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奇科普-奇怪的知识又增加了

黑泽明《罗生门》电影赏析

原创版权 未知作者:缘起 字体大小选择: [ ]

  日本著名导演黑泽明的《罗生门》是一部电影史上的名片,它是大师之作,也标识着一个重要的电影史时刻。这部影片拍摄于 1950 年,获得了威尼斯电影节的金奖,它明确地标识着日本新电影的开端,标识着一个非西方电影开始进入到西方电影的主流之中。由《罗生门》作为一个标识,日本电影开始成为欧美大学电影系的课程或者教材之一。这部影片在电影史、文化史,在战后的世界史当中占有特殊地位。
  
  黑泽明被同时代人称为日本影坛的天皇。但是如果考虑到战后对天皇制的批判和激烈的抨击,天皇这个称谓一方面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和神圣,另一方面也多少带了一点怀疑和讥讽。但是毫无疑问,黑泽明是当代日本电影之父,占据着日本电影艺术的最高成就,同时是世界影坛或世界的影迷们心目当中日本电影的一个明确的代表,而《罗生门》是他作品当中最为突出的一部,也是在世界电影史上获得最高评价和最多关注的一部。
  
  这部电影改编自日本著名作家芥川龙之介的《筱竹丛中》,一部在日本非常重要和著名的作品,但是芥川龙之介的原作当中不包含电影中樵夫的证词部分。在原作当中没有目击者,没有见证人只有当事人。
  
  这部电影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不仅仅是直面人性中的黑暗、龌龊或者肮脏,更重要的是它展示了人性之谜。人性之谜是一个深不可测的深渊,其中不仅包含了邪恶、凶残、自私、伪善,而且包含了很多人类行为当中难于索解或者难于简单地予以阐释的因素。
  
  故事是关于一场双重的罪行:强盗强暴了武士的妻子然后杀害了武士,它包含了强暴和杀害双重暴行于其中。当强盗落网,他立刻供认不讳,承认他要对整个罪行负有全部责任。但是两个当事人争相承认自己才是真正的罪犯,武士的妻子说她在遭到强暴之后不堪丈夫的冷漠蔑视和厌恶,在绝望之中杀死了自己的丈夫;而武士声称他遭到了侮辱,遭到了伤害,更恐怖的是遭到了妻子无情的出卖和背叛,他在心碎之时自杀身亡。
  
  真相只有一个?
  
  -----《罗生门》电影赏析我们都一样,谁也不能审判谁。审判包含了一种价值对另一种价值的判断,一个灵魂对另一个灵魂的审视,谁又是完璧无瑕的呢? 李露白前些日子,香港的大街小巷都在播放歌曲《罗生门》。黄伟文、麦浚龙用十了年讲一个故事。十年前《耿耿于怀》,十年后《念念不忘》,谁知男女对峙,才知是《罗生门》。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响的是一巴掌!
  
  一 歌曲《罗生门》封面 黄伟文词 麦浚龙演唱“罗生门”现在指事件当事人各执一词,分别按照对自己有利的方式进行表述证明或编织谎言,最终使得事实真相扑朔迷离,难以水落石出。
  
  “罗生门”一词成为文学或者艺术上的一种符号,得归功于日本电影大师黑泽明。电影《罗生门》由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的《竹林中》改编而成,是日本电影史的一个高峰。影片最重要的特色在故事的双重讲述结构与人的本性的思考。
  
  二 芥川龙之介 出生于明治二十五年,是辰年辰月辰日辰时,故起名龙之介影评人在这里自创“双重讲述结构”,是指,整个故事是在樵夫、游僧的讲述下呈现出来,而两人的讲述的故事内容,又是在“纠察使署堂下”证人、当事人对故事的讲述,或者对案情的陈述。这种双重嵌套的故事讲述,就像俄罗斯套娃一般,意味着审判、真相;也意味着主观、谎言。如此的叙述结构,不仅开创电影讲故事的独特视角,也与电影的主题“真相与谎言”相得益彰。
  
