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奇科普-奇怪的知识又增加了

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具体总体性

原创版权 《中原文化研究》2021年第1期作者:左玉河 字体大小选择: [ ]

  摘要: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需要从普遍与特殊、理论与现实、历史与当代、中国与世界的结合上做具体总体性的理解。它特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这一明确的制度属性形成了它的本质规定;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能够站在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上,具有历史厚度、思想深度、世界包容性和全人类视野;它建立在历史文化基础、主体内容基础和社会实践基础之上,具有深厚的文化和实践根基;它贯穿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之中,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回应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关键词:当代中国;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化自信已经成为当代中国主流话语体系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自信做了全面而系统的阐述,党和国家重要文献中反复强调要增强文化自信。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部署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制定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时,对文化自信的要求给予突出强调。正因为文化自信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我们更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做本质的而不是现象的、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总体的而不是碎片的理解,全面系统地把握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制度属性、核心灵魂、主体内容、时代特征和目标指向。

  一、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具有明确的制度属性

  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是有明确制度属性的,特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它产生并发展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优势的充分肯定和高度相信;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不能泛化为对当代中国一切文化的自信,不能片面化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恢复和回归,或者对外来文化不加分析地全盘接受甚至把它作为评判中国制度和文化的标准。在谈到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时,对所谓的“文化中性论”“全面复兴论”“全盘西化论”都必须警惕和反对。

  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文化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特定客观现实的观念形态的存在。马克思指出,文化意识形态是“可以通过经验来确认的、与物质前提相联系的物质生活过程的必然升华物……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1]525;“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2]22。因此,任何文化现象都不可能脱离其赖以产生和存在的社会现实而抽象地存在和发展,而社会政治制度则是社会存在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3]694历史上出现的奴隶社会的文化、封建社会的文化、资本主义的文化等,无不深深地打上了其由以产生和赖以发展的社会制度的烙印,对不同制度下出现的文化刻意地进行所谓的“去制度化”“中性化”,都是主观想象或抱着特殊意图的做法。当代中国文化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产生的,当代中国文化体系中占统治地位的、作为主体内容的文化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它是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核心对象。

  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是一个具体的特称概念,而不是一个抽象的泛称概念,它特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而不是泛指对现存一切文化的自信。在讲到文化自信时,习近平总书记从来就是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前缀绝不是可有可无的一般性定语,而是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本质规定,是不能被取消的“画龙点睛”之笔。例如,他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指出:“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4]339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4]36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指出:“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胜利而矢志奋斗。”[4]50-51当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四个自信”等已经成为特指概念并成为人们的思想共识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限定词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往往被简化处理而不反复出现,但这绝不能成为否认当代中国文化自信制度属性的依据,因为这些简化用法都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框架内使用的。例如,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多次谈到文化自信问题,都是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来谈的。这就是说,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不是一般性的文化自信,而是有特定的社会制度内涵的,正是这种特定的制度内涵揭示了当代中国人的自身生存状况、生命体验和价值理想,规定了当代中国文化的特殊本质和特定意义。

  作为当代中国文化自信核心对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观念体现,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显著优势,决定了当代中国文化本身的价值和生命力,是文化自信的内在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根植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5]121,包括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根本领导制度,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根本文化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以及相关的根本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和各方面重要制度等。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历经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奋斗历程,不断发展和完善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取得了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辉煌成就。这些富有成效的治理实践形成并彰显了坚持党的领导、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实行民主集中制等显著制度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显著优势,是当代中国文化反映的核心内容之一,为中国人民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基本依据和制度基础。

  在当代中国,坚定文化自信就是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定维护、充分肯定和高度自信。那些违背、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文化,当然不是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范畴,把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泛化或者狭隘化都是错误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人在谈到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时,往往忽略或者有意回避了它的制度规定性,把具有特定制度性内涵和要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泛化为对存在于当代中国的一切文化的自信,这显然是对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认知性错误。一些人对中国传统文化坚持所谓的“全面复兴论”,对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不做正确的理解和把握,提出所谓的“全面复兴中国传统文化”而把“优秀”二字去掉,一些媒体甚至把这个论断作为口号性的标题大加传播,这是十分错误的。中国传统文化是良莠并存的,既包含着许多长久生命力、持久适应性的精华性内容,也包含着一些只能适应特定时代条件而早已过时了的内容,还有大量剥削阶级意识形态的糟粕性内容,因此只能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决不可能搞什么“全面复兴”,“全面复兴论”很容易被“儒化中国”等错误思潮所利用。还有一些人对外来文化不加鉴别地全面接受,陷入“全盘西化论”的文化陷阱,甚至把某些西方意识形态理论作为判析中国制度和文化的标准,沦为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工具和帮手。这些思想和做法当然不符合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本质规定性,不仅不能加强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相反给当代中国文化自信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伤害,为此必须要加以反对。

