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奇科普-奇怪的知识又增加了

《婚姻生活》:婚姻维系爱 婚姻毁灭爱

原创版权 未知作者:缘起 字体大小选择: [ ]

最近,HBO推出了一部新剧——《婚姻生活》,该剧翻拍自瑞典电影大师英格玛·伯格曼在1973年为瑞典电视台拍摄的同名室内迷你剧。后来,伯格曼发现此剧在播放后引发强烈反响,随即将六集共295分钟的素材剪辑成168分钟的电影版,最终获得1975年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奖。

 

 

英格玛·伯格曼是瑞典国宝级导演,他与意大利的费里尼和前苏联的塔可夫斯基共同被国内影迷称为“电影界的圣三位一体”。顾名思义,三人所取得的成就标志着欧洲乃至全世界艺术电影的最高水准,就如同古希腊神话中至高无上、俯瞰众神的天神宙斯、海神波塞冬和冥王哈迪斯。


 

关于伯格曼本人及其电影作品,我们放到以后再聊(况且我觉得现在的自己也没有评论他的能力),大家只需了解李安、戈达尔、伍迪·艾伦、拉斯·冯·提尔、亚历杭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图等一大批著名导演共同将他视为“神”,就能明白他的地位有多么崇高了。

 

 

这次,我们借新版放映之机,先来聊聊这部《婚姻生活》。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句话,它是对是错暂且不论,毕竟这世上没多少东西是绝对的,但它至少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思考“婚姻和爱情之间关系”的方向,即婚姻不仅是爱的升华或代表爱的终点,还可能引发爱的饱和或内卷。

 

如果你不明白,为什么明明婚前真诚相爱的两个人,婚后却会相互嫌恶、渐行渐远,最终形同陌路,甚至反目成仇,那么《婚姻生活》或许会给你一个相当精准的参考答案。

 

(以剧版为例)《婚姻生活》讲述的是专攻婚姻法的律师玛丽安和她的丈夫——精神学教授约翰的婚姻故事。两人结婚十余载,育有二女,男方比女方大七岁;收入稳定、家境殷实。更重要的是,两人都受过良好教育,有很强的独立思考能力;丈夫彬彬有礼、妻子温柔贤淑;在朋友们看来,他们的婚姻生活非常幸福和谐。

 

 

 

一次,两人共同的朋友来访,却在做客的过程中突然爆发激烈争吵,约翰和玛丽安面面相觑——他们都没想到这对表面看起来很体面的夫妇心里却埋藏着憎恨对方的种子。送走朋友后,玛丽安满心欢喜地告诉丈夫自己又怀孕了,但丈夫却没什么反应,他说就是否要生下孩子这个问题上,会尊重爱妻的意愿。这让玛丽安感到非常失望,因为她原本是渴望得到丈夫热烈支持的。

 

流产后,玛丽安决定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工作。这时,一位叫雅各比的夫人前来寻求帮助——她决定结束自己20年的婚姻。说起丈夫,她坦承他是一位非常尽责的好父亲,不仅从未出轨,而且待自己很好,但她就是无法在他们的婚姻中感受到一丝爱。听了雅各比夫人的故事,玛丽安有些不安。当天晚上,她就和约翰因为性生活的问题产生争执,而这是玛丽安之前从未意识到“可能会存在问题”的问题。

 

 

 

直到有一天,约翰突然告诉玛丽安他爱上了别的女人,并且决定要尽快和她生活在一起。随后,他不顾玛丽安的哭求和极力挽留迅速搬出自己的家;玛丽安被突如其来的打击折磨到濒临崩溃;可是几个月后,约翰又回到家中,他说自己从未发觉玛丽安是如此的美丽;玛丽安虽然也有些情不自禁,但仍然严词拒绝了约翰的求欢,因为她已经开始学会理性审视两人微妙的关系,即“给予对方爱就会很快失去爱”,她不愿再次陷入痛苦的漩涡中无法自拔。经过漫长的无数次甜蜜告白和愤怒争执后,两人最终身心俱疲地签下离婚协议书。

 

之后的几年间,约翰周旋于妻子(不是当年的出轨对象)和众多情人之间,但他的精神状态令身边的人都坚信,在他心里一定有位值得他抛开一切去爱的女人。大家都猜测一定是个年轻性感的绝色佳人,却不曾想那正是他多年来始终难以忘怀的前妻玛丽安。两人总会在某个时间段抛开各自成立的新家庭私下幽会,在有了更丰富的情感经历和婚姻生活后,两人终于明白彼此是对方的最爱的人。

 

