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奇科普-奇怪的知识又增加了

朱元璋为什么忍了七年才杀胡惟庸?胡惟庸真的要谋反吗?

原创版权 未知作者:缘起 字体大小选择: [ ]

朱元璋设了一个局,谁入局谁死。

他的这个局实际上得从李善长罢相之后开始说起,当时,朱元璋跑去试探刘伯温,说:“老李辞官了,我想让杨宪接手他的工作,老先生呀,你看怎么样?”

刘伯温素和杨宪交好,皇帝竟然问自己能不能让杨宪当宰相?皇帝这么喜欢猜忌,哪能说杨宪的好话?所以,老刘老老实实地评价了杨宪:“杨宪呀,我看不行,他这个人虽是宰相之材,可却无有宰相之气量。”

老朱有点意外老刘会这么说杨宪,既然老刘这么说了,他也不好再说什么,所以想了想又问:“杨宪不行,那么汪广洋如何?”

老刘摇头:“汪广洋更不行,他心胸之狭隘甚于杨宪。”

老朱见老刘又否决了汪广洋,心中顿时又有了一个人选:“胡惟庸呢?”

老刘仍然摇头:“宰相是为帝王驾车之人,让胡惟庸为相,我怕他会弄断车架的车辕呀!”

老朱顿时气了,杨也不行,汪胡也不行,看来呀,只有老先生才能当咱的宰相了!

老刘急忙摇头,不行不行,我更不行,我又嫉恶如仇又懒于处理繁务,让我为相,恐怕只会辜负圣恩呀。

刘伯温跟了朱元璋这么多年了,他深知朱是一个怎样的人,朱恨不得将天下之权揽于一身,李善长之所以罢相,不也是惹恼了朱?

更何况,朱元璋动不动说刘伯温是“我的张良”,张良为刘邦打下江山后的结局,刘伯温可一清二楚,所以此时朱一说让他当宰相,他便知道这是朱在试探自己,所以想也没想就拒绝了。

这事要换成了胡惟庸,恐怕老胡当场便会磕头谢恩说,好呀,好呀,我一定为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但是,刘伯温却不会。

所以,刘伯温没有入朱元璋的局,一个名为“废相”的局。

朱元璋想废相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李善长仍在相位之时,他便已经感觉到了相权对皇权的诸多掣肘,再加上李善长擅权骄纵,所以他当时就想废了李善长。

为此,他还特意跑去和刘伯温商量,但是被刘伯温给劝住了:“李善长功勋卓著,颇有威望,又能调和诸将,你别冲动。”

朱元璋虽然没动李善长,但是废相的念头却越来越浓了。

李善长的辞官罢相,正好给了朱元璋一个设局的好机会,这个局可以说是一个必死之局,谁入局谁就得死。

朱元璋为什么要问刘伯温杨、汪、胡三人适不适合当宰相,难道他真不知道杨、汪、胡三人的为人?说白了,他是想让刘伯温入局,可是刘伯温实在太精明了,根本不上他的当,他能怎么办?只能退而求其次了。

所以,刘伯温不是劝他不要用杨宪、汪广洋和胡惟庸吗?他偏偏要用!

朱元璋用的第一个人是杨宪,只不过,杨宪确实和刘伯温说的一样,心胸太狭隘,所以虽然几乎有了宰相的权力,却还没来得及坐上宰相的位置便已经被砍了头。

杨宪升任中书右丞之后,一边想取代李善长,一边又想打压汪广洋,他虽然成功地打压了汪,可却输给了李。

杨宪当不成宰相,废相的局也开不了,所以朱元璋的目光转向了汪广洋。

杨宪一死,朱元璋急忙一纸诏书将被贬到海南的汪广洋召回了南京,然后被迅速提为右丞相,也许是怕汪广洋重蹈杨宪的覆辙,所以这才急迫地让他当宰相吧。

刘伯温不是说汪广洋的心胸更狭隘吗?让汪广洋当宰相,还怕他不犯错?只要他犯了错,便可以治他的罪,然后顺势废相!

