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奇科普-奇怪的知识又增加了

《追风筝的人》:永远追不回的风筝

原创版权 未知作者:缘起 字体大小选择: [ ]

20年过去了,多灾多难的阿富汗依旧在暴风骤雨中飘摇着,就好像得到救赎前的阿米尔的内心一般。

 

 

是的,救赎。

 

救赎是基督教非常重要的教义之一,《追风筝的人》,看似是一本讲述伊斯兰国家、讲述伊斯兰教众的书,但其实他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宗教观基本都来自于基督教。作者卡勒德·胡赛尼虽然生长于阿富汗,直到15岁才迁居美国,但他在创作这个故事时的思想几乎是全盘西化的,在这本书中,他甚至多次在细枝末节中有意无意流露出一种貌似不动声色的优越感。

 

这一点是让我非常失望的。

 

原因,并不是由于这本书站在亲美的立场上讲述故事,如果作家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或基督徒,我倒不会有什么失望感,因为那本就是以西方人的眼光来审视这个古老神秘的东方国度。可作者偏偏是阿富汗裔,他畅销多年的处女作《追风筝的人》,读者一定会多多少少抱着些许猎奇的眼光来读这本书,希望从中一窥阿富汗人民的生活日常和行为思想(如果希望了解近代阿富汗,我个人更推荐《我不要你死于一事无成》,或《纽约客》刊登的文章《另一个阿富汗的女人》)。然而事实却是,作者对阿富汗的印象止步于15岁前(和书中阿米尔出国的年龄相仿),自迁居美国后,作者深受美式教育影响,结果就是这本书的前后两部分给我带来强烈的“隔阂感”,前半段的纯粹质朴和浑然天成,与后半段充满各种倾向和套路两相对比,导致此书进入后半段后可读性断崖式下跌。

 

 

 

所以在我看来,《追风筝的人》只有前半部分值得一读。

 

《追风筝的人》主线是富家少爷阿米尔和其家仆的孩子哈桑之间的友情羁绊,有点类似于鲁迅和闰土之间那种亦主仆亦亲友的关系。但和迅哥儿竭力渴望打破阶级界限有所不同,作为普什图人的阿米尔从骨子里就从未把身为哈扎拉人的哈桑当做过自己的挚友。

 

 

 

当然,那时的阿米尔年龄还小,所以他并不认为自己心存阶层优越感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他虽不是那种仗势欺人的恶少,却依然很享受当“贵族”的感觉。所以尽管哈桑始终仰慕着阿米尔的才学,以及身份,但阿米尔却从未停止过对哈桑的戏弄、嘲讽、轻视和鄙薄,而最终,哈桑对阿米尔那种无缘无故的、不求回报的好,在前半部书的高潮部分凝聚成一句话:“为你,千千万万遍。”

 

 

 

这句话赚取了无数读者的热泪,是这本书的“题眼”。“追风筝的人”不仅指“风筝追逐者”哈桑,同样也在书的末尾指向为赎罪而追逐风筝的阿米尔。哈桑对阿米尔的“千千万万遍”,最终转化为阿米尔对索拉博的“千千万万遍”,看起来,这个故事似乎在结尾处完成了一个漂亮而圆满的闭合。

 

然而我的心结却并没有被打开。

 

 

 

《追风筝的人》之所以广受赞誉,是因为他勇敢直面人性中懦弱、自私、丑恶的一面,而后又以忏悔、献祭、赎罪寻回良善,最终让读者受伤的心以及残缺的人性得以治愈和补完。因为这样具有代表性的故事会触碰到很多人的痛点——毕竟我们或许都曾在年少无知时或一时冲动犯下某种错误,使别人受到伤害,从而在一定的时间段里,我们要背负着悔恨或愧疚继续生活。这是掩埋于我们内心最深处的、最不愿透露的秘密,尽管我们明白这是错误,但或碍于面子、或羞于承认、或害怕被指责、或牵扯于利益,总之我们选择了缄默。可是,这丑陋的恶瘤却始终吸附在我们的心壁上,平日里相安无事、一切如常,某个夜晚却会突然发作,催人窒息。

 

 

 

可我并没有被这本书治愈。

 

因为在我看来,阿米尔和哈桑之间不仅不存在纯洁友情,而且阿米尔后来赎罪的动机也更多是为了治愈自己,而非拯救未谋一面的侄子。

 

 

 

如果说哈桑在被恶少阿塞夫侵犯时(您没看错,就是侵犯)阿米尔未能挺身而出是因为他年龄太小,尚可理解的话;那么后来阿米尔为追求自己内心的安宁而设计赶走哈桑的行为,就基本可以和“懦弱”脱离干系而与“邪恶”挂上联系了。尽管如此,哈桑却依然隐忍不发,默默承受着“挚友”的诋毁和驱逐,甚至后来还要用生命的代价来保护“挚友”的家院,这是因为他和阿米尔的纯洁友谊吗?如果是,阿米尔身上有什么品质值得他做出如此牺牲呢?

 

 

 

这世界上存在无缘无故的感情?对不起,我不相信。即使男女间的一见钟情,也一定是被对方的相貌、身材、气质、才学、性格、谈吐等因素之一所吸引。因此我认为,哈桑对阿米尔的忠诚,只是因为他以奴仆身份得到阿米尔父亲的尊重和宠爱,而不胜感激的回馈。

 

 

 

而阿米尔背负着长年的愧疚回到故土拯救侄子的情节,更是令我难以接受。且不说从阿塞夫的府邸救人这段显得过于儿戏,就连阿米尔勉为其难做出冒险回国的决定,都是被作者用“他是你的亲兄弟”这样突兀又狗血的设定来推动的,毫无疑问,这个横空出世的“兄弟”梗进一步削弱了阿米尔和哈桑之间本就已经微乎其微的“友情”。

 

 

 

这本书的结局同样感动到很多读者,因为可怜的哈桑终于在这世上留下一丝血脉,尽管治愈索拉博的心灵创伤长路漫漫,但好在已经有了一丝曙光。可是,这一切都只有活着的人们才能看到,所谓“在天之灵”,也只是活人在弥补某些遗憾时宽慰自己的一种没有实体的载体。而这一切哈桑再也无法看到,他已经在阿米尔“成为好人”前死去,他再也得不到阿米尔的道歉了;阿米尔即使再努力地去追,也永远追不回那个只属于他和哈桑的风筝了。

 

 

 

所以,尽管书中描述的结局看似理想,其实却是个不折不扣的悲剧。而我们生活在现实中,更应该有所警醒:很多时候,这世界不会给你留下弥补过失的机会;很多错误,一旦犯下就会悔恨终身。人生在世,最困难的事就是直面自己的恐惧。但如果我们能觉悟到有些人、有些事、有些风险是必须要勇敢去保护、去面对、去承担的,或许就有希望获得创造奇迹的勇气,或许就有可能避免让自己和亲友的人生留下遗憾。

 

 

 

紧紧望着心中那只正在自由飞翔的风筝,永远不要让它丢失吧。

发表评论 (已有 条评论)

  

评论列表

    快来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