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段时间,网飞有部纪录片,非常火爆,名字叫做:监视资本主义:智能陷阱 The Social Dilemma。
这部纪录片的中心思想,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控诉,越来越多的人,正在被各种社交产品控制,垃圾信息越来越多,人变得越来越盲从,不再是人主动社交产品,而是反过来,社交产品控制人。
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人正在被异化。
这个观点对吗?
但以曾哥这几年从事自媒体的经验来看,各种社交产品,正在制造一个又一个同温层,制造一个又一个认知气泡。
所谓的同温层和认知气泡,就是当你长期使用某个社交媒体,这个社交媒体,会依据各种算法,不断提供你喜欢看的内容,慢慢的,你的三观,就会被固化。
你会认为,这个世界所有人,都和你一样,你会变得越来越顽固,面对和你不一样的人,你要么选择视而不见,要么即使看见了,也不会产生任何同情。
讲到这里,曾哥觉得很有必要来举个栗子:
之前曾哥在知乎上,看到一个拥有非常高学历的人,在朋友圈感叹,自己每次去农村,心情都特别不好。
因为看到不少人,越穷,就越想生孩子,不寻思提高教育质量,反而选择生更多孩子,这个最愚蠢的方法。
也就是说,他认为,人之所以生很多孩子,是因为「穷」,如果不穷,就不会生那么多。
这个结论,曾哥认为,非常粗糙,非常不正确。
为什么有些人,越穷,反而越是生更多的孩子?那是因为他们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没有接受更高的教育。
没有接受更高的教育,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很多人,即使成年了,都没有掌握正确的避孕方式;
意味着他们在大城市,呆不下去,只能回到农村,而农村,家族势力,还没有得到彻底瓦解,你没有足够多孩子,就很有可能会受欺负。
所以啊,不是越穷,越想生孩子,而是因为没有接受更高的教育,导致他们不得不生更多的孩子。
归根结底,不是因为穷,而是因为缺乏教育机会。
2,
那问题来了,是什么导致那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会在朋友圈发出,越穷越生这样的感慨?
很简单,那是因为社交产品,长期的投喂。
社交产品,比如说知乎、微博、今日头条,看似会为我们提供公平、正确、无害的信息。
但实际上,每一个社交产品,因为受到资本和受众这两个因素的双重影响,提供出来的信息,质量都无法得到保证。
我们先来说「资本」这个因素。
很久之前,刘强东在美国出事,这件事情,在微博热榜上,足足挂了好几天,如果你的信息来源,主要是微博,那你肯定会认为,强哥真的摊上大事了。
而过后,蒋凡出事,你几乎很难在微博上看到任何报道,更不可能在热榜上,看到他。
同样都是负面消息,一个天天被拿出来,作为负面栗子,被钉在耻辱柱上;一个则岁月静好,相安无事。
接着,我们来说说社交产品的受众,对于社交产品的影响。
为什么有人说抖音脑残多?
你为什么卸载今日头条和抖音?
抖音是否正在毁掉中国部分的年轻人?
抖音是否正在摧毁当代女性的价值观?
大家可以去知乎上,搜索这些问题,只要你有去搜索,你就会发现,这些问题,关注人数和浏览量,都特别多。
知乎是一个文字社区,绝大部分人都喜欢看文字,而这些人群,据曾哥观察,内心深处,埋藏着一条鄙视链:
千万不要以为躲在社交产品后面的人,会不知道这个人性弱点。
他们当然知道,于是,就不断在热榜上,推送关于其他平台的负面影响。
这样一来,用户在不知不觉当中,就被自己的鄙视链,就被自己的偏见,给绑架了,而社交产品,则完成了这一助攻。
所以,当你长期使用某一个社交产品,你的认知,就肯定会越来越固化,你会变得越来越固执,你会认为自己当下的一亩三分地,就是全宇宙。
经常刷微博的人,会觉得全世界,都在追星,都在关心明星那点八卦事,都在时时刻刻盯着热榜;
经常刷知乎的人,会觉得全世界,都是985,211毕业,年入百万,不是在买车买房,就是在畅谈人生理想;
经常刷豆瓣的人,会觉得全世界,都是电影迷,都是画展控,对印象画派代表作,能够张口就来。
当然不是啊!仅仅因为你经常使用这些社交产品,你的视野,慢慢变得狭隘,才会得出如此狂妄的结论。
社交产品,会固化你的认知,但是,你千万不要忘记,还有一个东西,也正在固化你的认知,它就是:大学校园。
大学校园,是一个比较封闭的圈子,大家都是同龄人,大家都没有物质层面上的负担,大家的认知,都差不多。
这就造成,如果你经常蜷缩在大学校园里,不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那你和周围的环境,就会非常契合。
你不可能快速成长,你不可能拥有更广阔的视野,你不可能对这个世界,其他存在的事物,报以理解和同情。
为什么农村大学生,一回到家里,就会各种抱怨,这就是原因。
在大学里面呆久了,会认为整个世界,都应该且必须只有一个群体,那就是大学生;
都应该且只有一个价值观,那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
只让他使用某一个社交产品,被动接受这个社交产品的投喂;或者让他长期置身于单一外部环境之中,不让他走出去,不让他去接触其他群体。
两者选其一,并且长年累月坚持下去,人,绝对会废掉。
有破有立,曾哥不是一个只会发牢骚的人,不然,就成为怨夫了。
第一,是多方比对,也就是要听曾哥说,也要听听假哥说。
当你对某件事情有疑问时,要尝试从知网、知乎、微博、今日头条、谷歌、B站等网站获取不同的见解。
所谓兼听则明,一旦拥有这种意识,你就不会那么容易被带偏。
因为很多有价值的信息,都是以英文作为传播媒介的,世界上每年所产生的新知识,第一传播语言,就是英语。
刚才说,大学校园,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你的认知不断固化,所以,除了多走出校园,去实习之外。
还有一个打破认知固化的途径,那就是多看写实类的纪录片。
《生门》,专门讲与怀孕相关的纪录片,它会让你知道,生育孩子,有多么巨大的风险,生命,有多么不容易。
《人间世》,专门讲和医生相关的纪录片,它会让你知道,不仅仅是病人希望自己能够好起来,更多的时候,医生比病人,更希望。
《乡村里的中国》,专门讲农村父母的纪录片,它会让你明白,农村父母在贫瘠的土地上,小心翼翼地活着,最后只能发出一声感慨:这土地,不养人啊!
多去看看这些写实类纪录片,多让其他人的光芒,照射进自己的视野。
慢慢的,对于这个世界,你就能多一分理解,少一分偏执。
快来评论,快来抢沙发吧~