  二、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具有特定的价值灵魂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当代中国文化的核心灵魂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是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内在根据;当代中国文化自信就是要充分肯定、高度相信和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决抵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违背的文化价值观。

  从人类的创造性实践角度来说,文化就是人们将特定的意义付诸一定物化形式而形成文化符号的创造过程,文化符号是文化意义的形式性存在,文化创造是文化意义的外化过程,文化意义则是文化的核心内容。文化意义就是人们对自身的生存方式、生命状态、价值取向等认知和判断,其中价值观是最核心的内容。不论是否自觉地意识到、是否清晰地表达出来,每一种文化都有其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这种文化的价值和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高度自觉的文化,它清晰地展示出自己的核心和灵魂,这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集中展示了当代中国在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公民层面上的价值要求,体现了当代中国人民的价值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和贯彻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定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把维护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中国人民利益、推动人类文明发展有机统一起来,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条件下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追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在人的内在素质和社会文明发展方面的体现;它传承和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融涵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各种优秀成果,把共同性文明与制度性要求、民族性文化与全人类共识有机统一起来,既反映了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理想追求,也与全人类的共同理想和价值追求相一致,从而能够形成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精神力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鲜明特点和显著优势,形成了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内在依据和深厚基础。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使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获得了强大的真理性力量,始终走在历史正确的方向上,站在了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上。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标志,决定了文化的性质、方向和生命力。判断文化自信是否坚定的首要标准,就在于是不是敢于承认、能不能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时反复强调,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问题上不能有丝毫动摇,表达了对指导思想的坚定信念。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使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具有历史厚度和思想深度。中华民族连绵几千年发展而从未中断过,形成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价值观念和文明体系,我们要理直气壮地传承和弘扬。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地结合起来,创立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建构了中国文化的当代形态,引领中华民族不断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跨越,我们必须牢牢坚持和发扬光大。最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涵了人类文明发展的优秀成果,使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具有世界包容性和全人类视野。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过程中从来都不是排他的,而是在包容并蓄中不断衍生发展。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地中海文明以及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都相继进入中国,在与中华文明融合共生的过程中实现本土化,成为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当代中国人民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融通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国外优秀文化三方面资源,不断铸就中华文化的新辉煌。作为当代中国文化核心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有了这些方面的特征和优势,就使得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在灵魂层面更能够站得住脚,更加坚定有力。

  当代中国人民坚定文化自信的突出任务,就是要充分肯定和高度相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培育、坚持和践行,坚决抵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违背的文化价值观。在新时代条件下,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中发挥引领作用,切实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部署文化建设目标时高度强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明确提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在讲到社会文明得到新提高的目标时强调,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①。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灵魂,必须要牢牢坚持并大力弘扬,不断强化文化自信的思想基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9月8日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指出的,只要不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就一定能够建设好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家园,筑牢中华儿女团结奋进、一往无前的思想基础②。

  三、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古往今来各种优秀思想文化融通生成的结果,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力量,构成了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内容基础。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③。

  当代中国文化自信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基础。当代中国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精神维系,也是当代中国人民的思想资源和精神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2020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伟大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要通过深入学习历史,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认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认识中华文明取得的灿烂成就,认识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④。自古以来,中华文明在继承创新中不断发展,在应时处变中不断升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构成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和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历史解释力和持久生命力,在世界上同样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对人类进步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当代中国文化自信具有先进正确的主体内容基础。当代中国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着显著的先进性、优越性、合理性,能够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和强大的精神动力。2018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曾指出,党和人民创造的红色文化基因一定要传承,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经历了多少坎坷,创造了多少奇迹,要让后代牢记,我们要不忘初心,永远不可迷失了方向和道路。在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在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争取中华民族独立和中国人民解放的过程中,创造形成了内涵丰富的革命文化,诸如以“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为主要内涵的红船精神,以“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思想作风、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艰苦奋斗的作风”为主要内涵的井冈山精神,以“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为主要内涵的苏区精神,以“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为主要内涵的长征精神,以“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延安精神;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开拓进取精神,坚持依靠群众、坚持团结统一的民主精神,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主要内涵的西柏坡精神,等等。

