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奇科普-奇怪的知识又增加了

李显红_历经风云的战略营销专家

原创版权 未知作者:缘起 字体大小选择: [ ]

知名战略营销专家,400万粉丝营销界意见领袖,公众号同名认证作者,西方红战略营销董事长。
                                                                                                                                                                                                                                                                                 -百度百科


人物经历

李显红,2013年开始初次创业,公司主要为招商银行提供O2O2C整体运营服务。

2015年,加入世博威会展集团,从事大型展会活动策划,成功操盘“第21届、第22届中国健康产业博览会”活动。

2016年至2017年,进入互联网营销领域,从事创意策划、整合营销等工作,为百度、滴滴、小米、腾讯、万达、VIPKID、摩拜、五矿集团、振东集团等企业及品牌带队操刀。

2018年,再次创业,创办北京宏宇互动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专注深度品牌营销服务,形成了以品牌速造,深度营销,精准传播,短视频营销为核心的四大事业群。

2018年,李显红在艾瑞网、搜狐网、今日头条、微博开设专栏,粉丝总数超过300万,因开发微博培训课程,被微博网友称为“微博引流教父”。

2020年,创办北京万维造物科技有限公司,进军知识付费和教育培训领域。

 

李显红-博弈论下的品牌理解:


品牌是啥?是商家给顾客惩罚的一种博弈机制。

品牌是重复博弈,而现实生活中,很多生意,都变成了单次博弈,导致自己生意越来越难做。

场景一:景区宰客事件,就是单次博弈,商家笃定游客,只回来一次,所以采取了单次收益最大化的方式。所以,景区宰客,是商家在特定情况下,最优的手段。

场景二:小区的超市,为啥王大妈,不敢坑消费者?因为,只要消费者发现,王大妈欺骗他们,以后就不来了。如果王大妈把小区的顾客都得罪了,以后就没生意了,就该关门了。所以,王大妈,只能选择无限次重复博弈机制。王大妈需要塑造自己,是价格实惠的,人有温度的,而且乐于助人的。

事实上,也只有在建立重复博弈机制时,才有了品牌的雏形。才有了品牌的概念。很多人,一边喊着要做品牌,结果一边在反复伤害消费者。



 


营销故事(针对茶叶的营销思维)

    品牌应该怎么做?

    1、做出好产品。好产品是品牌的基础。好产品的标准是标准化、标签化、符号化、产业化、规模化等,最起码让消费者容易识别和选择。从这个角度,其实中国的大多数茶叶只能算是原材料,谈不上是产品。

    我的建议是,改变“原材料”竞争思维,好好用心打磨产品,而不是上来就卖“产品”(原材料)。时刻提醒自己,我是“真正的产品”吗?是不是,满足了我上面说的标准,如果没有,我该怎么办。

    2、讲好好故事。在讲品牌故事方面,中国就更不行了。英国有个成功的品牌,叫做立顿,人家现在已经成为大都市白领生活方式的符号代表之一。以立顿为代表的欧洲品牌,人家讲的是在你闲暇夕阳余晖的午后,沏上一杯立顿红茶,听着古典音乐,读读书...小资生活,也是这种下午茶文化,横扫中国市场。而中国的茶商,讲的是产地,品类,实在不行就以20多年的人品为保证,证明自己产品没问题。

    我的建议是,在有“自己品牌”的基础上,去讲好自己的品牌故事。而不是去讲中国茶的故事,消费者不会为之买单的。

    3、增强品牌意识。中国茶企业,几乎都没有品牌意识,还停留在茶叶的自然属性上,卖的还是原材料,在品牌命名上,依旧是“产地+产品”思路,比如:云南普洱、信阳毛线、湄潭翠芽等,看似正确的品牌策略,但其实是都进入了死胡同。云南普洱、信阳毛尖这类名字,没法私有化,就没法形成品牌。仅仅粗狂的品类划分,但是这种划分,依然降低消费选择的门槛。

    即便是砸广告的,也只是傻乎乎给行业做宣传,而不自知,对自己是压根没有好处。专业点说,就是没积累品牌资产。

    我的建议是,从品牌文化、品牌符号、产品包装、产品故事等角度去做,实在不会,可以找西方红战略营销,这个我们是专业的。

    4、反复思考茶文化。茶文化束缚。浓厚的茶文化是中国茶叶的优势,但是也束缚了商家的“想象力”。“茶禅一味”文化袈裟,却变成了茶文化表达的“紧箍咒”,消费者越听越糊涂,阻断了信息传播的通道。

