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奇科普-奇怪的知识又增加了

感谢食品定量供应——生产与消费关系之管见

原创版权 作者投稿作者: 字体大小选择: [ ]

  感谢食品定量供应

  ——生产与消费关系之管见

  罗文颖

  民以食为天!吃饭是人们生存的第一要务。古今中外人吃饭大体分五种情形:1、吃得饱又吃得好;2、吃饱;3、温饱;4、半饥半饱;5、饥饿。因此,黑毛泽东时代最有“说服力”的莫过于吃不饱了,就连目前中国糖尿病人有增长的趋势,有些人也归罪到前三十年“吃不饱上”。这种最能蛊惑人的说法从生产与消费的角度来分析,就能看出是满口谎言。不论是什么社会形态,不论是何种国家,其国民经济都要遵循产品生产——产品(商品)流通——社会与个人消费商品,再生产——再流通——再消费的普遍规律。即使是原始社会,为了生存,人们也必须去采摘渔猎(生产),把食物运回来分配给大家(流通),吃到肚子里(消费)。拿粮食生产来说吧,1949年,美国粮食产量15,740万吨,人口1.5亿,人均1050公斤;中国粮食产量11,200万吨,人口4.75亿,人均236公斤;至于钢产量更没法比了,中国钢产量15.7万吨,美国钢产量7,074万吨,人均是我国的1,346倍;1940年美国率先完成了农业机械化,而1949年中国只有一百多台进口的拖拉机。中国这样的生产能力,说一穷二白并不为过。1900年中国人口4.5亿,到1949年4.75亿,50年间仅增长0.25亿。有人说是战争因素造成人口增长缓慢,还有人说人口统计数字有误,应该是五亿多人口。实际是粮食产量已近极限,不能养活更多的人口。粮食产量限制了人口的增加,大多数工农大众、部分知识分子过着半饥半饱的生活。当时粮食生产与消费在国民经济存在着较大的矛盾。

  新中国成立的时候,面对的是国民党反动派留下的一个千疮百孔、民不聊生的烂摊子。因此,粮食生产与消费的突出矛盾还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好比三岁孩子让他去干成人般的力气活,可能吗!在落后发达国家上百年,又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既要避免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出现的惨剧,又要尽快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是摆在中共中央和毛泽东面前的重大课题,其难度可想而知。1953年10月2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指出:“百分之十左右的缺粮户。共约有四千八百万左右的农民缺粮,其中老区情况较好,新区比较严重,要五年才能解决。每年两千万到四千万灾民。灾有六种:水旱风虫霜雹,这个问题几十年才能解决,但搞得好可以减少。”(《粮食统购统销问题》《毛泽东文集第六卷》)。缺粮户加灾民每年就有近七千万至近九千万人口,约占总人口(按5.5亿计算)的12%——16%。八千万左右的人口缺粮,加上一亿左右吃商品粮的人口,在粮食生产不能满足全员消费的矛盾面前,不当家不知柴木贵呀!好在中国有了毛泽东这样的当家人,才能治疗“东亚病夫”的创伤。为了解决粮食紧缺,便有了粮食统购统销。有研究“经济”的“大仙”说,是“计划经济”造成的食品短缺,搞“市场经济”就能自动调剂余缺。那本作者就请教请教这类“大仙”,比如说,一百人需要一百斤粮食,地里只能种出九十斤,短期内扩大不了生产规模,那十斤怎么用“市场经济”来调节?“市场经济”就不用扩大耕地面积,就不用提高亩产量了吗?市场好比送外卖的小哥,从盒饭生产单位取来盒饭,送到客户手中去吃掉。市场的作用是传递,起决定作用是生产和消费。在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匮乏时应该以产定消,在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充裕时应该以消定产。这就是经济计划的作用。没有充足的产品(商品)供给,没有充裕的居民和社会消费,市场用何种手段自动调剂余缺!?

