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奇科普-奇怪的知识又增加了

为什么赵云一直被默认颜值高?真实的赵云什么样?

原创版权 未知作者:缘起 字体大小选择: [ ]

提起三国时代的武将,“常山赵子龙”赵云可能是其中的颜值代表。那么,真实历史中的赵云究竟长什么样?为什么大家会下意识的认为他很英俊潇洒呢?

 
我们先看看《三国志》与《三国演义》对赵云的描述,《三国志·赵云传》中提到:
 

“云身长八尺,姿颜雄伟。”

 
《三国演义》的描写是:
 
“生得身长八尺,浓眉大眼,阔面重颐,威风凛凛。”
 
这两种描述下的赵云,是个形象伟岸的武将,但都没有确切地表示他颜值高,即使是浓眉大眼,凸显更多的则是一种英气。我们再看对周瑜“长壮有姿貌”、孙策“美姿颜”这样的描述,感觉会更强烈。古人虽然惜字如金,但对颜值高的男子,还是不吝惜一个“美”字。这么看,赵云应是一个身长八尺、浓眉大眼、阔面重颐、威风凛凛的武将,却不是我们今天理解的“俊美面白”的小生。
 
我们会有这样的误解,可能跟“赵云”这个飘逸的名字有关,但从历史演变来看,倒也没这么简单。我们就来谈一谈,“常山赵子龙”为何会成为三国时代的“顶流武将”之一呢?

鹤立鸡群的赵子龙

 
 
公平地说,赵云赵子龙从历史形象上就获得了陈寿、裴松之的肯定与推崇。因为受困于蜀汉无史官,加之陈寿取材精审、文笔简略,并以曹魏为正统,所以对于蜀汉人物相当吝惜笔墨,《三国志》曹魏有三十卷,蜀汉只有十五卷。赵云本传其实仅不到300字,我们所熟悉的那些煊赫战功,除了长坂救主之外,基本没出现在本传中。
 
而从五人本传来看,刘备进位汉中王之后,大封群臣,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张飞为右将军,假节;马超为左将军,假节;黄忠为后将军。前后左右将军在东汉为重号将军,属于高阶武将序列,而当时赵云仅为翊军将军,属于次一等的杂号将军,更别提像关羽假节钺,张飞、马超假节这样的政治地位和荣誉了。(这个说法的前提是,刘备集团严格执行了东汉末年的武官制度,但实际上,根据现有资料判断,在刘禅登基前,刘备集团的武官制度是比较混乱的)
 
因此,陈寿将赵云与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并传,列为蜀汉武将第一梯队,本身是对于赵云的肯定与推崇。这很可能是陈寿在编写《三国志》时,接触了大量有关赵云功业的原始史料,但因为篇幅所限和突出曹魏的正统性,不得不进行大规模的删减,只能通过将赵云与其他四人并传,来肯定其功绩与地位,并在传后评论中给予进一步肯定。可以说,陈寿确定了赵云“五虎大将”之一的历史形象,但赵云排名第五。
 
等到了文艺作品中,赵云的文学形象开始逐渐提升。在各类评话元杂剧中,赵云的排名或超越马超,或超越黄忠,开始在“五虎将”中位列第四。等到了小说《三国演义》中,赵云正式被确立为“五虎将”第三,“关张赵马黄”成为国人念起来最顺口的排名。
 
至于赵云赵子龙的民间形象,除了被历代封建统治者设定为宗教神祇的关羽外,其身份与影响力早已超越张、马、黄。甚至在武力评价上,民间有“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七黄八许九姜维”的说法,类似的还有“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黄许孙太两夏侯,二张徐庞甘周魏”……不管哪种排序,赵云都是一人之下、众人之上,“五虎将”最高。考虑到吕布糟糕的人品和令人着急的智商,在民间评价中,说赵云是三国武将第一人也不为过。
 
他忠勇无双,两救幼主;白马长枪,武艺超群,骁勇善战,“那枪浑身上下,若舞梨花;遍体纷纷,如飘瑞雪……所到之处,但见‘常山赵云’四字旗号,曾在当阳长坂知其勇者,互相传说,尽皆逃窜”;足智多谋,一身是胆,在汉水旁摆下空营计,以寡击众大败曹军;有理想有抱负,道德高尚,不贪财、不好色,“从仁政所在,解民众倒悬之厄”,劝谏刘备成都封赏,拒绝赵范奉上国色寡嫂的诱惑;治军严谨,街亭之败,“惟子龙不折一人一骑”;有战略眼光,有国士之风,顶着刘备的怒火,劝谏不要东征孙吴。
 
 
可以说,在民间形象中,赵云已经成了三国时代最完美的武将,在整个中国古代历史中,也是鹤立鸡群的存在。到了当代,赵云的形象可谓是到达了顶峰。无论是文学作品、影视剧作、游戏动漫中,常山赵子龙可谓是顶级的“流量明星”,是最有人气的三国武将(对于女性读者或粉丝来说,甚至没有之一)

汉水上的铁猛兽

 
 