  在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创造形成了丰富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诸如以“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忘我拼搏精神,为革命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苦奋斗精神,对技术精益求精,为革命练一身硬功夫、真本事的科学求实精神”为核心内涵的铁人精神,以“无私奉献、不图享受,一心为民、矢志不渝,艰苦奋斗、永葆本色,严于律己、家风清正”为核心内涵的甘祖昌精神,以“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为核心内涵的雷锋精神,以“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为核心内涵的焦裕禄精神,以“开拓创新、诚信守法、务实高效、团结奉献”为核心内涵的深圳精神,以“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为核心内涵的上海精神,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为核心内涵的载人航天精神,以“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为核心内涵的抗震救灾精神,等等。这些革命文化和先进文化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和根本宗旨,反映了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的丰富经验和精神力量,形成了中国人民不断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历史跨越的强大凝聚力量和思想引领力量,成为维系中华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柱和凝心聚气的思想纽带。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不断推进,革命文化和先进文化的内容也将不断得到扩展和丰富。

  当代中国文化自信具有丰富生动的社会实践基础。当代中国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文化自信不是离开社会实践的纯粹理论性的东西,是与发展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密不可分的,即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阐述提高社会文明程度问题时强调,要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弘扬党和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实施文明创建工程,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弘扬诚信文化,推进诚信建设。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①。这些内容就是新时代社会实践的现实需要,同时也将极大地丰富当代中国文化的内容构成。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容必将日益丰富,更好地服务于当代中国人民的生产生活实践,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自豪和文化信心。

  总之,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是有深厚基础和丰富内容的,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革命文化和先进文化的弘扬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推进,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必将更加坚定、更加发展。正如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所强调的,“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⑤。

  四、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明确的目标指向,它存在于当代中国新的历史方位,贯穿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之中,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回应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当代中国文化自信具有鲜明的新时代特点。当代中国文化存在于当代中国新的历史方位当中,包含着对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重大任务、历史使命、发展战略等内容的深度理解和科学回答,反映着新时代伟大实践的任务和要求,展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的伟大胜利,是具有时代性和先进性的文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人民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把文化建设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制度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一项根本制度,把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中,文化建设在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中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这些重大文化成就反映了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断创造美好生活,并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且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崭新实践,极大地振奋了人们的精神,形成了中国人民强大文化自信的基础。

  当代中国文化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力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本质在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这些重大历史任务离不开先进的生产力、合理的生产关系、正确的发展道路和坚强的制度保障,同样离不开强大的文化影响力和凝聚力。文化的繁荣发展和自主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实现中国梦的必要条件和必然要求,离开了强大的民族文化自信就谈不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中,文化建设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文化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有机组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目标,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新胜利的重要支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9月22日召开的全国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所指出的,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⑤。正是基于此,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部署“十四五”发展规划时,把文化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强调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发挥文化在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中的作用。随着这些文化建设任务的展开和不断取得胜利,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必将得到进一步增强。

  当代中国文化回应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世界文明发展具有深刻而广泛影响。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快速崛起,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均衡,世界各国人民的命运从未像今天这样紧紧相连。百年变局之下,世界格局和经济政治秩序正在发生深刻变动。为此,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杰出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把尊重历史规律、解决现实问题、关注未来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科学谋划了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战略对策,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思想,为解决当代世界重大问题提供了行动方案;提出了以“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为发展方向的新型经济全球化观,引导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合理的方向发展;提出了以“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为核心内涵的新安全观,以“共商共建共享”为核心内涵的新型全球治理观,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努力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促进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这些重要理论观点和战略对策,在深度把握历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科学回答了重大时代问题,彰显了当代中国文化的理论创造力和思想引领力,为人们科学把握百年变局提供了深度的认知引领、战略引领和方法引领,既坚定地维护中国的核心利益,又推动世界的共同发展,既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又服务全人类的发展进步事业,不断得到世界人民的认同和尊重,也必将激发中国人民更加强大的文化自信。与此同时,中国人民在百年变局之中,主动宣介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成果,主动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把中国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向全世界展示,推动当代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形成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深远基础。

  当今,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成功取得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胜利,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力进军。现代化强国必须要有繁荣发展的社会主义文化,要有强大的国家文化实力。这就需要全党全国人民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不断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和人民的思想文化素质,更加充分地展示和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

  注释

  ①参见《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20/1103/c1001-31917561.html,人民网,2020-11-03。②参见《人民日报》2020年9月9日第2版。③参见《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http://www.xinhuanet.com/2017-10/27/c_1121867529.htm,新华网,2017-10-27.④参见《人民日报》2020年9月30日第1版。⑤参见《人民日报》2020年9月23日第1版。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作者:金民卿,男,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二级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发表评论 (已有 条评论)

  

评论列表

    快来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