  半大小子,吃死老子,是我国自古流传下来的俗语。男孩子从十四岁到十八岁正是身高快速生长阶段,活动多饭量大,常有饿感是正常现象。我有一个同学身高一米七八,大约从2008年起他不时说毛泽东时代吃不饱。有一次我问他:你身高和我差不多,你经常吃不饱身体怎么长这么高?噎得他半天没说出话来。由此我想,吃饱或吃不饱应该以能否健康成长为标准。身体正常发育了,就说明摄入的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满足需要了。1949年中国人口4.75亿,到1979年已增加到9.75亿,如果一天光挨饿,这多出来的五亿人不需要吃食品光呼吸空气活着了!那时不能说吃不饱,只能说吃八分饱。“一生只吃八分饱,话到嘴边留半分”可是祖先留下的养生、处世之道呦。

  粮食统购统销、副食品凭票证供应,是一种配给制,在发达国家也曾实行过。有战时配给制、经济危机配给制、灾荒配给制。二战时的英国、日本等国家都实行过战时和战后配给制;1929年10月24日美国股市崩盘引发的世界经济危机,造成美国工人大量失业,失业工人的救济开始实行的是配给制,后来采取以工代赈;1959年秋收后至1962年夏收前中国发生的三年自然灾害,粮食严重减产,迫不得已降低粮食供应指标,副食品凭票证供应。配给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进步作用是不应该否定的。比如依靠工资收入的家庭,有双职工和单职工之分,有供养人口多和供养人口少之差,有七八级工和二三级工之别。家庭收入的差别造成了消费的不均衡,不凭票证,钱多的人家就会使劲买存起来,钱少的人家只能买不到或买到少量的,日子就会难以为继。粮食、副食品定量供应才能让大家日子过下去。还比如有一百人,食品的供给量如果敞开肚皮吃只够九十人用,余下的十人怎么办?九十人每天省一两够十人消费,而十人就是不吃不穿也解决不了九十人的消费。50、60、70年代出生的人,真得应该感谢食品定量供应。尤其是城镇吃商品粮和农村吃返销粮的家庭,没有食品定量供应,你虽然降生到人间,能不能长大成人很难说。

  粮食及农副产品产量与供养人口数量成反比,过去、现在、将来都是如此。食品短缺,在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同样出现过,否则哪来的马尔萨斯《人口论》。英国的羊吃人的圈地运动,使大量的农民破产,形成了庞大的剩余劳动力,他们可以向北美洲、澳大利亚大量移民,解决了剩余劳动力问题。毛泽东时代有这个条件吗?一九六三年五月三日毛泽东同几内亚政府经济代表团谈话时指出:“我们的国家有一个很大的缺点,人太多,这么多人要吃饭、要穿衣,所以现在还有不少困难,但这些困难不是不可克服的,而是能够克服的,正在采取措施克服。我国的经济、文化同你们差不多,几乎是在没有什么遗产的情况下搞起来的。”(《所有非洲国家人民都是我们的朋友》《毛泽东文集》第八卷)到1960年代,由于钢产量大幅增长才有了自力更生建设化肥厂的可行性。从1966年到1978年,全国以县为单位新建了1000余座小氮肥厂,1973年从法国、荷兰、美国、日本引进13套年产30万吨合成氨的大氮肥厂。至1983年,全国氮肥产量猛增至1,109.4万吨,成为世界上第二大氮肥生产国(第一是苏联)。1986年以后全国的耕地普遍使用了高效化肥,粮食产量才能稳步增长;加之1983年开始职工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农民一对夫妇只生两个孩子的计划生育政策,才使得由旧中国普遍半饥半饱过渡到前三十年普遍温饱,又过渡到后来的普遍吃饱。

  1956年毛泽东说:“韩愈有一篇文章叫《送穷文》,我们要写送穷文。中国要几十年才能将穷鬼送走。”(《同民建和工商联负责人的谈话》《毛泽东文集》第七卷)。邓小平1982年说:“建国以来,我们做了一些事情,基本上解决了吃饭穿衣问题,粮食达到自给。这是很了不起的事情,旧中国长期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在工业方面,我们已经建立了一个比较好的基础,尽管还很落后,但比过去好多了。”(《我国经济建设的历史经验》《邓小平文选》第二卷)。都说吃水不忘挖井人,现在有些人不去饮水思源,反而还骂起了挖井人,这类人真该摸摸良心想一想,其心是黑的还是红的?!

  一个国家的发展,类似一个人的成长。五岁时跑不利索,十五岁时不能养家糊口,二十五岁能养家糊口娶妻生子了,就嘲笑五岁时不能大步流星向前奔,就笑话十五岁时不去享受幸福的滋味,这是一种什么思维?奉劝那些对前三十年信口雌黄的人,不要做右太阳穴漏风,左太阳穴冒泡的蠢事了。

  2019年12月7日于承德双滦区

发表评论 (已有 条评论)

  

评论列表

    快来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