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奇科普-奇怪的知识又增加了

油画艺术隐没有何成因

原创版权 作者:核心期刊目录查询 字体大小选择: [ ]

李铁夫作为中国留学西方学习油画第一人,却未享有广泛的知名度和应有的历史地位。他坚持对革命的热情和信念;未能在民国时期跻身美术高等教育,未能以美术教学为途径传播自己的艺术思想,接下来小编简单介绍一篇优秀绘画艺术论文。 时至今日,美术界对李铁夫

  李铁夫作为中国留学西方学习油画第一人,却未享有广泛的知名度和应有的历史地位。他坚持对革命的热情和信念;未能在民国时期跻身美术高等教育,未能以美术教学为途径传播自己的艺术思想,接下来小编简单介绍一篇优秀绘画艺术论文。

  时至今日,美术界对李铁夫先生的研究力度依然比较薄弱,包括他的一些人生经历都尚有诸多不确定和争议。作为中国留学西方学习油画的第一人,他在油画领域造诣极高,“按照多篇文章的说法,李铁夫于二十世纪初到美国求学。自称从1905年到1925年,是威廉•梅利特•蔡斯(WilliamMerrittChase)和约翰•辛格•萨金特(JohnSingerSar-gent)的‘门人(追随者)’”①,不仅熟练地掌握了油画的技巧,而且把握住了西画的精神和本质。特别是他的肖像绘画技艺在华人世界首屈一指,徐悲鸿先生曾评价“其肖像画技艺之高超,只有在西方才能看到”。李铁夫虽然在中国人学习西洋绘画的历史中成绩卓越,但实际上却并未享有广泛的知名度和应有的历史地位。究其原因,绝非偶然。李铁夫不仅仅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更是一名胸怀赤子之心的革命者。他常说“我平生有两大嗜好:一是艺术;二是革命”②。但他不是以自己的绘画艺术为革命服务,他的革命思想贯彻着他的人,而不是通过他的创作来表达这种思想倾向。对他来说,革命是革命,绘画是绘画③。李铁夫自1907年11月随孙中山先生由英至美,筹建同盟会纽约分会时即投身革命。1909年12月同盟会纽约分会正式成立后,李铁夫任同盟会纽约分会常务书记六年。“革命失败,处境窘困时,他曾经卖了二百余幅心爱的油画,充作活动经费,为革命工作,从没有支取一文薪水……”④“孙中山先生回国就任临时大总统后,并没有忘记这位开国功臣,曾电邀他回国任职,但他误以为革命已成功,乐于功成身退,没有应邀……”⑤但正是这种对革命的热情和对信念的坚持,却成为他未能在绘画领域获得应有声名的重要原因。待到他回国时,却已是“九一八事变”之年(1931)。国内政治状况的现实与他的革命理想之间的巨大落差,使他对当时的政坛极度失望,从而放弃与众多相识政要之间的交往,主动退出了一些能展示自己艺术才能的平台。据说他以前的朋友即后来的高官很有些愿出重金请他画肖像,都被他拒绝了。甚至孙科曾邀其为蒋介石画像,他也并未动心⑥。但这也极大妨碍了他的艺术传播。由于归国时间较晚,他也没能像林风眠、徐悲鸿那样在国立美术院校中担任要职。而早于他回国的林风眠,在1926年回国后,在蔡元培推荐下,中华民国教育部举荐林风眠为校长人选,经由学生票选,中华民国教育部批准,出任北京美术学校校长并兼任教授。1928年3月,时任大学院院长的蔡元培先生择址杭州西子湖畔,筹办创立了第一所综合性的国立高等艺术学府———国立艺术院聘任林风眠先生并担任首任院长。林风眠的弟子成名者众多,在这众多弟子中就有蜚声海内外的画家赵无极、朱德群、吴冠中等。徐悲鸿1927年回国,初任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后改称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后历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等职。在徐悲鸿的弟子中成名者也众多,如吴作人、冯法祀、靳尚谊等都在国内声名显赫,吴作人、靳尚谊都曾执掌中央美术学院。林风眠和徐悲鸿的这些弟子最终都成为了他们艺术思想的传播者。而李铁夫虽然也曾在1946年计划创办李铁夫美术专科大学院,但最终未能实现。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赵铁夫才在1950年8月由广东省人民政府派员从香港迎接回广州,于9月2日就任华南人民文化艺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前身)名誉教授,但于1952年6月16日即病逝于广州。正如台湾美术评论家吕理尚所言:“他不像其余留学外洋后回国参加洋画运动的画家,对中国的美术有推展之功,也产生了应有的影响力。”⑦仅少数弟子跟随他学习绘画,而弟子中又并未出现在美术界产生重大影响的人,难以广泛地传播他的艺术思想。李铁夫油画作品的题材也限制了他的艺术在民众间的广泛传播。李铁夫在油画艺术领域醉心于对油画语言的探索和艺术本体的研究,作品较少反映社会现实,不易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其时,油画初入中国,通俗易懂的内容和形式当然更容易被大众接受和理解,对于油画语言的研究只能是曲高和寡。而徐悲鸿则画有借古喻今的《田横五百士》《徯我后》,林风眠画有悲天悯人的《人类的痛苦》《摸索》《人道》《悲哀》等油画作品,这些作品,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更容易为人所接受,也更符合社会和时代的精神需求。而李铁夫的一部分传世油画精品《音乐家》《画家冯钢百》《刘素薇肖像》等皆是肖像画,另一部分油画精品则是描绘鲜鱼及各种瓜蔬碗盘的静物油画。当时的中国人对除了对帝王圣贤和自家列祖列宗外,其他的人物肖像画是不大感兴趣的。李铁夫在1944(或更早)也曾计划创作关于孙中山和“辛亥革命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组画”的计划,但最终未果。今天能见到的现实题材创作仅1946年的《二次革命失败蔡烈士锐霆就义时写实》⑧。据1985年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画册《李铁夫》中年谱记载,为1946年6月9日李铁夫随李济深到南京创作。而当时的社会背景是,自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以来,国共关系紧张,10月10日《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和《停战协定》)签订后军事冲突仍不断。《二次革命失败蔡烈士锐霆就义时写实》在此时展出,对当局而言自然也就显得不那么合时宜了。另外抗战期间生活颠沛流离未能潜心创作与展出作品,也是李铁夫的艺术作品未能产生广泛影响的原因之一。同时期,徐悲鸿则活跃于新加坡、印度和战时陪都重庆,期间展览众多、交友广泛。林风眠也是由上海到重庆,并任国民党政治部设计委员,后又改任政治部宣传委员,尚有机会在重庆潜心作画。李铁夫自美国归来主要居住在香港,也曾回过广州和鹤山乡间。1941年12月8日以后日寇侵犯香港,李铁夫断然离开香港,经澳门至台山。

