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奇科普-奇怪的知识又增加了

海明威的作品有哪些

原创版权 未知作者:缘起 字体大小选择: [ ]

  在苍茫璀璨的文学历史长河中,有这样一位“文学巨匠”,他一生荣获奖项无数,第一枚奖项却与他的文学作品无关。他的名字广为流传,作品被无数人诵读,他的名声太响,以至于人们甚至忘记他的国籍和生平。
  
  是的,他就是海明威,20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
  
  美国前总统约翰·肯尼迪曾评价他凭一己之力,几乎影响和改变了世界上所有国家的文学,以及人们的思考方式。
  
  张爱玲称海明威的作品,是她一生最挚爱的外国文学作品。
  
  王小波从他的小说中看到了人类的命运。
  
  “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如是说。他通过无数作品树立了“硬汉”这一形象,也用最硬汉的方式,践行了这一信条——他在人生最鼎盛的时期,选择用一把猎枪、一颗子弹结束自己的生命。人们传唱他经典作品的同时,同样记住了他轰轰烈烈、近乎疯狂的死亡。这种对于生活的叛逆,从幼年时期,一直伴随了他一生。
  
  《永别了,武器》
  
  永别的不只是武器,还有幸福海明威的人生经历太过丰富,要想深入了解他的一生和思想,是说上七天七夜也讲不完的。仅中国市面上,他的传记就已经有超过三个版本。而在他丰富的人生经历中,除了轰轰烈烈的死亡,最令人难忘的要数他的从战经历。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19岁的海明威第一次展现了强烈的“叛逆”精神。他不顾父亲的反对,坚决辞掉了记者一职,尝试加入美军。尽管由于视力缺陷没有通过体检,只得调入救伤队担任救护车司机。他的任务是为前线的战士运送巧克力和香烟,但这份看似简单、相对安全的差事,却险些要了他的命。
  
  一颗迫击炮弹在他身边炸裂,在他身上造成227处伤口,给他的晚年生活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就是在这样的战场上,海明威亲眼看到前一秒端着枪向前冲的战友,下一秒变得血肉横飞。他目睹了一桩又一桩生死别离,充分体会到了战争的残酷。
  
  他将这次经历完整地融入了他参战后下笔最早,也是唯一的自传性小说——《永别了,武器》中。
  
  这是他本人亲历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乱世中的爱情,也是一部发人深省的反战思考录。海明威试图以这种方式向世界宣告——一场战争结束,永别的不只是武器,还有幸福。
  
  《太阳照常升起》
  
  跨越时间,给不同时代的读者想要的回应一战过后,欧洲经济、社会、文化全面转型,美国一跃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快速的工业、城市的发展,为刚刚经历过一站的美国民众带来了群体性“PTSD”,确切地说,这更像是一种十分强烈的“青春期”精神危机。
  
  繁华如梦的20年代,面对突如其来的商业爆发,美国民众如同中了彩票的暴发户,崇尚享乐,热衷消费,内心却满是空虚。
  
  一如当今或功成名就,或在拼搏的路上,对生活充满迷惘的年轻人。
  
  《太阳照常升起》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完成的。发表这部小说期间,海明威结了两次婚,生活一片狼藉,身边尽是沉浸于消费享乐、目光迷离、精神暗淡的年轻人。甚至连他自己,都会多次提出这个能够引发时代共鸣的问题——我们究竟为什么而活着?
  
  情爱与友谊,聚合与离散,背叛与回归,迷惘与觉醒……作为海明威冰山创作原则的起始之作,同时也是“迷惘一代”的开山之作,《太阳照常生起》通过描述20世纪这一代人的迷惘与看似纸醉金迷的生活,试图让读者更深层次地挖掘那一代人对于世界的认识。同不同年代的读者共同探讨“我们究竟为什么而活着”这一议题。跨越时间,给不同时代的读者想要的回应。
  
