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奇科普-奇怪的知识又增加了

我们离毛主席的《六.二六指示》有多远

原创版权 乌有之乡作者: 字体大小选择: [ ]

在关注人民健康的问题上,——不管我们今天的用心、改革初衷,是多么美好,实际状况上是:离毛泽东的为人民宗旨,已经较远,——甚有背离的。

  明天是6月26日,是毛主席发表“应该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57周年。

  这里编辑别人的文章:《毛泽东的一次发怒改变中国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作者:陈立旭),及改写我的一篇旧文,揉合起来,介绍毛主席这一指示的具体情况。以作纪念。

  陈立旭这篇文章说:

  旧中国的农村,缺医少药。农民生病也治不起,只是挺着,小病能挺过去,得了大病,只能等死。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农村广大农民的医疗卫生问题,也曾采取多种具体措施去解决。但当时中国经过正规培训的医生很少,政府很难一朝一夕解决这个历史遗留问题。

  针对这种情况,毛泽东认为,中医需要器械不多,行动灵活方便,中药也不贵,农民抓得起中药,因此发展中医,对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问题有利。1958 年他批示 :“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整理,提高”。但是,培养大批中医,需要时间,而且这些学成的中医大多也是留在城市的医院中工作,广大农村缺医少药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中央于是转而探索另一个解决方式——派城市的医生组成医疗队下乡为农民治病。毛泽东曾多次指示城市中的医院要组织医疗队下乡为农民治病。为了贯彻毛泽东的指示,1965 年之前国家还陆续出台了许多方案,要求各级医院临时组建下乡巡诊的医疗队去农村为农民治病。1965 年 1 月,毛泽东和中央又批转了卫生部关于组织巡回医疗队下农村基层的报告。很多医疗专家纷纷响应,像著名的胸外科专家黄家驷、儿科专家周华康、妇科专家林巧稚都加入其中,深入农村送医。到 1965 年上半年,全国城市共组织了 2800 名医生下农村巡诊。

  但由于医疗队人数有限,每次下乡,只能走两三个乡镇,且医疗队下乡只能轻装,不可能带稍微大一点的医疗器械,也不可能配齐各专科人员,无法达到有效地为农民医治疾病的目的。此外,医疗队长期下乡,各级医院要打乱日常工作来安排人员,农村要为安排医疗队的食宿而费脑筋。因此,许多地方组织医疗队下乡没有长期坚持,农民看病难的问题仍然存在。

  对此,毛泽东极为不满。

  毛泽东内心积压的火气,终于在1965年6月26日爆发了。

  这一天,毛泽东按照中央办公厅的安排,听卫生部部长钱信忠汇报工作。钱信忠在作了卫生部工作的一般性汇报后,讲到了全国医务人员分布情况和医疗经费使用的占比 :全国现有 140 多万名卫生技术人员,高级医务人员 90%在城市,其中70%在大城市,20%在县城,只有10%在农村 ;医疗经费的使用农村只占25%,城市则占去了75%。毛泽东听到这组数字,发怒了。他面容严肃地站起身来,严厉地说 :“卫生部的工作只给全国人口的 15% 工作,而且这 15%中主要是老爷,广大农民得不到医疗,一无医,二无药。卫生部不是人民的卫生部,改成城市卫生部或老爷卫生部,或城市老爷卫生部好了!”“应该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培养一大批‘农村也养得起’的医生,由他们来为农民看病服务。”

  这,就是后来人们简称的《六.二六指示》。

  不带偏见的人,都会有这样的看法,即:毛泽东从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出发,对当时农村缺医少药的情况,提出如此批评,是领袖关心人民的具体体现。应当说,在这一指示发出以后,我们的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确使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得到较大改变(当然,还没有完全解决)。当时的具体措施有:1、全国有技术力量的医院实行合理布局,重点是顾及落后地区;2、城市医疗卫生部门分区域地定期下乡巡回医疗;3、在广大农村普遍建立合作医疗制度;4、普及赤脚医生,即村村、队队都有不离土、穿草鞋,甚至赤着脚的医务者……

  可惜,这一系列措施,在改革开放后,因种种原因,没有持续地实行下去。那么,今天的农村,医疗保证状况怎么样?离毛泽东的指示有多远?我没专门搞过这方面的调查,不可诳语。但从我接触的情况分析,可以说,存在较多问题;离毛泽东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问题表现在:

  1、农村的合作医疗已经不复存在,“小病忍,大病等,重病才进医院门”的情况比较普遍;十八大后,我们党对“改革”作了改革,情况又有了进一步改观,但还未有很大改善。在边远农村,“重病没钱治,等着阎王来带人”的,不是个别。

  2、在“追求个人、本群体和单位的利益最大化”原则下,中国传统中的两大仁善事业,一个教育,一个医疗,现在,光环大失(也有极少人斥之严重失德)。医疗部门“希望人们多生病,多吃药,吃贵药,多捡查”的想法和具体措施,已广为存在。这大大伤害了病人利益和健康。加上收“红包”的现象无法根决,有人已将“医业”排上“社会毒瘤”榜。这里固然有群众的情绪化问题,但很多问题的存在也是事实。

  3、医疗保健系统改革的“市场化”取向,已经使“利他”的“为人民服务”,在很大程度上成为“画饼”。而“市场化”取向,则又是有话语权的极少人公知精英——命魂所系的——“通灵宝玉”。

  综上所述,在关注人民健康的问题上,——不管我们今天的用心、改革初衷,是多么美好,实际状况上是:离毛泽东的为人民宗旨,已经较远,——甚有背离的。这应引起我们重视。

  让人揪心的还是,如上所言,中国历史传统中的两大仁善事业,现在,光环大失!有人甚至斥之曰:严重失德!

发表评论 (已有 条评论)

  

评论列表

    快来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