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奇科普-奇怪的知识又增加了

《水浒传》中最模糊的角色“公孙胜”,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原创版权 未知作者:缘起 字体大小选择: [ ]

  梁山的领导班子多次发生调整,无论人员如何变化,有一个人总是稳居其中,就是“入云龙”公孙胜。每当大家在排名前列看到公孙道长的大名时,会感到十分正常,但又有那么一点不正常。没错,以公孙胜的资历、本领,又有魔法加成的综合实力,进入领导班子自然没说的。
  
  然而问题是,公孙胜几乎没有表现,连出镜都少得离奇。明明呼风唤雨,撒豆成兵却寸功难立。其实从一出场,公孙胜的人设就显得模糊尴尬。他一个出家人,为什么非要来蹚俗世的浑水,还是生辰纲这样的火药桶?
  
  对此有的读者可能会说:“为了杀富济贫。”可是来他一上就挑明了,“今有十万贯金珠宝贝,专送与保正,作进见之礼。”这10万贯是拿结交晁盖并与之分肥的,与旁人没有半毛关系。为此公孙胜还做起思想动员来,“此一套富贵,不可错过。古人有云,当取不取,过后莫悔”。听明白了吧?这是一套“不可错过”的富贵,根本不是一桩义举,不取肯定后悔。这哪里像个出家人讲的话,哪里又是要杀富济贫?嗣后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晁盖们劫了生辰纲,不过供参与者自己分赃,未曾见拿出半文钱来接济他人。
  
  对此公孙道长也没有提出任何异议,而是和其他人一样,在晁盖家后院的葡萄树下喝大酒。而且事情暴露之后,在面对官兵追捕之时,公孙胜竟忘记了自己的一身法术,只知道闷着头跑路。难道此时他的仙术尚未修炼成熟?后来上了梁山,吴用挑唆林冲火并王伦。排定座位时,公孙胜在林冲的坚持之下坦然坐了第三位,排序还在林冲之前,毫不客气。
  
  心安理得忝居上位再次让人觉得公孙胜不像个出家人,世俗的很。其后一直到第41回。宋江上山,酒宴之上,公孙胜忽然提出要回家乡探视母亲。公孙胜这不是要退伙,只是请了一个探亲假。
  
  探亲假宋江刚刚请过,马上李逵还会接着请。公孙胜独一无二的是,他下山就再也不回来,开了小差。因公因私各种原因下山的人多得很,但是因个人主观因素不回来的,就公孙胜一个,似乎公孙胜早已暗自决定要离开梁山了。原因实在很难说。
  
  对此,很多读者的意见又回到最初,公孙胜是为了杀富济贫,此时他看出宋江并非同道中人,于是决定退隐修行,这个完全不能成立。宋江上山之前,公孙胜在山寨一直位居前三,且又有法术傍身,却从来没有任何除暴安良杀富济贫的作为,连口号都没喊过一句。怎么宋江一来却立马要辞职去追寻理想了?
  
  公孙胜一去不回,好像是要金盆洗手,可是在回家途中遇到锦豹子杨林,公孙胜当即介绍他上梁山入伙,仍然在为梁山招揽人才。实在很难为道长如此矛盾重重,捉摸不透的行为找一个合理的解释,难道他是因为强盗当腻了,世界太大了,我想去看看?
  
  公孙胜其实还是想回梁山的,这从戴宗来请公孙胜重新出山时他的反应就可以看出来。公孙胜的答复是“贫道一者母亲年老,无人侍奉。二者本师罗真人留在座前”。
  
  公孙胜尽管回绝,理由只有两条:侍奉老母;师傅不许。就是没说自己不愿意。而初次央告师傅没有得到准许,公孙胜还主动安慰戴宗说,权且宿一宿。明日再去恳告本师,若肯时便去。果然还是想去嘛,所虑不过师傅不允许而已。
  
  而当罗真人同意后,石公孙胜再没有过半句推辞,即刻便将无人赡养的老母忘得一干二净。当即二次道士下山。
  
  公孙胜在水浒传中出手数次,都是施展法术,从大战高唐州,以五雷天罡法击败高廉,到征讨王庆时公孙胜在南方大战金剑先生李助并将其生擒,无一败绩,漂亮的很。不过罗真人早已留下“逢幽而止,遇汴而还”的八字箴言,罗真人为什么不让最得意的弟子功德圆满?
  
