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奇科普-奇怪的知识又增加了

11份考古笔记,满足你对盗墓的所有好奇!

原创版权 未知作者:缘起 字体大小选择: [ ]

  盗墓类和探宝类小说、影视剧近几年极其盛行,几乎每一年都有热播剧出现。间接的也让很多人对考古学产生了兴趣。很多朋友会问,小说里面,吴邪、胡八一这些主角,一会儿进入秦岭腹地探险,一会儿又到白雪皑皑的长白山寻找传说中的云顶天宫,书中描述的这些神秘古墓、遗址,现实中真的存在吗?
  
  学考古这门专业的项木咄,也算看了不少考古发掘报告,在它看来很难将现实中大多数“平平无奇”的遗址和小说里那些诡谲的场景相对应。不过,盗墓类小说确实会向现实中的考古遗址借鉴,比如鬼吹灯里的主角“精绝古城”,这个连名字都透露着玄幻气息的地方,就是个真真切切存在的考古遗址。
  
  那么,“精绝古城”到底有着怎样神奇的故事呢?
  
  01精绝古城故事的开始,要从一位外国考古学者说起。清末民初那段时间,中国正饱受内忧外患之苦,而中国的腹地——新疆地区,因为地广人稀、气候干燥,大部分文物得以保存,成了全世界探险家、地理学家和考古学家最向往的地方。
  
  1900 年,一位名叫斯坦因(M.A.Stein,1862~1943)的英国考古学家,从印度经过克什米尔地区进入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开始第一次中亚探险,从此揭开了精绝古城发现的序幕。
  
  1901 年1 月,他和他的探险队结束了第一次探险,来到了尼雅河绿洲。
  
  尼雅绿洲,现在是民丰县城的所在地。这是一个处于沙漠边缘地带的小城镇,大约只有两万左右的人口。这里的人们,世代以尼雅河的水源和绿洲的土地为生。
  
  一天,他的一位名叫哈桑阿洪(Hassan Akhun)的驮夫在“巴扎”上闲逛的时候,偶然发现了一个名叫伊不拉欣(Ibrahim)的当地农民从北方沙漠里带回来的两块写有字迹的木板。当他们把这些木板拿给斯坦因看的时候,精通八国语言、极具语言天赋的斯坦因立马认出,这些歪歪扭扭的文字,正是一种叫做佉卢文的印度古文字。
  
  消失的神秘文字在新疆地区重新出现,敏锐的斯坦因立刻嗅出了其中暗藏的玄机。
  
  佉卢文木牍 — 杜飞 摄于是他按捺住自己的喜悦之情,买下了这两块木板,并不失时机地邀请伊不拉欣当他们的向导,并且保证,如果他能够把他们顺利带到发现木板的地方去,就可以得到一笔优厚的报酬。
  
  连续几天的艰难跋涉,探险队经过了红柳树与野白杨林地带,路过了一个个专为礼拜者设置的避荫之所,穿过了一望无垠的低沙丘,终于在一片地势较为开阔的地带,见到了伊不拉欣之前捡到木简的地方。
  
  从斯坦因后来留下的资料和文字记录中,我们发现这里应该曾是一个古人的居所。因为年代久远,房屋内堆满了沙子,远远望去,就像是一座隆起的小台地。令人惊讶的是,这里所有的东西似乎都保持着原先的模样:房屋的立柱、门板、窗户,甚至屋外的栏杆,都摆在当年的位置,安然无恙;屋内的一些生活用品,比如陶器、铜镜、钱币等,也都摆放得整整齐齐。
  
  这实在是个伟大的发现。斯坦因按捺住激动的心情,花了半个月时间,兴冲冲地装了满满十几大箱子文物,全部运回了英国伦敦,其中就包含595 件佉卢文木牍和汉简、皮革文书。
  
  别看这数量听着不多,但却超过了当时已发现出土的所有佉卢文的总和。除此之外,斯坦因还带走了数量巨大的木、铜、陶、金、玻璃器和纺织品等遗物。
  
  因为这片废墟位于尼雅河畔,斯坦因把它命名为“尼雅遗址”。
  
  02精绝古城和尼雅遗址等等,故事讲到这里,我们提到的都是尼雅遗址,开头聊的“精绝古城”去哪了?其实啊,这“精绝古城”,就是斯坦因发现的尼雅遗址的别称。只是当时的斯坦因,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在研究佉卢文书的过程中,斯坦因发现里面经常出现一个叫Khotan 的名词,有时候也被写成Kustana 的形式。联系上下文,斯坦因推测这代表的应该就是尼雅古城所属地方的州府名称。因为这个地名的发音与古汉语“精绝”相近,所以斯坦因推测,Khotan 可能就是汉文中的“精绝国”。
  