    茶文化,应该有很多想象空间。就像星巴克一样,现在不仅卖种子、还卖杯子...星巴克,不是咖啡,而是年轻人的空间...。同样,茶,也不应该只是茶,茶是是什么,就像立顿茶文化的要点不是茶本身,而是社交带来的私密亲和的感觉。

    我的建议是,换个视角去理解茶产品,时刻问问自己:“谁是我的客户,是什么打动了他们,我靠什么黏住他们,满足了他们什么精神需求。”

    5、再次理解用户需求。现在生活好了,物质不再是人们唯一的需求,茶叶行业,应该多关注消费者内心的需求。宣传上,从强调名贵、稀缺、工艺角度,转向给茶叶植入精神的东西。比如小罐茶,它为什么能做到30亿的规模,其实都在解决了用户的基本需求,比如:携带不方便、饮用太麻烦、信息不对称等等。

    我的建议是,反复问自己:我的产品受众是谁,我为他们解决了一个什么样的痛点,我为他们创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价值。

    6、四化合一。产品化、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任何行业,只要解决了效率问题,就能将对手甩开几条街。茶叶行业,未来不是原材料的竞争,而是“茶工业”的创新,“茶制造”的创新。

    我的建议是,不管什么时候,消费者都在寻找性价比最高的“替代品”。对于企业来说,就是通过“四化”来提升效率,实现总成本领先。

    7、抓住社会宏大叙事。用户在哪里,枪就打到哪里。举例:可口可乐最要感谢的是打仗,二战时,美国人打到哪儿,可口可乐的厂就建到哪儿。美国大兵一共喝掉了一百亿瓶可口可乐。所以今天,可口可乐成了全球化的标识。

    我的建议是,抓住机会,将茶品牌融入社会宏达叙事中,抢占领先的位置。比如建党100周年,你的产品品牌,有没有借助这个社会大事件,将品牌溶入其中,给品牌赋予重大的意义,从而开发系列产品。

    8、再次理解消费升级。一方面,是品质提升、体验提升、服务提升;另一方面是技术的升级,是物流、供应链、产业链。昨天,我再参加展会时,我在想,为啥人们要喝明前茶,为什么不是天天都能喝“明前茶”,这个很容易实现的。过去,我们要想吃卤肉制品,只能加防腐剂冷藏。后来又商家发现,用充氮气的保鲜包装,问题就都能解决了,这个品牌是周黑鸭。

    我的建议是,茶叶行业,在中国来说,规模化完全没问题,但是在加工、供应链、物流、保鲜等层面,做得很差。而这些地方,都是茶企业崛起的机会。

    9、渠道创造机会。在中国,大部分的茶品牌,都是渠道品牌。如天福、吴裕泰、八马等;产品品牌很少,竹叶青是此类品牌的代表。渠道改变的前提,是对产品的重新思考。就像虎邦辣酱一样,就是渠道造就了它,成为辣酱行业独角兽。

    在我看来,未来的中国茶叶大品牌,一定不是在传统渠道里诞生,但是它们会借助传统渠道,实现弯道超车。

    10、理清楚品牌建立的逻辑。茶企纠结在单一品类/品种品牌零售店单店营业额低与不得不沦为渠道品牌的纠结之中。茶叶建立品牌的逻辑是:尝试、偏好、口碑、频次、大量、忠诚。穿越这六个环节——克服每个环节上的消费障碍,茶叶品牌才能鹤立鸡群、脱颖而出。

    我的建议是,从单次博弈的基础上,重新站在消费者角度,去修改消费者服务流程。

    11、抓住礼品行业。茶叶消费是中国人交际礼品的重要选项,礼品消费是茶叶销售的主要渠道之一,众多小茶行就是靠维护几十个“机构老主顾”获取丰厚利润,但真正成为礼品符号的茶叶产品(及品牌)却一个也没有。

    我的建议是,在有自己品牌的前提下,去做茶礼品。今年过节不送礼,送你就送XXX。我希望有一件,中国有这个细分领域的代表。

    12、建立品牌沟通。一个资源(茶园基地)不缺、品牌血统(悠久历史)不缺、消费人群及消费习惯不缺,甚至背景不缺(国字号企业)、资本不缺的行业,却没有一家企业做成规模化品牌,缺的一定是市场的关键要素:产品,即企业没有解决产品与消费者的沟通代码问题。

    13、加强创新。过去几百年,茶行业,是最欠缺创新的,包括产品本身、包装本身、品牌本身...我上面讲了12个创新的方向,其实每个方向都是一个巨大的机会。在我看来,创新的本质,是新旧元素的组合,是新的元素嫁接,是新的生活方式探索...打开你的脑洞,把茶不当茶时,你就会获得新的思路和机会。

 



发表评论 (已有 条评论)

  

评论列表

    快来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