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奇科普-奇怪的知识又增加了

《兰亭序》下落成谜,千古第一行书真迹究竟在哪儿

原创版权 未知作者:缘起 字体大小选择: [ ]

  东晋永和九年农历三月三日,大书法家王羲之和友人在会稽境内的兰亭,举行了一次“修禊”活动。时年47岁的王羲之和友人饮酒赋诗,有人提议将所作的27首诗,汇编成集,取名为《兰亭宴集》,后来众人又公推王羲之为诗集写序,名为《兰亭集序》,也就是《兰亭序》。
  
  《兰亭序》全文324个字,每个字都饱含筋骨血肉,被赋予了秉性和精神。明朝书画家董其昌称其“章法为古今第一”“为神品也”。大才子解缙也称赞《兰亭序》道:“字既尽美,尤善布置,所谓增一分太长,亏一分太短。”据传,王羲之第二天酒醒之后,差点不认识自己的笔迹,而且后来九次重写,都没有原文的风骨,《兰亭序》也成为王羲之的巅峰之作。
  
  可惜的是,唐代以后,再无人见过《兰亭序》真迹,其下落成为一个众说纷纭的谜题。 那么这件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珍品究竟在哪儿呢?
  
  古代艺术传播困难重重唐代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酷爱书法,尤其是王羲之,“所以察详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为此,唐太宗向全国颁发诏书,以重金求购王字,发动皇宫内外搜集王的真迹,一时间全国上下掀起一股进献王羲之墨宝的热潮。
  
  其中,唐太宗最爱不释手的当属王羲之的《兰亭序》。据何延之《兰亭记》记载,《兰亭序》几经流转,到了一位名叫辩才的和尚手中,但辩才不愿出售,唐太宗就令御史装扮成书生与辩才交朋友,一来二去,最终将《兰亭序》骗来。乃至其临崩前,还恳求儿子李治说:“吾欲从汝求一物,汝诚孝也,岂能违吾心耶?汝意如何?”唐太宗所求的陪葬之物正是《兰亭序》,“吾所欲得 《兰亭》,可与我将去。”
  
  王羲之《兰亭集序》临摹帖。来源/网络所以今天世人所看到的《兰亭序》并非真迹,只是拓本或临摹本。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的下落成了谜,“早已随唐太宗长眠地下”成为流传较广的一种说法。
  
  美是有力量的。几千年前,孔子就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强调审美教育对于人格培养的作用。然而在古代,绝大多数情况下的艺术和审美难以普及。
  
  一些极佳的艺术珍品,大多面临着与《兰亭序》真迹相似的命运:被当朝统治者搜集归拢,束之高阁,难以重见天日。
  
  不光是艺术品,古代艺术传播的重重阻碍,还在于一些顶尖的艺术家也会被“搜罗”进宫,例如前半生本在民间恣意作画的崔白。宋神宗熙宁初年,崔白受命与艾宣等画家一起画宫殿的大屏风,表现最佳的他被皇帝恩补为官方画院艺学,自此只听皇帝一人差遣。还有些艺术家在政权斗争的动荡时局下悲怆离世,如行刑前奏响一曲《广陵散》后叹道“《广陵散》于今绝矣!”的嵇康。
  
  在尊卑分明等级森严的时期,艺术多为统治阶级服务,如先秦时期,青铜艺术品大多是以象征使用者身份的礼器出现。品类繁多的青铜礼器,按照用途的不同可以分为烹饪食物的炊器、饮酒的饮器、盛水的水器,以及在举行婚嫁、葬丧、祭祀礼仪时敲击的乐器等。
  