  影片的背景是战乱、天灾、疾病不断的日本平安朝代。
  
  罗生门下,樵夫、游僧、乞丐在等待雨住。
  
  樵夫开始了向乞丐讲述故事。故事如下:纠察使署堂下樵夫自称第一个发现尸体之人,作为证人,为纠察使陈情,声称一个发现武士的尸首,并且没有发现所谓的匕首、剑等物品。
  
  三 樵夫游僧向纠察使陈述在武士被害前看到武士与女子走在关山到山科的路上。
  
  四 游僧多襄丸,声名狼藉的强盗,一边狰狞狂笑,一边在堂前陈述。自称杀意犯起,皆因一阵微风,吹起面纱下动人的女子。他声称用欺诈的伎俩,骗武士于僻远地方然后绑住武士,又回到女子身边,见女子乃人间尤物,心起妒意,强牵女子去见其丈夫之窘态,多襄丸在武士面前霸占了那女子。事后女子乞求多襄丸,他们两个男人只能有一个人活下来,自己则会跟活下来那人一起,决斗中,多襄丸炫耀其针锋相对了23次,那女子却在两人决斗时跑掉了。却不见那镶着珍珠的匕首。
  
  五 多襄丸女子在堂前,楚楚可怜,讲说在屈服后,自己无法面对武士那双冰冷、憎恶的双眼,心力交瘁,晕过去了,醒来却见到匕首插在丈夫胸口。自己尝试自杀多次,未遂。
  
  六 女子武士借女巫之口,说道妻子在被攻击后,多襄丸安慰女子,试让她嫁给自己,女子在无助的丈夫面前答应了多襄丸,在临走之际,女子乞求多襄丸杀了武士,多襄丸愤慨,拿下女子,询问武士如何处置,女子趁机逃跑多襄丸去追无果。数个钟头后回来解绑了武士,武士心若死灰,不剩悲戚,以匕首刺进胸中,陷入深深的黑暗,有人把匕首从其胸中拔出。
  
  七 武士樵夫陈述之后,在乞丐的逼问下,一改在堂前陈述,称目睹了整个事件,多襄丸事后乞求女子的宽恕,求她做妻子,女子羞于面子而让两人决斗。武士宣称女子不贞而不愿决斗,多襄丸亦改变主意打算独自离开。女子恼羞而恼,言中二人之软肋—软弱,激怒二人,谁知二人胆小如鼠,颤颤抖抖,打斗堪称滑稽,拙劣的打斗中,多襄丸稍有运气,才侥幸杀掉武士。
  
  非常巧妙的是,在纠察使署堂下,每个陈述人都是直面观众,而负责审判的纠察使署始终没有出现,这样就赋予观众纠察使署的身份,或者或者给观众开启“全能式”的视角。这样,观影者都可以有自己的“罗生门观”。
  
  史铁生有一句话“历史在发生时未被发现,被发现时已被重组”。
  
  几人的讲述,各执一词,案情扑朔迷离,真相已不可知,亦不是重点所在。电影关注的是谎言背后人性的软弱。每个谎言背后都是一颗脆弱的心。
  
  片中僧人的言论无疑是对影片最好的注脚,乞丐说,“撒谎是人之本性,甚至有时候人都不能对自己诚实”,“人们只想忘掉坏的东西,而去相信那些捏造的好的东西”。而游僧讲,“那是因为人们太脆弱了,所才撒谎,甚至对自己撒谎”。
  
  多襄丸虽是强盗,却很软弱,打斗能力也平平,但表现出一副强盗该有的“飞扬跋扈”,他特别强调自己跟武士打斗了23个回合,把武士塑造成一位富有气概的男子汉,以彰显自己还傲称跟自己能与20回合的人没有几个。在他陈述的最开始,被说是在马上摔下而被捕,立马辩称,自己喝了溪水,一定是上游有死掉的毒蛇,所以腹痛,才给抓住。
  
  女子则是渴望丰富热情的生活,企冲破男权的桎梏,另一方面又为贞洁所束缚,为耻辱心而羁绊。从他人的讲述中,可窥一二,那女子在多襄丸的强吻下由反抗到迎合,显现出她本能的欲望;在激怒两人中,以为多襄丸的出现能将她从平淡乏味的生活中解放出来,不料多襄丸也是如丈夫一般软弱。女子讲述自己面对丈夫伤心不已,数次自杀未遂,都是在伪装她内心更想失去的贞洁,堂前,他选择了妥协。
  