  我们姑且就认定是罗真人怕公孙胜被奸臣加害或者担心他不回来修行,好像都没有足够的说服力。“逢幽而止,遇汴而还”的八字箴言,感觉故弄玄虚的成分更大。
  
  这位罗真人说到底也是个世俗之心很重的人。出了家,还把俗性保留,这就是佐证。您听过唐僧什么时候自称陈三藏了吗?戴宗和李逵去见罗真人,获准参见之前还要在着衣亭内整顿衣服,看来衣冠不整还不得入内。亲瞻罗真人的端容:头上星冠攒玉叶,身上鹤氅缕金霞。洞府深幽,服冠华美。
  
  这排面比教出孙悟空的菩提祖师也不遑多让。
  
  公孙胜央告下山,罗真人起初严词拒绝,不容分辩,但在将李逵尽情耍弄,戴宗一连磕了五天响头之后,罗真人才改口放行:“汝应上界天闲星。以此容汝去助宋公明”。你既然知道公孙胜是上天注定要应108星宿,共行大事的。干嘛一上来还非得扯什么此非出家人闲管之事的犊子。要我说,纯粹就是为了找借口,修理李逵,卖弄手段,扬自己的威名。难怪公孙先生不像个修行之人,师傅就不讲清修。
  
  公孙胜的原型今已不可考,极有可能是一个虚构的角色。
  
  宋江36人作乱,这是确有实事。最早的一份36好汉名单。公认为宋龚开的《三十六赞》但这份名单中并没有公孙胜,却有刘唐张横、扬雄、三阮等二三流人物。到《大宋宣和遗事》, 才开始有了公孙胜的名字。
  
  尚不知是否为元人辑补而添入,却并非什么头领,仅一备员而已。而且关键是记载之中,公孙胜根本不是道士!
  
  明嘉靖朝的名剧《宝剑记》(李开先作)之中,公孙胜乃是参军,还是林冲的好友,书中记录劫生辰纲之人中并没有他,且也非杨志等十二制使(12个押运生辰纲之人),也不是宋江带上山(雷横朱仝等九人),足见作为少之又少。但书中讲,宋江上山时,山寨内原有24人,那么除去晁盖、杨志(此时已上梁山)两拨共计20人之外,尚余四人,有可能公孙胜恰在这四人之中。从这也可以看出公孙胜在山寨中的地位很低,充数而已。所以,在《水浒传》之外的文献之中,樵人亦并没有找到公孙胜是个道士及会法术的有关内容。
  
  并且连他的出处、生平事迹均极少涉及。而在元代杂剧中,有关梁山的《燕青博鱼》,《黄花峪》,《争报恩》,《黑旋风双献功》等曲目也非常多,却均不曾见到我们公孙道长的风采。施耐庵创作《水浒传》,素材来源十分复杂,出现了许多情节上的冲突和角色塑造上的矛盾。公孙胜的人设混乱就是个例子。以道士的出家人身份,千里迢迢上门挑唆保长结伙打劫高官财务。
  
  案发之后,投奔山贼。又黑吃黑占了别人的山头,坐上了排行老三的交椅。这个亮相,本领高强,心狠手辣,出家人偏偏不做出家人的事儿。如果按这个轨迹发展下去,他就是个男版李莫愁。
  
  但之后施耐庵笔锋一转,又将公孙道长陡然转回到修真悟道的模式上去。公孙胜因为见到别人亲人团聚,突然间心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重新看破红尘,重新回归家庭,重新皈依信仰去了。读者刚刚适应了没有公孙胜的梁山,但接下来,公孙胜又打着上应星宿的名义,接着为梁山建功立业,直至随山寨招安,成为了官方法师,奉旨打怪升级。然而当梁山即将遭遇最强的对手方腊之前,公孙胜又闪人了?!不是说好了上应星宿108弟兄共行天箴的吗?可事情明明没完啊?在大结局来临之前,大法师毅然决然地表示,我师傅说了,到此为止,不许我再掺和了。于是公孙胜成为了唯一一个主动退出征讨方腊任务的梁山好汉。同时他也是唯一一个两次主动脱队的梁山弟兄。
  
  那你当初结什么拜发什么誓啊?
  
  其实公孙胜这个矛盾重重,定位模糊的角色,正是由他的绰号极好的进行了诠释——“入云龙”,云遮雾隐,首尾难现,东忽一鳞,西忽一爪,不辨其身,难识真容。
  
  公孙胜在梁山名义上是长军机密军师,名义上是掌军机密军师,但他不善掌兵持印,临阵厮杀,它的功能其实不应该是军师,而是法师。
  
  哎,大法师啊,你到底是个咋样的人啊!

发表评论 (已有 条评论)

  

评论列表

    快来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