  说到祭祀,“国之重器”后母戊鼎(旧称司母戊鼎)也是赫赫有名的青铜礼器之一。后母戊鼎腹部内壁铸铭的“后母戊”恰是商王母亲的庙号,由此,该鼎一般也被认为是商王为祭祀母亲而铸造。1939年3月,河南省安阳县西北乡武官村村民在农地中发现后母戊鼎,因当时日伪闻讯搜寻,不得不将之再次埋入地下,直到1946年7月,后母戊鼎再次出土并被收归国有。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后母戊鼎。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官网高133厘米,重达832.84千克的后母戊鼎被誉为“中华第一鼎”。在3000多年前的商朝,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铸造这样一座工艺复杂、形制雄伟的青铜礼器并非易事,除了需要娴熟的制作技术和高超的浇铸技艺,还需要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作支撑,而在当时唯有统治者拥有这种能力。
  
  近代美育振奋民族精神艺术传播到人民群众中,被广泛接纳才有流传下去的可能,而这离不开美育的普及。
  
  1917年,蔡元培所作演讲的演说词登上了《新青年》杂志,他演讲的题目是《以美育代宗教说》。那时,中国掀起了一股提倡宗教的思潮,蔡元培对此表示坚决反对,并提出美育可以代替宗教这一说法。
  
  蔡元培。来源/网络何为美育?在蔡元培心中,“人人都有感情,却不是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是由于感情动力的薄弱。要转弱为强,转薄为厚,有待于陶养。”美育正是要达到陶养的目的。“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做美育”,美的对象广泛存在于世间,音乐、戏剧、绘画、电影、公园、乡村、都市及其他种种人文、精神、自然现象都可能成为美的对象。
  
  作为中国第一个大力倡导美育的人,蔡元培身体力行地推行美育。成为北大校长没多久,蔡元培即着手开设美学课程,无奈聘不到合适人选,于是他亲自授课。这是他在北大期间唯一讲授的课程,也是中国大学最早的美学课。
  
  除了讲美,为了鼓励文艺社团开展美育实践,蔡元培一到任就创办了《北京大学日刊》,鼓励校园社团相互交流。仅在他就任校长的两年后,社会主义研究会、文学研究会、音乐研究会、绘画研究会等纷纷成立,一时间各类社团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达到20个左右。
  
  随着近代民主、教育等理念的兴起,人们渐渐认识到艺术普及到百姓中去的力量。老百姓不是不懂艺术,老百姓需要人来引导和普及。冼星海就是这样一位贴近群众的音乐家。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
  
  1939年初,一曲《黄河大合唱》让洗星海霎时举国闻名,成了一代青年的精神偶像。第二年5月,冼星海从延安到达西安。在他到达西安前,不满16岁的贺敬之从梓流县出发,徒步40天走到了八路军西安办事处。在西安,贺敬之第一次见到自己的“偶像”冼星海。
  
  冼星海。来源/网络已经是名人的冼星海热情随和,当日军飞机轰炸西安时,他就趿拉着拖鞋,和大家一起跑去防空洞。在防空洞里,他讲笑话、做游戏、聊音乐、谈延安,和青年们打成一片。平常的日子里,冼星海每天专门抽1个小时给贺敬之等人教授音乐课。课上,每当台下的青年发音不准确时,冼星海就拿着音叉,一边模仿台下的声调,一边做鬼脸,其乐融融。
  
  延安时期,乐声传到大众身边,美术家的画笔也转了方向。田地里、炉前窖上、战壕中,街头巷尾遍布他们的身影,农夫、工人、士兵、流浪儿等大众成为他们的画中主角。
  
  1935年春夏之交,一个蒜头鼻、细脖子、三根小毛挂在大脑门的孩子“三毛”在张乐平画笔下诞生。起初,“三毛”只是个弄堂的普通小孩,1947年张乐平画笔一改,“三毛”成了孤儿。
  
  为什么这样改?当时,上海街头流落着一些蓬头垢面、衣衫单薄的流浪儿,匆忙而过的行人很少会注意到他们。张乐平曾亲眼看到两个瘦骨嶙峋的流浪孩子因寒冷和饥饿而死,他创作了《三毛流浪记》,希望以此唤起人们对流浪儿童的关注。
  