  看过他写过的故事,无论你身处与怎样的迷惘,终将明白,焦虑和迷惘终将过去,黑夜过后,太阳照常升起。
  
  《丧钟为谁而鸣》
  
  海明威最令人震撼的一部小说如果你了解海明威,或看过他的百科,那你一定知道,海明威一生都在为反战做出努力。除了有作家这一头衔,他还有一个很特殊的身份,那就是战地记者。海明威甚至被招募为克格勃间谍,只不过因为没有天分,没有获得任何有用的情报。他无法以一己之力阻止战争,便只有对抗战争。
  
  1937年至1938年,海明威以战地记者的身份奔波于西班牙内战前线。他亲眼目睹了进步力量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失败,终于脱离迷惘,写出了《丧钟为谁而鸣》这部以西班牙内战为背景、反战情绪高亢的小说。
  
  这是海明威写过的最长的一篇小说。
  
  全书30多万字的巨幅,叙述仅仅三天的故事,却将战争之残酷、世情之曲折、人性之幽微揭露无遗。他透过描写战争看世间百态,从摹刻作为个体的“每个人”的可怜,上升到体认作为整体的“全人类”的可悲。道尽“硬汉式”英雄情节的同时,充分显示了海明威作为一个伟大作家的深刻洞察力、精准表现力和广博而深厚的同情心。
  
  “所有人其实就是一个整体,别人的不幸就是你的不幸,不要以为丧钟为谁而鸣,它就是为你而鸣。”——海明威《丧钟为谁而鸣》
  
  他用沉重的悲剧时刻提醒着人们战争付出的惨痛代价,为任何年代的读者敲响警钟。
  
  《老人与海》
  
  从绝望中看到力量说起《老人与海》,相信所有人都不会感到陌生。这部海明威名气最高的作品,分别荣获了1953年的普利策奖、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自小学以来,就被纳入学生指定课外读物。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老人与海》这本小说是根据真人真事写的。
  
  一战结束后,海明威移居古巴,认识了老渔民格雷戈里奥·富恩特斯。1936年,富恩特斯出海很远捕到了一条大鱼,但由于这条鱼太大,在海上拖了很长时间,结果在归程中被鲨鱼袭击,回来时只剩下了一副骨架。当时这件事就给了海明威很深的触动,并觉察到它是很好的小说素材。老人身上这种“叛逆”又“不服输”的精神,让海明威罕见地产生共鸣,令他在今后的每一天都彻夜难忘。于是,《老人与海》诞生了。
  
  人的一生中,难免有拼劲全力却徒劳无功的时候——就像老渔夫圣地亚哥连续出海八十四天却一无所获;难免有艰难险阻难以克服的时候——就像圣地亚哥被“不止一千五百磅”的大鱼拖拽着航行了两天两夜;难免有看到过曙光、最后还是陷入黑暗的时候——就像圣地亚哥终于杀死了大鱼,却不得不面对鲨鱼的追赶和抢掠,并多次陷入苦战,回到海港时,来之不易的大鱼只剩下一副残骸……然而,圣地亚哥没有放弃,更没有绝望。他说:“绝望是一种罪恶。”
  
  他又梦到了狮子。
  
  他还会再次起航。
  
  这,就是海明威和《老人与海》给与我们的勇气和力量: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
  
  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短篇小说是海明威的性格和写作风格的精华和凝练,小说集由14个故事组成,除了经典的《白象似的群山》、《在异乡》,也有很多拳击手、斗牛士的内容,后者是海明威最迷恋和热爱的竞技和职业。
  
  海明威的重要精神内核在于,“个体精神价值和力量的纵向升华”的意义远远高于传统的“个体在社会集体中的横向地位的提高”,甚至否定后者的价值。所以很多人在看老人与海之后甚至略有些“失望”,因为渔夫好像也没有因此升官发财,或者荣归故里、衣锦还乡,这是海明威对结尾“爽文”趋向所做的刻意压制,用以强调其核心在于渔夫自己对自己的挑战和人的力量的至高体现。
  
  在《没有女人的男人们》的“没有被斗败的人”(The Undefeated)一章中,主角Manuel 是一个巅峰已过的刚刚出院的老斗牛士,用尽以前的关系才找到了一份工作,也就是一场斗牛的机会,海明威用大量的篇幅刻画了整个斗牛的细节,历尽千辛万苦艰难险阻,最后...
  
