时天寒地冻,宋军补给也出了问题,遂不得不撤军。宋朝几乎投入了全部本钱,全毁在了高遵裕一人之手。
 
倘若没有高遵裕,哪怕换一个一般将领,元丰五路伐夏,其战果将是极其辉煌的,甚至可以改变整个宋朝的国运,可是,历史没有那么多如果,失败了就是失败了。
 
总而言之,宋朝之孱弱,主要体现在了统治阶级和士大夫群体身上,宋军的实力一直很强,哪怕到了南宋同样如此,每每看到宋朝种种颓废之举,只能留下一声叹息!
 
参考资料:《宋史•列传第四十》《宋史•列传第一百八》
 
 
更多精彩 点击观阅

1.拉丁美洲独立战争结束后,为何巴西成拉美唯一的帝国

2.清朝在新疆设置的“哈密回王”,到底是怎么回事
 

............................END............................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发表评论 (已有 条评论)

  

评论列表

    快来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