 

 

站在传统道德层面上,这样的故事简直堪称“惊世骇俗”。因为他从根本上否定了婚姻的神圣性、否定了一夫一妻制、也否定了爱情需要忠贞来守护的“人类共识”;他甚至传达出一种“婚姻是爱情的天敌,因为没有任何人能在爱人面前永远保持完美的矫饰”之类的虚无主义思想。事实上,该剧当年在瑞典电视台播出后,全国离婚率的确大幅度攀升。在不婚主义者日渐增多的今天,这种理念愈发惹人深思。

 

 

 

值得一提的是,对婚姻生活如此悲观的伯格曼一生有过五任妻子,这还不包括他同时拥有的众多情人(在该剧中表现极其出色的女主丽芙·乌曼就是其一);而且他自小就是一个拥有强烈反叛精神的孩子,甚至会由于痛恨自己的牧师父亲而蔑视神灵。因此,打破传统、颠覆权威对他来讲,仿佛是信手拈来并且顺理成章的事情。

 

 

伯格曼与乌曼

 

伯格曼一生执导过很多颇具实验性、隐喻性和象征性的心理向电影,酷爱戏剧的他,热衷于在有限的封闭空间内展现人类无限的内心世界。在《婚姻生活》中,他并没有在创新拍摄技巧方面多下功夫(电视剧和电影的最大差别),而是用缜密文本+精密构图+严密调度+写实表演,制作出一部结构被精简到极致(如同北欧极简风家具),情绪却真实到令人恐惧(如同北欧凛冽的寒风)的艺术作品。其中借配角之言呈现主角心理、各单元的分幕编排与转场、人物心理身份的互换、灯光对背景的遮蔽与凸显、快速变焦将近景急推为大特写等等,都是非常值得称道的大师级手笔。

 

 

 

对人性无比悲观的伯格曼,借《婚姻生活》给婚姻下了一个无比悲观的结论。他认为婚姻是一种将人性中最丑恶一面无情暴露给相爱之人的载体,它不仅能够放大丑恶,而且还能孕育丑恶。试想,让一对相亲相爱的恋人突然直面对方光华背后的朽坏,并带着无尽的怨愁和厌恨在强颜欢笑中度过余生,这无疑是所有恐婚人士最大的噩梦。

 

在当下,甚至有很多人的焦虑已经超越“不婚主义”,上升到“不恋主义”的高度。在网上的交流中,我看到很多拒绝结婚的网友给出这样的理由:1.自己的收入连自己都不够花,哪里够谈恋爱?更别提婚后还得买房买车养孩子;2.对另一半的忠诚度没有信心,而自己很难经受得住遭到背叛的打击;3.遇到的异性都不够优秀,至少不如自己这么优秀;4.无法忍受对方的生活习惯,导致天天都有分歧和争吵,想到如果要在一起,不是得改变对方就是得自己主动做出改变,感到十分悲观绝望;5.另一半没有之前那么爱自己了;等等等等。

 

 

 

纵观《婚姻生活》中列举到的几个例子,我们可以明白双方的经济条件、文化素质、责任意识、包容程度和人格魅力其实都不是能够保证婚姻稳固的决定性条件。婚姻,是对爱情的一种保护,他能够借助法律和理性之力来维系相隔万里的夫妻关系;但婚姻同时也是对爱情的一种侵蚀,因为所有形式的情感都会由于过近而过热,从而产生物极必反式的相斥。有句老话叫“距离产生美”,非常睿智,但如果夫妻长时间不得相聚,则又会促使感情变得淡薄,直至淡忘。那么,在两人的性情、观念和习惯寻找距离的平衡点,无疑是打破婚姻魔咒的上佳(在我看来很可能也是唯一)方法。

 

 

 

《婚姻生活》的结尾处,约翰和玛丽安在婚外情的形式中方才找到这个平衡点,但其实两人完全可以在婚内寻求这个点,为什么没能做到?我想,那是因为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另一半为自己付出更多,或至少比自己付出的更多些、距离自己的理想更近些,而这往往带来的结果正是毁灭。约翰和玛丽安的故事是伯格曼借助电影艺术对婚姻制度发出的质疑与诘问,他无疑在提醒我们,婚姻看似是一场夫妻双方旷日持久的战争,实则每个人最大的敌人仍然是自己。而战胜自己是如此艰难,这中间要突破层层桎梏,越过重重罅隙,凭一己之力往往独木难支,所必须要借助的外在力量,正是爱。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

 

一个永恒的问题。

发表评论 (已有 条评论)

  

评论列表

    快来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