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奇科普-奇怪的知识又增加了

公务员进村卖房,什么信号?

原创版权 斐君大视野公众号作者: 字体大小选择: [ ]

财政,永远是理解很多问题的核心;历史,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部财政史。

  斐君按:

  据《经济观察报》报道,从2月份开始,李书朋(广西玉林某镇公务员)动员村干部对其负责的几个村开展地毯式摸排,去了解哪一户有购房意向,挨家挨户敲门工作量太大,李书朋就趁着平时下村开展工作时“到处晃晃”,向村民宣贯优惠政策,并登记有意向购房的村民。

  为了完成考核指标,公务员们也积极发动亲戚朋友看房、买房,甚至让亲戚朋友发展“下线”。团购活动背后是地方楼市持续低迷、库存量承压。

  实际上最终考核市、县、镇公务员的指标是人口进城数量。进村卖房的乡镇干部说,“具体卖多少销售额是地产公司的事,我们最终目的是为了人口进城,卖一套房可以换算成4个户口(进城)”。

  这件事到底该怎么看?是个例还是普遍现象?释放了什么信号?

  你以为的三四五线城市以及县级城镇化:

  研究如何承接转移产业,然后跑去东南甚至海外招商引资,再拿企业的合作意向和地方规划报上去,要土地指标、基建和公共服务投资,等等等等;

  现实里的三四五线城市及县级城镇化——卖房。

  这比我预想的还摆。

  县级城镇化文件刚出的时候,我就明确说了“流入人口会是县域的核心指标”,因为上头的转移支付已经和流入人口挂钩。

  但我当时想的是:估计这事主要集中在本县域内的合村并居,“农民上楼”,“恭喜你,你不再是农民,而是一名光荣的市民”之类的。

  看到这条新闻时我才反应过来:如果很多县域,已经房产过剩了呢?

  不是基建过剩,这个县域里可能依然没有大的物流枢纽、农产品检疫包装中心、配套产业园,这个县域可能还不能算工业基建充足。

  但在这些年的涨价去库存里,该地的房子已经过剩了。

  房子过剩,就意味着地方庞大的资金被锁成债务,地方现金流非常不健康,财政收入走低且非税收入过高。

  这时候虽然上面有一份很好的文件,文件名叫县级城镇化,但下面一看:“我要抓住这个机会,把这堆历史债务给摊下去”。

  什么产业对内转移、地方治理改革(放管服之类的)、主导产业园立项这些,且往后稍稍。先卖房。

  看了一下,广西玉林确实有这个压力。

  去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9.6亿元,转移性收入340.8亿元,也是典型的财政不能自理;玉林去年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是111.6亿元,只完成了既定目标的77.4%,原因是土地出让金在跌。这算是全国三四线城市卖地卖不动的普遍缩影;然后去年公开的全市政府债务余额是374.9亿元。

  玉林去年的二产增加值是605.7亿元,隔壁北海是635.7亿元,差距不大;但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北海去年是179.2亿元,玉林是377.3亿元。玉林人口580万,北海才186万,看来这是偏“三保”的刚性支出。

  那不用想,卖房吧,这个底子说别的也晚了。

  这么想,我觉得玉林还挺实诚的。

  公务员就是要解决地方问题,现在地方的问题是没钱,最低成本能来钱、能跑活贷款的就是房地产,所以你们给我卖房去。

  这景观倒也不陌生。九十年代农村的三提五统、城里征杂费,说到底都是财政问题。给顶帽子你去收钱,这钱就是你的工资。

  财政,永远是理解很多问题的核心;历史,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部财政史。

发表评论 (已有 条评论)

  

评论列表

    快来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