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奇科普-奇怪的知识又增加了

老一辈给年轻人挖的最大的坑是什么?

原创版权 未知作者:缘起 字体大小选择: [ ]

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曾哥内心百感交集,而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想起之前在文章中提及的一个概念:坑娃型家长。

 

什么是坑娃型家长?

 

就是那些喜欢对成年子女的选择指指点点,不能提供建设性意见或者建议,提供方法论,反而特别擅长用道德来绑架子女。

 

举个栗子啊:

 

曾哥的姐姐从师范大学毕业之后,经过综合考虑,想要留在大城市,但老妈听到这样个决定之后,不但不能理解,反而在家里大哭一场。

 

认定姐姐是白眼狼,宁愿在大城市漂着,也不愿意回家,真真白养了!

 

当你经过仔细考虑,做出一个决定之后,如果父母能够平心静气坐下来,好好帮你分析其中的利弊关系,很多时候,他们的意见,你是能够听进去的。

 

最怕的是什么?最怕的是他们不知道自己认知局限,反而觉得自己是权威,说服不了你,就动用养育之恩来让你屈服,如此一来,即便你很想听听他们的意见,你也很难听得下去,而是会转身离开。

 

那问题来了,坑娃型家长到底有哪些特征?他们又是如何一步步把你带进坑里去的?曾哥今天就来好好唠一唠。

 

1,只要...就...

成长的过程中,父母肯定说过这样的一些话:

 

只要考上大学,你就轻松了;

只要娶了媳妇,嫁出去,你就能好好努力,而不是整天在摸鱼了;

只要生了孩子,你就能够明白我所做的,都是为了你好。

 

要知道,我们之所以能够甘之如饴、心甘情愿、十年如一日地去做某件事情,大脑必须形成一个自洽且完整的逻辑链条,也就是说,我们必须知道:

 

为什么要去做;

怎么去做;

每天应该做些什么。

 

对应起来,就是要知道why、how、what。

 

举个栗子,当你捧着语文课本在苦兮兮背诵古诗,看到别的同学,在狂吃黄焖鸡,你肯定会发出这样一个疑问:

 

老子为什么要读书啊,为什么要背诵啊,为什么不搞素质教育啊,为什么.....

 

当因为找不到这些问题的答案,而没有读书的动力时,你去求助父母,父母大多数时候,会责骂你整天只知道胡思乱想,会觉得你是在偷懒,会认定你不懂得感恩,他们那么辛苦了,你还不好好学习。

 

当你不得不为了学习而学习,却在学习过程中,遭遇问题,数学题不知道怎么解,语文课不知道如何高效背诵,父母只知道用心良苦地对你说一些不咸不淡,老生常谈的话:要努力啊,坚持住,坚持就是胜利。

 

当你好不容易撑到了高考,面对千千万万个专业,你不知所措,一片茫然,父母大概也只会说行行出状元,任何一行,只要肯干,就一定能够赚到钱。

 

长此以往,在你的大脑中,你从来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读书,应该去读哪些书,怎么读书,只知道努力,努力,再努力,只知道到了大学,就轻松了,只知道行行出状元,任何一行,坚持下去,都能成功。

 

你很有可能越是努力,结果却越是不理想,高考成绩出来之后,只能上一所二本学校;

而且,因为相信行行出状元,所以你选择了生化环材,机械海洋农学这些冷门且天坑的专业;

到了大学,因为认定只要上了大学,就轻松了,你浑浑噩噩,不思进取。

 

当然,这种结果之所以会发生在你身上,其实不能全部怪你的父母,你自己也有责任。

 

但曾哥非常不喜欢有些父母,一方面对于子女抱有非常高的期待,把家里所有的希望,全部甩到子女身上;

 

另一方面却极其缺乏见识和耐心,无法从why、how、what这三个层面,把之所以做某件事情给讲清楚,一句话说,就是想要花最小的成本,收获巨额回报。

 

这才是曾哥一直反对的地方。

 

就拿结婚生孩子来说,很多父母总是会非常天真的以为,子女身上的问题,只要结了婚,生了孩子,自然就会消失。

 

所以农村和小县城很多年轻人,在养活自己都困难,在照顾自己都是天方夜谭,在爱自己的能力都没有养成的情况下,在父母「只要...就...」思维的荼毒之下,匆匆忙忙步入婚姻。

 

匆匆忙忙就步入婚姻的人,以前怎么样,婚后还是怎么样,几乎不可能发生任何改变。

 

所以,想要从「只要...就...」这样一个坑跳出来,就要时刻问自己:

 

我为什么要结婚?

我满足什么条件,才能结婚?

为了结婚,此时此刻,我应该做什么?

 

思考这些问题,很俗气是吧?