  张乐平。来源/网络《三毛流浪记》在《大公报》刊登后,得到各个阶层的关注,报馆时常收到来信,甚至还有钱物。三毛的命运牵动着上海滩市民的心,在读者心中,三毛已经走进他们的生活。
  
  “孤苦伶仃”,《三毛流浪记》。来源/网络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1937年,张乐平与漫画界同仁发起成立了上海漫画界救亡协会,并创办会刊《救亡漫画》。漫画家以笔为刀,与日寇展开了一场殊死拼搏的“漫画战”。
  
  艺术发出了铿锵有力的声音。
  
  今天的艺术如何传播,美育如何做?
  
  如今,美育越发重要。
  
  当艺术与大众之间仍旧存在鸿沟时,互联网已然为艺术的普及和传播搭建起了新的桥梁,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正是助力全民美育不可忽略的一股力量。
  
  人人都有艺术梦。过去,大众想要创作艺术、欣赏艺术、分享艺术都面临着不低的门槛。如今,短视频的出现为圆梦创造了条件。
  
  2019年8月,抖音联合北京师范大学、启功书院启动了旨在助力短视频艺术普及和大众美育的“DOU艺计划”,并发布了国内首份《网络绿洲——短视频艺术普及与全民美育研究报告》。该《报告》显示,短视频连接起大众审美与艺术创作,使原本不具备线下普及可能性的艺术门类,在短视频中实现了高深艺术的解码。
  
  “DOU艺计划”启动高深的艺术不再躲在狭小角落里自我陶醉,开始放宽视野、面向大众。书画、戏曲、雕塑等传统文化以一种新的姿态重返大众的日常交流,在展示、围观、讨论和分享中复现与传承。
  
  以纸墨为伴,致力钻研中国书法的观山老师时常活跃在抖音上,他的一幅《沁园春·雪》书法作品曾获得84万点赞量,更有4.2万用户留言“书法艺术,博大精神”。
  
  师从常香玉,手握“梅花”奖、“白玉兰”奖的戏剧名角儿汪荃珍,也有不少粉丝,面对抖音用户的“戏约需求”从不拒绝,一身豫剧戏服的她带着网友重品梨园风采。
  
  抖音里还住着钢琴达人,巴西里约热内卢国际钢琴大赛最佳演奏奖得主杨诉,粉丝亲切地叫他“爷爷”。虽是花甲之年,起了个昵称叫@钢琴生产队。上两三层楼梯膝盖就疼的他,每周五持续2小时的直播从不失约,即使接受的是70年代古典音乐教育,也能随手弹奏“抖音神曲”。一天晚上,杨诉弹着琴,他的猫咪蹲坐在钢琴上和直播间里的观众一起聆听。一个刚下班回家的网友说,在周五晚上看到这个画面,才是回到了生活。
  
  杨诉发到抖音上的弹琴短视频。来源/抖音截图2020年疫情期间,抖音特别推出“方舱直播时间”,将艺术家们的抖音、头条直播课堂搬进湖北各方舱医院,用艺术帮助医护人员和患者保持乐观心态,振作与病魔斗争的信心和勇气。同年10月31日,一场属于15个孩子的家乡画展在云南剑川举办。央美艺术家作为抖音用户,与当地喜欢美术、自愿报名的孩子进行几天互动学习,让孩子面对剑川田野的秋景自由发挥,现场成展。同样的风景,落在孩子们的画板上,每一幅各不相同。
  
  其中一个孩子的画作,中央美院艺术家曹轶评价“这三棵树是有表情的”。来源/抖音头条号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抖音上艺术类视频累计播放量超2.1万亿,点赞量超660亿,分享量超17亿,评论量超43亿,大众通过抖音进行艺术交流的趋势渐渐形成。
  
  借助短视频这一新的平台和方式,在手中的方寸屏幕之间,我们可以感受艺术、交流艺术。
  
  当艺术变得亲切,美育全民化也便成为可能。

发表评论 (已有 条评论)

  

评论列表

    快来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