  几个月后,又经西江转桂林,不久桂林陷落,才在李济深的协助下避居苍梧县的戎墟乡间,一直到日本签字投降。李铁夫的处境直到抗战胜利后稍有好转,应李济深的邀请也在重庆、成都、南京等地做过展览。虽然1946年在国民政府的首都南京展出《二次革命失败蔡烈士锐霆就义时写实》一画没能产生太大的影响,但在李济深的帮助下与文艺界人士如柳亚子、郭沫若、徐悲鸿、余本、王少陵等有广泛接触。1946年他在成都举办画展时,来宾签名单中可见徐悲鸿、吕斯百、端木蕻良、廖冰兄、沙汀等人的签名。1947年又在上海举办了画展。当年上海的《人物》杂志第三期木龙•霞奇的《东亚第一画家李铁夫》一文中就提出“北齐南李”说,将齐白石和李铁夫并称。但随着返港,李铁夫再次失去与内地主流艺术界的交流,此后也没能产生大的影响。待到1950年广东省人民政府派员从香港迎接他回广州任华南人民文化艺术学院名誉教授时,内地已经强调“为革命为工农兵服务,要单线平涂,画年画、连环画”⑨。在他离世后的第三个年头,1955年2月17日马克西莫夫的到来和7月文化部召开的全国素描教学座谈会,把契斯恰科夫素描体系的学习推向高潮,中国的绘画也由此掀起学苏狂潮。不仅仅是李铁夫,徐悲鸿、林风眠的绘画也淹没在这一轮学习苏联绘画的狂潮之中。但徐、林的弟子们待到潮水褪去之后再次高举各自师辈的学术大旗,传承传播他们的艺术思想,而李铁夫的艺术思想却由于后继乏人而无以为继。正是这一系列的原因使得李铁夫这位中国油画的先行者,最终仅在美术史料中留下“中国留学西方学习油画的第一人”的名号。他的作品除《音乐家》《画家冯钢百》等少数几幅尚有人知晓外,众多作品也大都隐没在美术史中,鲜为人知,这不得不说是中国油画史的一大遗憾。他笔下西方油画的精神和本质,是在他那个时代的其他留学生所未触及的,但其艺术思想却罕有继承者。时至今日,李铁夫的油画艺术应该引起美术界的广泛重视并加以研究。

  阅读期刊:

  《连环画报》Picture Stories(月刊)1951年创刊,是连环画刊物。通过图文并茂的连环画形式,兼容故事性、趣味性、知识性、时代性,反映现实的生活,给人以健康的情趣和美的享受。以焕然一新的面貌呈现在读者面前;连环画报以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和高雅的文化品位,为新中国成长起来的几代人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扶植和造就了众多连环画艺术家。

发表评论 (已有 条评论)

  

评论列表

    快来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