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奇科普-奇怪的知识又增加了

中国早期舍利瘗埋方式再思

原创版权 《南方文物》2021年第3期作者:左玉河 字体大小选择: [ ]

  摘要:舍利瘗埋研究是佛教考古的重要课题之一,继往研究建立起了舍利瘗埋制度形成与发展的基本框架。近年来新的考古发现不断涌现,特别是邺城遗址两座东魏北齐时期皇家佛寺塔基的发掘为相关研究提供了崭新的材料。在新的学术视角和理念下,通过全面发掘和重点解剖获得了以往所完全不了解的信息,为重新认识舍利瘗埋在佛教中国化进程中的发展演变创造了可能。本文基于对邺城两座佛寺塔基建造过程中瘗埋活动的考古学分析,结合继往发现与研究,尝试对中国早期舍利瘗埋方式进行了再探讨。提出:在崇佛日盛的公元5世纪末至7世纪初,佛塔建造过程中的瘗埋活动较为复杂,并且瘗埋内容不仅局限于舍利。这一时期,舍利瘗埋与表基立刹关系密切,瘗埋思想、表现形式乃至容器组合都深刻反映出西来传统与本土文化的不断磨合过程。

  舍利瘗埋研究是佛教考古的重要课题之一。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境内陆续发现一批佛寺塔基遗迹和与舍利瘗埋相关遗物,为舍利瘗埋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相关讨论也较为丰富。继往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徐苹芳、杨泓等前辈学者为代表,建立起了舍利瘗埋制度形成与发展的主要框架性论断,特别是1987~1988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唐代塔基地宫发掘催发的学术热潮。第二阶段,进入21世纪以后,新的考古发现陆续涌现,冉万里、于薇、高继习等学者先后发表论文,并结集成书,在继往研究的基础上对舍利瘗埋研究进行了细化和深化。杨泓将北朝至唐末五代舍利瘗埋制度的发展演变分为四期:北朝早期,北朝晚期、隋至唐初,唐高宗至武宗灭法,宣宗复法至唐末五代。其中第三和第四期的考古发现较多,舍利瘗埋从中央到地方、根据地位层级和佛教信仰的差异形成了较为规范的制度;而第一和第二期囿于考古发现,相关讨论特别是关于舍利瘗埋过程的细节鲜有学者涉及。

  2002年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组成的邺城考古队在邺城遗址先后发掘发现了两处大型佛寺塔基遗迹,均发现了与舍利瘗埋相关的遗存,为我们完善第一和第二期舍利瘗埋研究提供了新的契机。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也有学者关注到新世纪以来邺城的考古新发现,但对于遗迹现象的理解不尽一致。本文拟从考古材料的解读出发,试对中国早期舍利瘗埋方式进行再探讨。

  ……

  (作者:沈丽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发表评论 (已有 条评论)

  

评论列表

    快来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