可是,朱元璋又失望了,汪广洋当宰相后却没有利用相权打压异己,反倒玩起了尸位素餐。

朱元璋怒了,不但罢了汪广洋的相,还贬他去了广东。

1373年,汪广洋被罢右丞相一职,半年之后由胡惟庸接任,废相之局这才得以顺利进行。

胡惟庸能够顺利为相,也得亏了李善长的举荐,此时李虽不在相位,可却仍然能够影响到朱元璋的人事任免,由此也可见他的势力有多强了。

所以,胡惟庸方才为相,为了坐稳相位,他只能也得靠向李善长。

对于朱元璋而言,胡惟庸和李善长还是同一阵营,所以对胡惟庸下手也不能太早,但是他知道胡迟早和李分道扬镳,所以他只能等。

这一等,便是4年。

1377年,此时胡惟庸已经稳坐相位,当了左丞相,但是缺一个资历相当的政敌,只有让他有这么一个政敌,他才会出手,才会露出破产,所以朱元璋又将汪广洋调回南京任右丞相。

不论汪广洋能力如何,只要他在右丞相为上,便是对胡的威胁,所以专权跋扈的胡肯定会出手打压汪。

所以,朱元璋只要坐看胡、汪相斗,他们越斗,破绽便会越多。

1379年,朱元璋终于出手了。

这一年,御史中丞涂节突然同时举报胡惟庸和汪广洋,说刘伯温是胡惟庸毒死的,汪广洋知情不报。

让人怀疑的是,涂节原本被胡惟庸收买了,打算一起谋反,可是为什么却突然举报胡惟庸意图谋反呢?

所以,涂节可能是朱元璋故意推到胡惟庸身边的地雷。

胡惟庸一则确有一定的野望,二则受到了朱元璋的逼迫,此时为相多年的他已经积蓄了不小的势力,所以才决定铤而走险。

涂节的举报,正好给了朱元璋下手的机会,最后朱元璋不仅杀了胡惟庸,还得以借着胡惟庸案给顺势废除了丞相制度。

涂节可就倒霉了,举报完了胡惟庸,自己也没能幸免。

照理来说,开国时才官至四品的胡惟庸,距离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之位,怎么看都遥不可及。如果没有意外的话,他至少得把排在他前面的那一大批开国文官,全都熬死之后,自己才有可能。

但是,就在明朝开国之后,因为一个现象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胡惟庸的命运。

这个现象,名叫党争。

老朱创业那会儿,麾下的人大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最早开始追随老朱打天下的那群人,这群人大多生于淮西,基本上都是老乡。所以明朝开国之后,就不自觉地开始站到一起,形成了所谓的淮西党。另一类则是后来老朱逐渐发展壮大,逐渐依附而来的文人。因为这群人,很多都出身于浙东,所以形成了所谓的浙东党。

党争的出现,让老朱感到无法忍受。当时北元朝廷还在,明朝还没有彻底拿下中原所有地盘,你们就开始内斗,这还了得?更重要的是,在两党明争暗斗的过程中,老朱忽然发现,双方为了斗争,会本能地争权。而这种争权,不管会从对方的手里去争,还会从他这个皇帝的手里去争!

而且,随着后来浙东党势力越来越大,全面压制了淮西党以后,在朝堂上越来越有一家独大之势。如此一来,他们从老朱手里争权的倾向,就越来越明显了。

你们这是活腻歪了吧?

朱元璋这个时候,自然就想解决这个问题。但是,随着老朱逐渐深入了解这个问题之后,发现问题似乎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简单。

不管是淮西党还是浙东党,都是开国功臣,想要收拾起来,极为困难。甚至可以说,牵一发而动全身。杀了一个,就会带出一窝。对于当时还没有彻底拿下整个中原的明朝来说,此时杀戮功臣,显然是不能接受的。

于是,老朱想出了一个办法,决定布一个局。

这个局的关键,就是废掉旧有的丞相之位,把所有的权力,都抓在自己手里。因为丞相这个位置,权力实在太大了。只要丞相这个位置还在,不管谁当,都会权力很大。只要权力很大,就会分走自己手里的权力。而且当时淮西党的领袖李善长,正是凭借担任丞相之位,才能全面压制淮西党,甚至从自己手里抢权。

最直接的办法,自然是直接干掉李善长,马上宣布取消取消丞相之位。但是,李善长是开国功臣之首,从当时的局面来看,就算是老朱,也不能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轻易杀掉李善长。另外,李善长还是整个淮西党的领袖,如果杀了李善长,就得同时杀掉一大批文官。这对于老朱而言,同样不是个好办法。

所以,老朱首先用了一些小手段,逼李善长辞去丞相之位,暂时退休回家。然后,换一个资历浅名望低的人上来,担任丞相之位。

正是因为这些错综复杂的原因,原本没有半点机会的胡惟庸,就被这张天上掉下来的馅饼,给砸中了。

洪武元年,胡惟庸还只是个太常少卿。而到了洪武三年,仅仅三年之后,胡惟庸就被提拔为中书省参知政事,相当于是丞相决策团体中的一员。又过了三年之后,洪武六年,在李善长的推荐下,胡惟庸担任右丞相。洪武十年,直接升迁为左丞相!

