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奇科普-奇怪的知识又增加了

曙光之城——从天文考古学看陶寺城址的择向与

原创版权 《南方文物》2021年第3期作者:左玉河 字体大小选择: [ ]

  陶寺遗址是中国史前时期重要的早期文明的起源点之一,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点项目之一。在新千年之际新发现的陶寺早、中期城址,其性质和内涵备受瞩目。近年来陶寺城址“尧都”说也是学界争论的焦点之一,本文试从天文考古学的角度来解读陶寺城址的择向与当时的历法等问题,尤其是与《尚书·尧典》中叙述的古代历法的关系。

  一、陶寺城址概要

  1999—2001年陶寺考古队发现并确认了一座陶寺文化中期的城址。该城址平面为圆角长方形或圆角梯形,方向312°。南北最大距离2150米,最小距离1725米,东西最大距离1650米,总面积约280万平方米。

  2001、2002年又确认了一座规模较小的陶寺文化早期城址。该城址大体呈圆角长方形,方向315°。南北长约1000、东西宽约560、周长约3600米,面积约56万平方米(图一)。

  随着早期城址的方向确定为315°方位角后,又根据中期城址是在早期城址的基础上进行的扩建,因而将中期城址的方向也统一定为了315°的方位角。现以北偏东记为45°。

  另外陶寺城址内已发掘的大型夯土建筑和房屋建筑也多数采用北偏东45°角来设计建造。

  二、以往对陶寺城址方向的不同认识

  严志斌、何驽先生根据陶寺早期小城城墙在西北—东南方向上长度偏长,西南—东北方向长度偏短的现象,首次提出了陶寺城址的方向为西北—东南走向,方向为315°。

  之后何驽又指出陶寺中期城址是在早期城址废弃后建造的,两者是前后衔接关系。城址方位择向虽然前后保持一致,但城址的择向应当以城址内发现的大型夯土建筑的门塾方向为准,而大型夯土建筑的门塾都面朝西南,因此他将陶寺早、中期城址的朝向以西南方向为尊,将原来城址约315°的方位角调整为225°。他没有解释陶寺城址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方位系统。因为无论是315°,还是225°都是一个方位系统里尊位选择上的差别罢了。

  王仁湘先生依据文献将古代城址(遗址)的方位系统大致分为两种:第一种是“正向方位系统,特点是建筑的四面与四方大体平行”的“四正”系统。第二种是“斜向方位系统,特点是建筑的四角分指四方”的“四维”系统。陶寺城址北偏东45°的方位布局正好符合第二种方位系统——“四维”系统。他在文中指出,“陶寺城址是朝向正东南方向的,四角向着四正方向,这也就是‘维向’。从地理位置上看,城址东南是崇山(太行山),西北是吕梁山,两山平行夹峙的中间是汾河盆地,陶寺城正建造在这两山间的盆地上。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两山的走势是西北—东南向,差不多接近45°,陶寺城的中轴恰与山势垂直,南北城墙与山势平行”。可见,他认为陶寺城址的择向主要是受当地地形的影响,但他没有讨论这种“四维”的方位系统是如何确立和产生的。

  ……

  (作者:曹慧奇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发表评论 (已有 条评论)

  

评论列表

    快来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