  八 女子渐渐迎合多襄丸武士考虑的,是作为丈夫的尊严,妻子失贞变节,武士眼睁睁看着一切发生,却又无能为力,武士的陈述把矛头指向变节又恶毒的妻子,声称原谅了多襄丸,反而是对女性心生怨恨,自己为尊严死去。而樵夫隐瞒真相,则与那把宝贵的匕首有关。
  
  我们都一样,谁也不能审判谁。
  
  我们不是全知全能的上帝,只能窥见主观化、碎片化的的不完全真实。即使真相可被查明,审判包含了一种价值对另一种价值的判断,一个灵魂对另一个灵魂的审视,谁又是完璧无瑕的呢?这里的审判者,在那里就有可能是被审判者。正如故事最后,罗生门下,乞丐拿走弃婴的和服和护身符。樵夫责问他:“每个人都是自私的,爱编谎话,那个强盗、武士、女人,还有你。”可是乞丐的反问让他陷入了沉默“你已经愚弄了纠察使署,还有那把匕首,你把它怎么了?”既然每个人都不清白,谁又能站在制高点去审判他人呢?
  
  九 乞丐质问樵夫对于审判,似乎是个恒久的问题,穿越古今。《圣经》里有个故事可以在这里展开:约翰福音第八章文士和法利赛人带着一个行淫时被拿的妇人来,叫她站在当中。
  
  就对耶稣说:“夫子,这妇人是正行淫之时被拿的。
  
  摩西在律法上吩咐我们,把这样的妇人用石头打死。你说该把她怎么样呢?”
  
  他们说这话,乃试探耶稣,要得着告他的把柄。耶稣却弯着腰用指头在地上画字。
  
  他们还是不住地问他,耶稣就直起腰来,对他们说:“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
  
  于是又弯着腰用指头在地上画字。
  
  他们听见这话,就从老到少一个一个地都出去了,只剩下耶稣一人,还有那妇人仍然站在当中。
  
  耶稣就直起腰来,对她说:“妇人,那些人在哪里呢?没有人定你的罪吗?”
  
  她说:“主啊,没有。”耶稣说:“我也不定你的罪,去吧!从此不要再犯罪了。”
  
  影片展现的谎言绝不是单纯的人之恶,而是人在现实世界中的脆弱与无奈。这个充满谎言的世界还值得信任么?在罗生门下抱着婴孩的游僧、因羞耻而低垂脑袋的樵夫,在暴雨中静静地沉默着,一直到雨住,在善恶间徘徊的樵夫也完成了思想的转变。他打算抚养这个孩子,在民不聊生的现状下,游僧---影片中代表对真善美向往之的角色--讲到“我很感激你,多亏了你,我可以继续保持对人类的信心了”。最后雨过天晴,樵夫抱着孩子走离罗生门,阳光洒下来。婴孩,雨果天晴,片子在这里结束,这是个给人希望的结尾。
  
  十 雨住天晴 樵夫抱着婴儿在现实生活中,那些伟大的文学家或者艺术家对众生大都怀着悲悯之心。海明威曾说过,“这是个美好的世界,值得我们为之奋斗”。大卫芬奇在《七宗罪》里对此的评价是,我同意后半句。黑泽明看到此句,大概会发出“英雄所见略同”的感慨。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里讲到,之所以梦是那么扑朔迷离,在于对梦“审查”后,将梦中邪恶的欲望用各种手法进行改组,而审查改组,正在于茫茫欲海之中,对于良知的追求。
  
  当然,有人对于最后樵夫抱走孩子的感受有所不同。首先,当时背景下民不聊生,养育六个孩子,相当困难,很可能是樵夫编造的谎言;第二,樵夫走出罗生门下笑容诡异(作者觉得是虔诚),音乐开始阴郁,最后又镜头又回到“罗生门”几个大字,也就是前面雨住、日出只是个玩笑,谁也没有走出“罗生门”。樵夫拿走了那把珍贵匕首,所以很可能这个孩子也是要卖掉的。这样,这位观影者也走进了导演的“罗生门”。
  
  这是我观罗生门,人人也有自己的罗生门。

发表评论 (已有 条评论)

  

评论列表

    快来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