  从史料记载来看,精绝国的人口大约只有三千三百多口,规模比现在一个乡镇还要小,但是因为地处丝绸之路南道,具有巨大的战略意义,因而成了汉代西域三十六国之一。所谓的西域三十六国,是汉代对西域各国的总称,其实数量并不止三十六国,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龟兹、楼兰、乌孙等国。
  
  精绝国的周围,遍布着像楼兰、且末、鄯善这样的国家。到了东汉末年,精绝国边上的鄯善逐渐强大,开始吞并周边的小国,建立起了一个西至尼雅河、东至敦煌的鄯善王国。精绝国小力弱,自然不能幸免,沦为了鄯善统治下的一个州。最后,随着鄯善王国的灭亡,精绝也于公元5 世纪左右销声匿迹。
  
  王侯合昏千秋万岁宜子孙 锦枕 — 杜飞 摄不过,精绝国并没有在历史中彻底湮灭。两百多年后的唐代,大名鼎鼎的玄奘(约公元600 年~ 公元664 年)在西行取经的过程中,曾与精绝国有过交集。
  
  说到这里,有人可能会说,仅仅凭借一个佉卢文地名的推演,就将尼雅遗址和精绝古城联系在一起,会不会太牵强附会了?确实是,考古学是一个特别强调证据的学科,所以我们还需要一些更加直接有力的证据,比如在遗址中找到直接带有“精绝”二字的文书。
  
  巧的是,历史的剧本就是这样安排的。1931 年,斯坦因第四次进入新疆探险,再次来到这个让他梦魂牵引的地方。这一次,他从遗址中找到了26 枚汉代木简(不是佉卢文简),其中一枚汉简上写着:“汉精绝王承书从……”,明明白白的“精绝”二字,昭示了出土木简的尼雅遗址就是精绝国的所在地。
  
  尼雅,毫无疑问,就是《汉书·西域传》中的精绝国故址。
  
  03神秘的沙漠古国尼雅遗址的故事,还远没有结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新疆地区的考古基本上是被西方的学者和探险家所垄断的。一直到了20 世纪50 年代,我们的考古学家才开始逐渐深入研究尼雅遗址。
  
  1995 年10 月,中国联合日本组成了联合考察团,再次对尼雅遗址进行了考察。根据当时参与考古发掘的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齐东方教授回忆,当时中国考古队正计划去发掘一处编号为N14 的宫殿遗址,结果在沙漠中偶然发现了一个地方有木材露出。根据经验,考古队判断这个木材是经过加工的,很有可能是个墓葬。下车后,考古人员确认此处果然是个墓葬,它已经被茫茫的黄沙所覆盖,周围零星分布着枯死的红柳和小胡杨林,墓地里一部分棺木已经被风沙侵蚀殆尽。
  
  于是考古队临时改变计划,立即对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这个墓地,也就是我们现在熟知的95MN1 号墓地。挖着挖着,考古队员们发现其中一个棺木上覆盖着大量的麦秸草,四周还塞满了干芦苇。面对如此奇特的埋葬方式,大家不由心生警惕,生怕不小心破坏了棺木。小心翼翼拨开苇草后,队员们发现,一片织有彩色几何纹图案的毛毡盖住了棺盖,棺盖是用5 块木板拼合而成的,板缝之间还用泥土严密地封合着。棺木看起来保存完好,应该没有被人扰动过,根据以往的经验,棺内的文物应该保存状况完好。果然,打开棺盖后,一男一女两具古尸完整地呈现在大家面前,身子周边摆满了随葬品。
  
  看到两具完整的干尸出土,在场的考古学家们激动万分。
  
  04干尸的神秘身份这对干尸夫妻,可以说是穿着十分讲究了。男尸里面穿了件白绢套头长衫,外面套了件右衽长袍,腰间扎了宽彩织带,脚上还穿了双勾花的皮鞋。女尸的穿着也同样隆重。她身着红绢右衽长袍,下面着了件棉套头长裙,双手戴着一双绀地织锦手套,脚穿黑面勾花皮鞋,头枕锦枕。
  