  画面一转,Manuel于斗牛中负重伤住进了医院,故事在他躺在病床上的画面中戛然而止。在这里,海明威没有以一个传统上“励志”的结尾来完结这个故事,而是留下了畅想的空间和似乎“失败”的结局。我想在这里特别提一下的是,其实Manuel的故事并“没有结束”,在这本小说集的倒数第二章中,海明威突然回到了Manuel的故事,又写道:就在这时,Manuel正仰面八叉躺在特里纳的一个黑屋子里,因患肺炎肺里积水,两叶肺里都插着导管。安达卢西亚亚的所有报纸都为他的去世预留出了特别增刊,人们预计他要死已经有好几天了。无论成年人还是孩子,纷纷争购他的全身彩色画像纪念他。看着他的平版印刷画像,人们反而淡忘了他那保留在大家记忆中的勃勃英姿。他的死倒是叫斗牛士们松了口气,因为他在斗牛场上总是绝技频出,而这样的绝技其他的斗牛士只能偶然为之。有一百四十七位斗牛士为他送葬,冒雨跟在他的灵车后把他送往墓园,将他埋葬在何塞利托坟茔的旁边。葬礼过后,大家都跑进了咖啡馆躲雨,那儿卖掉了许多Manuel的彩色画像,买家把画像卷起来放进兜里。
  
  也就是说,海明威在这一章中,为Manuel安排了一个虽在斗牛场上身亡,却成了受全城人怀念、爱戴和敬仰的偶像人物的结局。这样的增补结尾,充满了传统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味道,那为什么这一章可以用来表现前面所说的海明威所主张的非传统的英雄精神和理念呢?这个结局不就是Manuel社会地位得到了空前地提高吗?
  
  ————因为海明威给这一章命名为《陈腐的故事》("Banal Story")。
  
  用Rick and Morty编剧Dan Harmon经典的Circle Story理论来说:Dan Harmon的圆叙事法(Circle Story):1.主角处于舒适区 - 2.他突然想要得到什么 - 3.进入了一个不熟悉的境况 - 4.逐渐习惯这个境况 - 5.得偿所愿 - 6.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 - 7.回到了先前熟悉的境况 - 8.主角个体和生活产生了改变 - 1.处于舒适区-...
  
  海明威的冰山风格,擅长在5、6处将故事戛然而止,留给读者想象空间。更重要的是,他对结尾的处理,会将5和8的"Get what they wanted"以及"Having changed"中横向的物质与地位的改善彻底否定,完全替换为纯粹个体的精神突破,也就是说,你若是抽离开主角个体,忽视他内在精神的变化,从宏观的角度去评价,会发现整个故事甚至是虚无的、无意义的。
  
  这本短篇小说集中的篇章不仅都是海明威名篇,而且其中的一些故事也能让人很好的理解海明威这样的思路和理念,非常推荐。
  
  海明威最知名的是他的短篇小说。像《乞力马扎罗的雪》、《白象似的群山》、《弗兰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雨中的猫》、《在密歇根州北部》等都是非常出色的作品,在这些短篇小说里,海明威尝试了许多叙述方式。
  
  但我还是要向大家推荐海明威的另一本短篇小说集《尼克·亚当斯故事集》。这本书有24个短篇,有些很短,千把字,少数几篇较长。这24篇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共同的主角——尼克·亚当斯。如果你想更多地了解海明威,你必须读这本书。海明威不是只有一本《老人与海》(《老人与海》自然写得很好,但这是世人皆知的了。)
  
  《尼克亚当斯故事集》是以尼克的成长经历写成的。有趣的是,尼克的经历又和海明威的经历何其相似。当然,另外,这些短篇都赋有海明威洗练的语言特点。

发表评论 (已有 条评论)

  

评论列表

    快来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