赵云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军政能力双优的人才。赤壁之战前,赵云鲜有高光时刻,也没有独立领兵的经历,主要是因为那段时期的刘备本钱太少。在多次挫折中,刘备本有的“幽州乌丸杂胡骑”必然被严重消耗,而其活动区域逐渐南移,自然更难得到骑兵的补充,作为骑兵指挥官的赵云当然也就苦于无用武之地了。而当刘备有一定基业之后,赵云的能力就开始凸显出来。
 
建安二十二年(217),刘备进军汉中,与曹操对决。黄忠前去劫粮,“过期不还”。赵云“将数十骑轻行出围”接应,遭遇曹军主力,赵云“前突其阵”,击败曹军前锋。曹军大队重整,包围了赵云,结果又被赵云溃围而出。此时,赵云又获知蜀将张著受创被围,“复驰马还营迎著”,再次击破曹军阵列,救出张著。之后曹军追赶至赵云营垒。沔阳长张翼想闭门据守。赵云却下令打开营门,偃旗息鼓,故作疑兵,摆下“空营计”。曹军果然担心赵云设有伏兵,不敢攻营,打算回撤。赵云趁机擂鼓,以强弩射击曹军后队。曹军大惊,自相践踏,被射死、踩死、跌入汉水淹死者,不计其数。
 
此战,可以说是赵云在军事上最为光辉的时刻,以寡击众大破曹军,“空营计”也成为小说《三国演义》故事的原型。而配合考古发掘和历史研究,我们能发现此战更多的细节。东汉末年到三国,是中国古代一种新兵种——甲骑具装开始出现雏形的时代。后世成熟的甲骑具装是一种人马俱甲的重型骑兵。依托着硬质马镫,骑士身穿重型铁札甲,手持4米多长的长骑矛——马槊,骑着披着铠甲的战马,如铁猛兽一样,发动雷霆一击般的冲锋,往往能快速击溃远超于己方的敌人。
 
赵云作为燕赵游侠骑士出身的骑兵指挥官,在汉水之战中,可能使用了这种雏形中的甲骑具装。如果复原一下此战,赵云率领着几十名骑士,应该是先击溃曹军前锋轻骑兵,然后突破曹军步兵的阵列。之后为了救援张著,赵云特意重新发动冲锋,解救出张著。曹军之所以看到营门大开,偃旗息鼓就不敢攻击,也是害怕在攻击营垒的过程中,遭遇赵云的突然袭击。而最后的奔溃,也是曹军在撤退过程中,误以为赵云发动追击,而想快速逃离其攻击范围。因此,刘备才会盛赞,“子龙一身都是胆”。军中也都尊称赵云为虎威将军。因为这种精锐骑兵突击战术,既需要极高的武艺,也需要超群的胆量和战场指挥能力。
 
赵云的胜利,意味着曹操军队的补给线将一直处于赵云骑兵突击战术的威胁之下。这相当程度地增大了曹操的后勤压力。最终,曹操放弃汉中,退守长安。
 
凭着汉中之战的胜利,建安二十四年(219)七月,刘备成为汉中王,封赏诸将。因为赵云榜上无名,仅为翊军将军。所以衍生出赵云不被重用的观点。再加上赵云去世32年后,才被追谥为顺平侯,而在此两年后,蜀汉就灭亡了,所以有人认为赵云是个悲剧英雄。
 
 
但如果结合刘禅即位以后,赵云被任命为“中护军、征南将军,封永昌亭侯,迁镇东将军”的情况来看,事情就没那么简单。中护军为蜀汉最重要的中央机动军团——中军的统帅,是最核心的武装力量。让其成为核心武装力量的统帅,难道不是重用吗?至于翊军将军,是刘备专为赵云设置的将军号。而刘备时代,军制比较混乱,不能生搬硬套东汉的情况。
 
蜀汉政权对于追谥,吝啬得令人发指。蜀汉立国43年,得到追谥的仅仅有法正、诸葛亮、蒋琬、费祎、陈祗、夏侯霸、关羽、张飞、马超、庞统、黄忠及赵云12人而已。蜀汉武将中得追谥的,仅有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五人而已,当时人都认为是一种殊荣,“时论以为荣”。
 
诚然,赵云与刘备相识甚早,其早年的情谊也颇为深厚,赵云又文武双全。刘备、诸葛亮、刘禅对于赵云的封赏看上去确实有些不足,但需要注意的是,赵云跟随刘备的唯一理由是“不背德”,而非“不背玄德”。也就是说,他追随刘备,为的不是钱财美色和功名利禄,而是因为刘备是一位仁德之主。因此,在刘备进据益州以后,赵云才会不惜得罪同僚,劝阻刘备封赏田宅一事。而在孙权偷袭荆州后,赵云不惜触刘备的逆鳞,从战略角度对刘备东征进行劝谏:“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
 
可以说,当年那个对着公孙瓒说自己想“解民之倒悬,从仁政所在”的理想主义青年,一直都在。
 
 
 

发表评论 (已有 条评论)

  

评论列表

    快来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