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奇科普-奇怪的知识又增加了

毛泽东故事(二十):伟大之器,康梁之体

原创版权 作者投稿作者: 字体大小选择: [ ]

高小、中学时期的毛泽东,文宗康有为、梁启超,写一手漂亮的“康梁体”。

  

伟大之器,康梁之体

 

  就读第一师范前,毛泽东就留下了很多文字。这些文字多以入学考试、课堂作文或国文竞赛而作。“孩儿立志出乡关”的诗句,大家耳熟能详,出自十七岁的毛泽东。《商鞅徙木立信论》更令人叹为观止,这时,毛泽东十九岁。读高小、中学的毛泽东,文宗康梁,志在四方,如“黄河之水,一泻千里”。文章之妙,境界之高,得到老师的不吝赞誉:“伟大之器”;“力能扛鼎”;“身有仙骨”……

  《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

  据《毛泽东年谱》,1910年秋,毛泽东考入湘乡县立高等小学堂即东山学堂。在离家时,抄写一首诗留给父亲:

  孩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

  原注:这首诗曾载《新青年》第一卷第五期,原文是: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死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署名西乡隆盛。

  按,日本学者竹内实证实,毛泽东改写的是日本和尚月性的《将东游题壁》,而不是与月性同时代西乡隆盛的。月性原诗是:“男儿立志出乡关,学若无成不复还。埋骨何期坟墓地,人间到处有青山。”

  《言志》

  毛泽东考取东山书院时,入学考试卷子是一篇作文,文题为《言志》。校长李元甫看到这篇作文,对同事们说:“今天我们取了一个建国材。”但是,录取毛泽东,遭到一些守旧老师的激烈反对。东山学堂的前身是东山书院,进这所书院要有秀才的底子,官家每月补贴二两银子;改为新学堂,也是地主乡绅培养子弟的地方,学费和膳食也有相当可观的津贴。反对的老师认为,如此优厚待遇,不能让外乡人分享。十几个管事先生连夜开会,争吵到深夜。最后,李元甫拍板确定,破格录取毛泽东。毛泽东到长沙湘乡驻省中学读书时,李元甫又来这所学校当学监。在驻省中学,李学监时常向是师生们介绍毛泽东在东山学堂读书的情况,夸奖毛泽东“是珍奇瑰异之才,为三代以下仅见之选”。

  《救国图存论》

  东山学堂每个星期天的上午,都要由教员出题目,由学生各自作一篇文章,作完后整天休息。毛泽东每次都认真为文,成绩很好,他写的《救国图存论》等文章,全校有名。

  《宋襄公论》

  东山学堂读书期间毛泽东的作文,以《宋襄公论》大气磅礴,得到老师谭咏春的大力推介,在整个学堂广为传观,被同学们誉为“文章魁首”。该文思想进步,问题泼辣,且立志高远,见解精辟。谭咏春破例给了105分。批语:有评语:“视似君身有仙骨,寰观气宇,似黄河之水,一泻千里。”

  《打倒清王朝》

  在湘乡驻省中学,毛泽东曾写了一篇《打倒清王朝》,公开张贴在学校门口的墙壁上。文章的观点是,推翻清王朝,建立民国新政府,把孙中山从日本请回来当大总统,康有为当国务总理,梁启超当外交部长。此文一发表,在学校引起很大的轰动。毛泽东自己回忆这篇文章,是这样说的:

  第一次到长沙,在湘乡驻省中学就读。看到报上刊载着湖南人领导的广州反清起义和七十二烈士殉难的消息。这个时候,我也听说了孙中山这个人和同盟会的纲领。当时全国正处于第一次革命的前夜。我激动之下写了文章贴在学堂的墙上。这是我第一次发表政见,在文章里提出,把孙中山从日本请回来当新政府的总统,康有为当国务总理,梁启超当外交部长。

  第一名考取第一中学

  辛亥革命后,毛泽东离开兵营,继续求学。他花了一元钱,报考湖南省立第一中学。校长符定一看到毛泽东写的文章,夸奖说:“了不得,了不得!我执教以来还尚未碰到文章写得这样好的学生呢。我们省一中可取了个栋梁之材。”符校长和教员怕毛泽东的文章不是自己写的,还又进行面试一次。结果证明,两次都是他自己写的,都很好。就这样,毛泽东以第一名的成绩进入了第一中学。时间在民国元年,即1912年。

  《商鞅徙木立信论》

  在湖南省立第一高等中学进行的作文竞赛中,毛泽东的《商鞅徙木立信论》,获得了第一名。这篇文章,是在老师柳潜的督导和强化训练下完成的。在这篇作文上,柳潜老师作了大量圈点和评语。第一段评语:

  实切社会立论,目光如炬,落墨大方,恰如报笔,而文法亦駸駸入古。

  文中多有评语,如:

  精理名言,故未曾有。

  逆折而入,笔力挺拔。

  力能扛鼎。

  积理宏富。

  ……

  违章结尾,还写有一大段总结性评语:

  有法律知识,具哲学思想,借题发挥,纯以唱叹之笔出之,上是为压题法,至推论商君之法为从古来未有之大政策,言之凿凿,绝无浮烟涨墨绕其笔端,上有功于社会文字。

  文中还有这样的批语:

  历观生作,练成一色文字,自是伟大之器,再加功候,吾不知其所至。

  毛泽东在东山学堂学习时,很喜欢读康有为、梁启超的书和文章,厌恶八股文章,常仿效“康梁体”作文。当时,东山学堂的一些保守的老师反对康梁新思想,也反对学生写“康梁体”的文章。毛泽东的《救亡图存论》,是“康梁体”的作文,被一位经学老师评为20分,不及格;而另一位崇尚“康梁体”的谭咏春老师,则破例打出105分的高分。为了倡导学习“康梁体”,谭咏春还向校长提出在课堂上开讲康有为、梁启超的文章,让学生们学习“康梁体”的写法。此后,东山学堂的文风更加活跃起来,毛泽东的“康梁体”文章每次都被批上“传观”二字,贴在揭示栏内,供同学们观摩、学习。这种“康梁体”文风,伴随毛泽东数年。直到进入师范学校,在袁仲谦老师的指导下,研读韩愈文章,文章风格才为之一变。

发表评论 (已有 条评论)

  

评论列表

    快来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