但只有找到这三个问题的答案,对于一件事情,你才能形成自洽且完整的逻辑链条,只有形成逻辑链条,你才能坚定不移去执行,否则,你就只能被人牵着鼻子,到处跑。

 

不要成为这种人。

 

2,不就是...吗?

曾哥很早就发现,那些情商低,不擅长沟通的人,他们在和父母谈话的时候,父母特别喜欢用「不就是...吗?」来敷衍搪塞他们。

 

在很多父母眼里,得了抑郁症的人,不就是不开心吗?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

苹果手机,不就是一部能打电话的手机吗?买苹果手机的人都是傻逼;

什么蓝猫加菲猫布偶猫,不就是一只家猫而已吗?花那么多钱去买猫真的太蠢了。

 

在成长的过程中,你肯定有很多很多新鲜的事情,想要和父母说,你一五一十地把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想说给父母听。

 

这时候,父母因为没有相关的知识储备,不能很好地把你见到的事物,给解释清楚,理解事物的细微区别(例如抑郁症和不开心之间的区别),但又想保持住自己的权威,不敢承认自己确实不懂,于是就只能用「不就是...吗?」来加以回答。

 

如果你父母特别喜欢用这种沟通方式,那你就要警惕了,因为这种沟通方式,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你。

 

它会怎么影响你呢?


它会让你情商变得十分低下,毕竟别人和你分享任何信息,你不抱着开放积极的心态,去提炼、总结、复述以及将它纳入进自己的知识体系之中,反而给他来这么一句:

 

你别整那么多虚头巴脑的,你说的,不就是XXX吗?

 

这就好比,曾哥写了这么多,你这么评价曾哥:不就是鸡汤吗?

 

那曾哥一定会扛着火车头去打你。

 

曾哥很早就在文章中提到,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一定要少用反问句,「不就是...吗?」就是杀伤力非常强的反问句,对方一旦说出这样一句话,其实就等同于明示你:

 

不听不听,老子不听王八念经。

 

至于谁是王八,你和我应该都能知道。

 

所以,不要和父母、朋友、同事一样,把「不就是...吗」这句话给挂在嘴边,经常说,肯定要掉进坑里的。

 

3,性别羞耻

如果你是女孩子,父母,尤其是母亲,肯定做过以下这些行为:

 

你第一来月经,慌张不知所措,母亲会把你拉近屋子,非常羞耻地告诉你卫生巾的使用方法,而且还交代你,卫生巾什么的,一定要藏好,不能让其他人看见,你懵懵懂懂,觉得自己是个贼。

 

到了初中高中,开始有人喜欢你,你回家和父母提及有个男生,貌似对你有意思,本以为父母会替你高兴,毕竟女儿有人喜欢啦,但父母认定,别人为什么不喜欢其他人,偏偏喜欢你?肯定是你学习不认真,要么就是穿得太招摇了,你羞耻脸红,觉得自己是个贼。

 

从小到大,父母打着关心你的名义,向你灌输女孩子不适合干这些,不适合学那些,你非常有信心学好数学,打算大学读编程,去当程序员,结果他们说你一个女孩子,不合适,你忍不住想,老子要是个男的就好了。

 

这就是父母给子女挖下的第三个坑:性别羞耻,他们虽然嘴里不承认,但所作所为,却无一不在告诉你,你是一个女生,要为自己的性别感到羞耻,你本身就弱,就需要男人来保护,所以,你不用什么都学,什么都会。

 

性别羞耻,会导致自我实现。

 

举个非常简单的栗子:

 

你认为自己写不出文章,于是,就不开始去努力写,不开始去努力写,就会做实当初的想法,也就是自己不适合写作。

 

这就是自我实现。

 

很多女生就是这样,是先认为自己做为一个女生,不能做这个,不能做那个,最后,才一一把它们给实现的。

 

男生同样也有性别羞耻,男生会被人假定是坚强的,正因为坚强,所以你不能表现出一丝丝软弱,你一定要阳刚,不阳刚?那你就是娘娘腔。

 

那问题来了,父母为什么会对你进行性别羞耻?曾哥认为,是因为父母成长的年代,深受农业文明的影响,农业文明强调男耕女织,男人要有男人的样子,男人需要耕田,需要保护田地和抢夺资源,所以必须坚强。

 

女人也必须有女人的样子,女人需要为男人提供支持,也就是需要在家做饭洗衣,稳定后方,两者分工极其明确。

 

但现在呢?


男性和女性,再也不用仅仅依靠体力来获得资源,而可以通过脑力来挣钱,女性也能步入职场,再也不用躲在后面,悄无声息做后援了。

 

所以,不要为自己的性别感到羞耻,每个人都要去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而不是去做社会规则、传统道德、父母让你去做的事情。

 

你去做一件事情,是因为你喜欢,而不是因为你的性别,而不得不去做。

发表评论 (已有 条评论)

  

评论列表

    快来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