仅仅十年时间,胡惟庸就从一个四品文官,一步步成为明朝权力体系当中,仅次于朱元璋的那个人。

随着官位越来越高,胡惟庸一步步走向那个大明权力最高点。但同时,胡惟庸并没有意识到,他的上位,其实是老朱有意识的引导。或者说,胡惟庸认为,老朱真的是看中了自己的才干,所以才提拔自己。

胡惟庸从来没想过,老朱的真正目的,其实是为了把他当猪养。

没有意识到这一切的胡惟庸,开始在丞相这个位置上,肆意争权揽权,广结朋党。这其实也不奇怪,毕竟以前绝大多数朝代的丞相,都是这么干的。没有朋党,没有门人下属,如何实行政令?但在这个过程中,胡惟庸也越发侵占到老朱的权力范围。

在老朱眼里,天底下所有的权力,都应该属于他。而胡惟庸的这种做法,无异于是从他嘴里夺食。

再等等,等你真的长得特别肥了以后再杀你。

洪武十二年,这个机会终于来了。

洪武十二年九月,占城国来到明朝进贡。当时胡惟庸不知道是忘了还是故意的,就把这件事给忘了,没及时和老朱汇报。老朱借着这件事发作,斥责整个中书省,下令让中书省进行整改。作为中书省的主官,胡惟庸自然难辞其咎,但是在磕头谢罪之后,胡惟庸却开始推卸责任,将责任推卸给礼部,礼部又把责任推回给中书省。

这下,老朱总算有理由抓人了。

老朱当即下令,把所有涉及到的官员,全都抓了起来。

接下来就好办了,都是明朝最高级别官员,谁屁股底下没有点脏东西?为了脱罪,那就互相指认呗。在老朱的种种操作下,最终,御史中丞涂节告发胡惟庸,说胡惟庸要谋反。

老朱终于等到了这个杀人的理由。

老朱当即下令,杀胡惟庸九族,并且将胡惟庸朋党一并杀掉。杀掉胡惟庸之后,老朱下令,就此废除丞相官职,将权力下放给六部,同时设立大学士制度,让大学士给皇帝做顾问,最后由皇帝做决策。

不过,胡惟庸案其实并没有随着胡惟庸的死而结束。老朱最开始的打算,是贬黜李善长,让资历声望都很一般的胡惟庸上位,再广结朋党,最后一举清除。如此一来,既不需要杀那些开国功臣,又能将丞相之位废除,彻底解除党争之祸,可谓一举数得。

但老朱最后发现,自己好像还是想简单了。

胡惟庸被杀之后,虽然没了丞相这个位置,但老朱依然发现,自己的权力还是会受到掣肘。于是,老朱就将目光,再次投向那些开国功臣身上,投向了已经退休多年的李善长。

洪武二十三年,在胡惟庸已经被杀十年之后,老朱再次举起屠刀,掀起了胡惟庸案的下半场。老朱以谋反为名,杀掉李善长,并且株连了大量开国功臣。至此之后,昔日随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淮西党,近乎被老朱自己给杀绝了。

纵观整个胡惟庸案,我们不难发现,胡惟庸从上位开始,就是老朱精心布置的一个局。为了不牵连到大量开国功勋,影响国家稳定。老朱才不得不将一个声望资历都不行的胡惟庸,扶上丞相之位。而老朱的目的,就是要让胡惟庸主动结党,然后一举铲除,彻底废掉丞相之位。

至于谋反,那就更不太可能了。老朱马上得天下,对京城内看管极为严格,甚至创造性的搞了锦衣卫这样一个部门。胡惟庸身为一个文官,想要在老朱眼皮子底下,玩谋反的戏码,可能性基本为零。

胡惟庸或许至死都没有想明白,自己的步步高升与败亡,其实都是在老朱一手操控当中。他的存在,不过只是老朱的一枚棋子罢了。


 

发表评论 (已有 条评论)

  

评论列表

    快来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