  这对干尸穿的大部分丝绸之物,上面都绣了小篆的吉语文字,如“延年益寿长葆子孙”“安乐绣”“千秋万世宜子孙”等。这些吉语听着是否有一丝熟悉?没错,在商周时期的甲骨文上经常会有“宜子孙”之类的文字出现,而著名的“盖章狂魔”乾隆帝也有“宜子孙”的印章落款。可以想见,能用上这一类吉语的人,身份地位肯定不低,再根据随葬品的丰厚和衣衾的华贵情况推测,这两位墓主人生前应当是贵族阶层。
  
  男女墓主人 — 杜飞 摄那么,他们究竟是什么身份呢?
  
  在95MN1 号墓地的东北部不远处,有一处编号N14 的废墟,这是一座规模很大的废墟,它由3 座大型房屋和一座用木板建成的“垃圾坑”以及一些土坯墙组成。1906 年,斯坦因在“垃圾坑”中挖掘出了11 件汉文简牍,里面提到了“王母”“王”“大王”等称谓。而到了1931 年的时候,考古学家又在这个地方发现了另外21 枚汉文简牍。根据学者的翻译,这些简牍都属于官方文件性质,比如“大宛王使坐次左大月氏。及上所”等。
  
  这些线索综合起来,表明N14 很可能是当时汉代精绝国王室的驻地。而95MN1 号墓地正好位于N14 的东南部,如此贴近的地理位置,以及墓葬的丰厚程度,于是有的学者就推测,95MN1 的墓主人,很有可能是其中某一任精绝国王。
  
  05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然而,在95MN1 号墓地中,最具知名度的还不是这一对干尸,而是他们随身佩戴的一块锦护膊,这就是所谓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这块护膊珍贵到什么地步呢?它是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之一,它甚至代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成为参加综艺节目《国家宝藏》的三件国宝之一。
  
  发掘的时候,在墓主人一堆的丝织品、弓箭以及木制品等随葬器物中,这块放在尸体肘部的织锦因为被沙土覆盖,一开始并不起眼。简单的清理过后,织锦才逐渐露出了鲜艳的颜色。考古队员们慢慢翻开织锦,居然在上面辨认出了“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的字样。在场的人们都兴奋了起来,没想到还能在古人的随葬品上看到了“五星”“中国”这类看起来特别“现代”的词汇。
  
  当时,同一座墓中还出土了一块印有“讨南羌”小篆文的织锦,它的纹样有星纹、云气纹、羽人纹等,与“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相同,可以断定是出自同一块面料。因此,这句话的完整内容,应该是: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讨南羌。
  
  “南羌”一词,最早见于《汉书》:“初置四郡,以通西域。隔绝南羌、匈奴。”根据马长寿先生的研究,羌在四郡之南而得南羌之名。因此,织锦记载的应当是一次中原王朝讨伐南羌的战争行为。
  
  讨南羌 锦手套 — 杜飞 摄根据遗址的年代,以及出土的陪葬品,再结合史书的记载,学者们认为,这一次战争,很可能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赵充国伐羌。《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记载,西汉神鼎元年(公元前61 年)的时候,汉宣帝指派赵充国全权负责西羌战事。当时情况复杂,在后方的汉宣帝因为赵充国缓兵不动而心生不悦,在增援兵力督促尽快再战的同时,汉宣帝敕书说:“将军不念中国之费,欲以岁数而胜微,将军谁不乐此者……今五星出东方,中国大利,蛮夷大败。太白出高,用兵深入敢战者吉,弗敢战者凶。将军急装,因天时,诛不义,万下必全,勿复有疑。”
  
  五星相聚之时,汉在东方,羌在西方,而五星出东方,说明汉兵必胜。如此重要的战事,堂堂一国之君催促用兵不是根据对时势的判断,而是根据天象学上的占卜,可见古人的迷信程度。而这场战事,也确如占星所预料的,汉军大败羌人。当时的精绝王国很可能参与了这一次战争,因帮助中原王朝有功,所以得到了这一块织锦作为奖赏。
  
  历史总是因为巧合而变得有趣。一块小小的织锦,因为一句充满“预言”的话而受到广泛关注,但它本身,只不过是记载了当时的一段战争往事而已。千年的时光过去了,往事早已烟消云散,这一块锦护膊,却神奇地留存了下来,述说着过去的故事……

发表评论 (已有 条评论)

  

评论列表

    快来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